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阅江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阅江学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阅江学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李廉水

双月刊

1674-7089

yjxk@nuist.edu.cn

025-58731054

210044

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阅江学刊/Journal Yuejiang Academic JournalCHSSCD
查看更多>>以“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为办刊目标,秉承“特色中有个性,深度中显内涵,高雅中见品味”的办刊理念,以全球视野和多学科视角,聚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前沿动态,重点反映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观点新、信息新、角度新、资料新、方法新”的理论成果。读者主要为国内外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人员以及高等院校人文社科教师、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解读

    唐正东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发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他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他提出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的观点,展现了唯物史观在中国具体语境中的呈现方式.他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具体性入手,对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的阐释,既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又因其在理论上的创新性而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新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

    网络传播中舆论正能量的聚合与引导

    曹劲松
    1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作为开放性的交往平台,给人们的信息生产、供给、获取和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人们在网络空间的各种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汇合成社会舆论.如何在这一开放的空间实现舆论正能量的聚合,不仅是国家网络治理的客观要求,而且是人们实现健康文明交往的内在需要.社会成员在意见表达中形成的舆论正能量不是凭空产生的,其内在的基础在于人们思维方式和情感交流的平衡、稳定,在于主体意志品质的自觉、自制,在于社会法治和道德生活的有序、和谐,在于文化长期浸润所形成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引领.舆论正能量通常体现平衡、开放、多维的认知特点,在社会情绪反应上呈现稳定性、节制性和持久性,因而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能够产生积极的认知导向和情感导引作用.舆论正能量对于社会成员具有正向的、积极的知行调节功能,表现在引导个体形成稳定的自我价值、促进社会达成共同的价值目标、增强民族团结奋进的自信力量、加快国家现代文明的建设步伐四个层面.分析网络舆论正能量的生成因子,把握其内容特质及其聚合形态,能够为网络主流舆论的塑造提供科学理据和引导依据,不断提高网民传播素养和网络文明程度.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了 一个共在共为的信息交往生态,舆论引导应建立在促进构建网络治理共同体的基础上,着眼文化共知与责任共担,着手理性共商与关爱共情,着重事实共见与价值共建,着力自律共治与生态共享,不断完善引导机制,形成激发舆论正能量的策略体系.

    网络传播舆论正能量生成因子聚合形态引导策略

    技术、劳动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演变及其理论效应

    孙乐强
    3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与物质生产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的核心范畴.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技术条件下,劳动方式是不断变化的,而劳动与物质生产过程的关系也是不一样的.在与手-身体、技艺和工具相对应的生产阶段,物质生产过程基本上表现为主体劳动的对象化过程,两者在形式上是重合的;而一般智力与劳动也是结合在一起的.随着传统技艺向现代技术的转化,科学知识和机器体系加入生产过程之后,劳动不仅与一般智力分离,也与物质生产过程区分开,逐渐沦为生产过程的一个次要环节.到了自动化生产阶段,生产过程已经成为"零劳动"过程,这也引发了劳动价值论和自动化生产的"悖论"问题.但自动工厂中的"零劳动"只是意味着直接劳动趋于零,并不能由此否认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机制,自动工厂依然会以一般利润率的方式从社会总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中获得自己的平均利润.因此,自动工厂不仅证伪不了劳动价值论,反而要以劳动价值论为前提.只有基于机器大生产以及由此引发的劳动与物质生产过程的分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社会基础及其本真内涵.

    工艺学物质生产劳动价值论劳动解放

    中国共产党发展话语的历史建构与当代启示

    王翼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话语是国家发展理念的表现形式,也是对国家发展道路的具体诠释.中国发展话语的建构应追溯至革命战争时期,其伴随革命话语的转义实现出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重新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激发对国家发展话语的历史重构的认识,并在省思"发展主义"中完成话语体系的关键跃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更是紧扣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依据国家发展的新方位、新课题以及新战略不断推动发展话语体系的升华创新.中国发展话语的百年建构内蕴话语权建设的宝贵经验,扎根国家发展实践、聚焦鲜明的理论主题、重视共识表达、内聚鲜明的价值取向,对提升中国发展话语权具有重要启示.

