首页期刊导航|音乐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音乐研究
音乐研究

于润洋、吴斌

双月刊

0512-7939

yyyj@rymusic.com.cn

010-58110575

100010

北京市朝阳门内大街甲55号

音乐研究/Journal Music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办最早的全国性大型音乐理论学术期刊。原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1987年底转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主办。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启事

    2页

    中国音乐史学基本问题研究的思考、路径及其理论框架

    洛秦
    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中国音乐史学基本问题研究"的框架式思考,可从中国音乐史学科发展及其当下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中国音乐史学基本问题研究的思路、视角与范畴;中国音乐史学原理的探索理念、框架与愿景等三个部分加以整体性阐述.

    中国音乐史学基本问题研究音乐史学观念及其方法音乐史学史中国音乐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隔八相生"的历史演变

    陈克秀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三分损益"相连缀的"隔八相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乐律学用语,意为以谐音列的三倍音为基础生律,每生律一次,从始发律到所生之律排序为八律.就其历史演变来看,首先有《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的"下八而生者,三而为二;上六而生者,三而为四",其中的"下八而生者"即为其祖.其后,则有《汉书·律历志》所言的"八八为伍",依孟康注,则下生为左旋顺推八律,上生也为左旋顺推八律.再后,既然"三分损益"上下相生均为左旋顺推八律,那么"八八为伍"实与一个"八"的左旋顺推无异,于是"隔八相生"就此而出,遂成为"言乐者皆知"之用语.然而,《汉书·律历志》之"八八为伍"当另有所指,即所谓"行十二辰之数",(13)11=177147,或(1)11=2048/177147生十二律.如此,也说明中国古代以谐音列的三倍音为基础生律,不仅有"三分损益",以2/3、3/4上下相生,也有以3或2/3为比率,顺着一个方向生出以五度链相衔的十二律.清代《律吕正义》对"隔八相生"重新释解为"取首音与第八音叶合同声以为之准",也就是八度相生.其实际意义,即使"五度相生律"得到更进一步的确认.

    下八而生上六而生八八为伍隔八相生三分损益律五度相生律

    从钦颁本到福州本、浏阳本:论应用于地方官府的国家雅乐

    张咏春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用于地方官府的国家雅乐,以祭孔雅乐为主要代表类型.以非专业人士代替职业乐工承应特定类型的国家雅乐,导致国家雅乐在地方官府的应用遭遇一定困难.在一体遵行"钦颁本"的前提下,以元代"福州本"为代表,地方官府对雅乐的"钦颁本"采取删繁就简的处理方式;以清代"浏阳本"为代表,地方官府积极行动,丰富完善钦颁雅乐和雅乐的教、演保障机制,上述措施都保证了国家雅乐在地方的应用.

    国家雅乐钦颁本福州本浏阳本

    中国乐学理论体系研究导言

    傅利民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乐学研究自古至今留下众多的宝藏,乐学的理论内容及方法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对过往成就一方面要认真总结、学习与归纳,另一方面更要思考乐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对于当下学科与学术意味着什么.用本土理论研究我们自己的音乐,建立乐学理论体系,推动其在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中全面普及与自觉运用,是我们这代音乐学人的责任.

    乐学理论体系方法价值

    八十四调之完形与所涉问题梳解

    尹蕾刘勇
    5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八十四调是中国传统乐学宫调理论中的第一个完整体系,《景祐乐髓新经》则是第一部排列出八十四调调名的文献.它将"中管调"五均和燕乐二十八调七均相结合,构成十二均,又补齐了每均七调,在形式上实现了八十四调的完形.由于这是一项十分繁难的工作,著者也没有详细交代其思维和操作过程,所以其中尚存一些需要深入剖析的问题.通过对这些主要问题的分析梳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这部文献.

    《景祐乐髓新经》八十四调二十八调中管调为调之调

    工尺谱移调记谱与多调记谱之探析

    吴晓萍
    6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移调记谱和多调记谱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各种形式的工尺谱中,甚至发现有的工尺谱本中存在七调记谱的情形.通过对昆曲工尺谱、传统琵琶工尺谱、西安鼓乐俗字谱、智化寺京音乐工尺谱、河北音乐会工尺谱中存在的移调记谱与多调记谱现象予以分析,探讨移调记谱的形成原因,以及多调记谱与古代"随月用律"传统之间的传承关系,以期为工尺谱研究提供案例,并对传统音乐形态学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工尺谱移调记谱多调记谱随月用律

    《月儿高》研究

    贾怡
    7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音乐文化背景产生了声乐曲牌与器乐曲牌互易移植的现象,也存在由某一乐器移植到另一或多件乐器甚至多个乐种的情况,从而形成了"一曲多变"的乐目家族.中国传统音乐广义上的"一曲多变",实际上应当包含由同一母曲生成多个不同子曲的乐目家族,以及一首乐曲由于不同的演绎形成的多个不同音乐形态和风格的流变版本,《月儿高》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文章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一是对《月儿高》进行历史回溯,通过多重材料厘清《月儿高》动态传承衍化的历史脉络;二是通过比较研究和音乐文本分析,探索该器乐套曲的版本特色,如何通过乐曲的底层核心骨架和文学性情节对结构的粘合,以及两个主题形象的对比,实现传统大套文曲"形散神不散"的结构力.

    《月儿高》版本比较琵琶艺术民族器乐曲

    大格局下的务实、拓展和提升——乔建中对"音研所"和中国音乐学术的贡献

    项阳
    91-95,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进入建所以来学科建设最具活力、学术门类最为齐全、学术成果最为丰硕、社会认知度最高的时期.音乐研究所几代学者勠力奠定良好基础,改革开放使得学术思想最为活跃,这个时期音乐研究所的掌舵人是乔建中先生.他甘于奉献,以组织开拓能力和大学术格局保障了音乐研究所迈向强盛.他对音乐研究所的突出贡献和由他开创的"音乐地理学"学科,必将在中国音乐学术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乔建中大格局务实拓展提升音乐研究所音乐地理学贡献

    论"乔建中式现场作业"

    黄虎
    96-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学家乔建中近四十年的田野调查工作形成了具有本土研究特色和个体学术旨趣的"乔建中式现场作业"这一独特的音乐田野考察模式,其内涵可从类型、特征与价值三个方面加以论证.基于乔建中所有"现场作业"的统计与类分,对民间音乐、音乐会和其他乐域事项三类现场作业进行分析描述;基于对所有"现场作业"过程与内容的凝练归纳,总结出"乔式现场作业"的主要特征是"聆响式""多样化"和"重访式"."乔式现场作业"不仅为中国音乐研究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也从方法论上建立了适合本土国情的新模式,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发挥了重要作用.

    乔式现场作业聆响式多样化重访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