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音乐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音乐研究
音乐研究

于润洋、吴斌

双月刊

0512-7939

yyyj@rymusic.com.cn

010-58110575

100010

北京市朝阳门内大街甲55号

音乐研究/Journal Music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办最早的全国性大型音乐理论学术期刊。原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1987年底转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主办。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荆州王家嘴战国楚墓乐简字符结构形态研究

    姚小鸥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荆州王家嘴战国楚墓出土乐简所载古乐谱,是中国音乐史上前所未见的重大发现.乐简字符的结构形态与通常所见古文字多有不同.一些字符的结构方式与工尺谱的谱字相类,从文字构形学的角度来说,可以归入"六书"中的"指事".这一研究结果,对于解读谱字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并可由此探索战国古乐谱的音乐内涵,进而开辟出建立专门之学的途径.

    战国楚墓乐简字符结构形态战国乐谱工尺谱

    从上博简《采风曲目》看《诗经·国风》以声别类

    李韶华
    13-22,中插1-中插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经》是周代仪式乐歌的文本集合,其分类及其标准素有争议,且多集中于《风》《雅》《颂》一级分类和十五《国风》、二《雅》、三《颂》二级分类的探讨,较少瞩目三级分类,尤其是占《诗经》半数的《国风》每一部别的分类及其标准.上博简《采风曲目》以排布规律的专有音乐术语来分类颇具风诗特点的楚地民歌,反映了乐官采风后会对风诗以声别类予以编排,为《诗经》文本结构中没有呈现的《国风》三级分类及其标准提供了重要线索,表明《诗经》三级分类形态下的每一子目皆是以音乐区分的结果.不仅如此,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记载的楚国乐律体系来看,《采风曲目》中"宫穆""徵和"等标音称谓不是变化音名而是调名,这些调名与弦类乐器的调弦法密切相关,揭示了风诗以调分类这一具体乐学含义.

    《采风曲目》《诗经》《国风》分类诗以声别

    双璧——铎尔孟、溥侗挂帅之"中西音乐会"研究

    李岩
    2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人铎尔孟和清人溥侗领导北京宗人府第二工厂附属"中西音乐会"的史实鲜为人知.以戏曲文化视角审视"中西音乐会"所依附的历史人文环境,厘清北京形成戏曲氛围的前因后果,探讨铎尔孟所加入的"西乐伴旧剧"与溥侗的"国乐——京歌"创作及戏改旨趣中的文化理念,考证铎尔孟之中西"两不相伤"及其如何从文化整体观照戏曲改良等史事.

    中西音乐会何图阿图铎尔孟溥侗国乐京歌

    抗战时期重庆三大管弦乐团研究

    汤斯惟
    48-59,中插3-中插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重庆成为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的中心.1940年,中华交响乐团、国立音乐院实验管弦乐团和国立实验剧院管弦乐团在重庆成立,近代中国管弦乐迎来了新的发展.对抗战时期在重庆成立的三大管弦乐团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可揭开近代中国交响音乐史的时代面貌.

    抗战时期重庆管弦乐团交响乐

    音乐表演声音感——论民族器乐演奏、教学中听觉习惯的建构与传承过程

    齐琨
    60-66,中插5-中插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音乐表演研究中,对"声音感"这一概念的讨论较为少见.从"声音感"与"听觉习惯"的角度观察,中国民族器乐演奏中技法练习的实质在于建立听觉习惯,技法教学的实质在于培养听觉习惯,音乐表演传承与创新的实质在于继承与创造声音感.

    声音感听觉习惯音乐表演民族器乐演奏

    中国圆筒类弓弦乐器形制源流考

    李祖胜
    6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大筒类弓弦乐器,是古代提琴的变名或形变乐器:源于弦鼗,形成于西南地区的古提琴,北传至游牧民族,形变为板面木筒的奚琴;后随奚部南下中原,又形变为二(股)弦类乐器.古提琴东传至长江下游,一方面受奚琴类乐器的板面形制影响,形变为板面椰壳或竹筒的新式提琴,板面椰壳类提琴流播至黄河流域,定型为现今的椰壳板胡;另一方面受二弦类乐器弦轸并立一侧造型的影响,形变为江南民间二胡.中国圆筒类弓弦乐器源自中土,胡汉交融,逐渐形成黄河流域的板胡、长江中上游的大筒和长江下游的二胡,三类乐器呈现出三足鼎立的空间特点.

    圆筒类弓弦乐器胡琴大筒提琴奚琴弦鼗

    《御定词谱》《御定曲谱》中"又一体"的乐学解读

    王丹丹
    82-121,中插7-中插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御定词谱》《御定曲谱》之"又一体"现象,既往研究多从文学视角观照,侧重以文学样式之别加以定位.在此基础上,回到中国传统乐文化的逻辑起点,从乐的整体内涵出发,将二谱纳入其中,从词曲一体角度切入,认为"又一体"是在"同曲"基础上,因词之变或曲(调)之变,抑或歌之变而产生的.今之所谓"词""曲(体)",是乐籍体系保障下曲子"母体"的不同发展形式,且是以乐为中心的创造演化.

    《御定词谱》《御定曲谱》曲子曲牌又一体乐学

    "琴人"视域下儒释道对古代琴学的影响

    杨九华曹烨程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琴人"为切入点,结合儒、释、道特有的哲学路径探讨古代琴学的发展历程.试从中国传统思想领域,以古琴音色为研究目标,以琴人为载体,与表演实践相结合,整体性提炼我国古琴表演艺术特征.

    形而上琴人儒家释家道家

    中国当代器乐作品创作的理论思考

    林林
    100-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当代器乐作品的创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展开,西方新潮的创作手法和理念成为国内学者学习的目标.20世纪西方音乐的创新手法是建立在西方哲学理念上的必然结果,是数列结构思维在当下的时代体现.中国当代器乐创作应该审视民族文化的思想根脉,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才会被接纳.

    中国当代器乐创作数理结构文化根脉创新发展

    以西方乐器为载体的中国器乐同化现象探赜

    朱宁宁
    11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西方音乐开启了自身规则的重建,中国音乐也进入了传统履新、西器中用的新阶段.对于中国器乐而言,百年发展至今的收获之一体现在自身范畴的拓展,即在民族器乐的基础上,将中西文化交流相融的独特成果——为西方乐器所作的新器乐囊括其中.以哲学范畴同化理论的研究角度,从音乐文化同化现象的核心特质切入,探讨以西方乐器为载体的中国器乐作品风格形成的根源和规律,音乐语言与表演诠释的同化途径和结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这一特殊器乐群体的中西合璧之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音乐文化中同化现象的本质解读和价值审视.

    西方乐器中国器乐同化作曲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