    中国共产党发展话语话语建构

    绿色丝绸之路何以助力全球南方脱碳进程

    周亚敏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绿色丝绸之路建设顺应全球生态环保合作的大潮流,显示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全球南方在参与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过程中获得了绿色转型所急需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援助.绿色丝绸之路助力全球南方脱碳进程的主要着力点是绿色基础设施、绿色贸易与投资、绿色能源合作和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并借助"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形成辐射效应.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充分释放了中国在绿色转型方面的领先优势,将中国的绿色技术、资金、设备与沿线国家的绿色市场相结合,推动中国同全球南方在绿色价值链方面的深层次合作,并逐渐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绿色价值链网络.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刺激发达国家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产业的竞争性投入,客观上使得全球南方获得更多绿色发展资源并加速脱碳进程.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具有辐射效应、构建效应和带动效应,推动全球绿色发展资源向发展中国家的绿色部门加速汇集,具有国际公共产品属性.

    绿色丝绸之路全球南方脱碳绿色价值链"一带一路"能源转型

    欧盟绿色转型的新阶段:动因、影响与政策建议

    陈晓径
    6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欧盟一直大力推进绿色转型,在本届欧委会任期内,绿色转型一共经历了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和美国颁布《通胀削减法案》三次考验.为最大程度降低《通胀削减法案》的不利影响,欧盟从维护自身绿色产业利益、践行特有规则理念、引领国际气候治理出发,在立法、融资和国家补贴三方面出台措施试图应对,从而迈入绿色转型的新阶段.其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调整绿色外交,二是重塑政策偏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在此背景下,中国应统筹中欧关系、美国因素及其他利益攸关方等多重因素,激发欧盟对华需求,减少欧美联手的干扰,并增加与其他伙伴的务实合作,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稳步推进中欧关系.

    《通胀削减法案》绿色转型绿色外交气候治理贸易摩擦当地成分要求关键原材料

    "双碳"目标下的气候资源地方立法:现状省思与完善进路

    宋晓丹槐杨
    8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资源地方立法是中央立法的重要补充,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加强气象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梳理总结我国现有的气候资源地方立法,以20部省级地方立法为样本剖析发现,气候资源地方立法已取得一定成效,立法定位逐步清晰,制度框架逐渐形成,监管机制不断健全.同时,仍存在立法理念滞后、基础概念不清、同质化问题突出、重点制度有缺漏、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应适时更新立法理念、构建统一的上位法依据、积极转变立法思路以及提升地方立法质效,有效增强我国气候资源地方立法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发挥其应有的制度功能,促进气候资源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为实现"双碳"目标和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气候资源气候资源立法地方立法"双碳"目标能源结构转型

    共享共识共治:网络空间治理及反思——兼论根治网络暴力的策略及措施

    徐强
    92-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时代,网络公共共享空间为人们的自我表达提供了新场所.网络自我表达是个人自由意志的体现,它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充分的自我表达有利于集思广益、抒发民意,但与此同时,罔顾事实、不加节制的自我表达又会带来网络暴力,对个体和社会造成伤害.基于一般网暴主观恶性不强、认知不足的特点,它更适用平等基础上的共治,而非自上而下的垂直治理.在尊重差异基础上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在个人与平台、个体与群体的民主商谈中形成共治,既保障个人自我表达的合法权利,又保证网络自我表达的安全边界,是未来解决网络公共空间场域问题可采取的主要策略和措施.

    数字时代自我表达网络暴力价值共识

    网络暴力刑法规制问题的目的解释:立场定位与实践选择

    童伟华罗钰雯
    103-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给人们带来技术与利益的同时,也给网络时代的法治带来挑战.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暴露出网络暴力的概念不明、行为主体责任模糊、立法不完善等问题.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目的解释以灵活性、规范性等优势,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逐渐凸显其必要性.在不得不运用刑法手段对网络暴力规制的情况下,目的解释能够弥补立法缺陷,注重社会现实、法秩序统一与社会伦理,能够对网络暴力事件做出合乎社会发展变化的解释,并发挥一般预防作用.在网络暴力刑法规制的实践中,应以目的解释为先导,在与刑事政策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对侮辱、诽谤、人肉搜索类的网络暴力行为进行归罪.但同时应当警惕目的解释潜在的危险因素,特别对于遭受网络暴力的受害人自杀身亡案件,应始终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底线和维护法的安定性,在出现专门立法之前,谨慎将其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避免矫枉过正与侵犯国民自由的风险.

    网络暴力网络犯罪目的解释刑事政策刑法规制

    新质生产力:基于《周易》思想的理解和启示

    戴翔
    116-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概念,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周易》蕴含的"量变质变""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等深刻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联系与区别、"新质生产力"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周易》蕴含的"天下随时,随时而行"的深刻思想,对于探寻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路和对策具有重要启示.

    新质生产力《周易》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