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眼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眼科
眼科

徐亮

双月刊

1004-4469

bioi@sina.com

010-65288427

100005

北京崇内后沟胡同17号

眼科/Journal Ophthalmology in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于1992年创刊,原为季刊,从1999年起改为双月刊。2001年改版为大16开版本。它是一本综合性的眼科专业期刊,共有研究临床、实验研究、基础研究、综述、防盲治盲、学术动态、经验介绍、专题笔谈、诊疗新技术、病例报告等栏目。从2001年起增辟专家述评、争鸣园地、眼科技术创新和眼科疾病治疗经验介绍和眼科再教育栏目,近期为配合中级技术职称晋升,刊登眼科试题及参考答案旨为帮助应试者复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视网膜脉络膜的血流调控特点

    黄厚斌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视网膜脉络膜的血流调节(包括自身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以及神经血管调节等)机制不同,与视网膜脉络膜缺血性疾病的发生机制密切相关.视网膜脉络膜的血流特点也不同,临床上常会认为视网膜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视网膜动脉系统,事实上脉络膜才是视网膜血液供应的主要来源.本文阐述视网膜脉络膜的血流调控及血液循环特点,为深入探讨视网膜脉络膜血管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眼科,2024,33:1-8)

    视网膜脉络膜血流调控视网膜血管疾病

    视网膜脂血症

    陈鑫张楠孙雪于广委...
    8页

    以视物晃动首诊于眼科的29例振动幻视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崔世磊彭静婷孔秀云吴京...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视物晃动患者的临床特征、眼动异常类型以及相关病因、治疗预后.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首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而后转诊至神经内科的振动幻视患者29例.方法 回顾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包括视物晃动特征、视频眼震图的特征、颅脑MRI、病因诊断、治疗方案及转归等.主要指标 视物晃动特征、视频眼震图、颅脑MRI.结果 29例患者均表现为视物晃动及视觉相关性头晕,27例(93.1%)为双眼症状,其中18例为垂直性视物晃动,8例为水平性视物晃动,1例为跷跷板性(垂直和扭转混合型)视物晃动;2例(6.9%)为单眼症状,分别为扭转性、水平性视物晃动.27例(93.1%)为持续性症状,2例(6.9%)为发作性症状.视频眼震图显示,视物晃动方向、眼别与异常眼动一致,23例(79.3%)为眼震,其中下跳性眼震17例,周期性交替性眼震、获得性摆动性眼震和摆动性跷跷板眼震分别为3例、2例和1例;3例为(10.3%)扫视侵入;2例(6.9%)为前庭功能低下;1例(3.4%)为上斜肌颤搐.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一次颅脑MRI检查,21例(87.5%)有小脑扁桃体或视神经等部位的阳性异常改变,14例(48.3%)患者经手术减压或加巴喷丁、巴氯芬或氯硝西泮等治疗后好转.结论 振动幻视患者以双眼垂直性、水平性视物晃动最为常见.病因多样,其特征与异常眼动类型相关,其中获得性眼震最为常见.(眼科,2024,33:9-14)

    视物晃动振动幻视眼震眼震样异常眼动

    先天性玻璃体囊肿一例

    夏冰
    1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例20岁女性患者右眼眼前黑影飘动就诊,检查见双眼玻璃体混浊,右眼颞侧下方玻璃体内一约6PD大小囊性肿物,B超示囊样强回声.诊断右眼玻璃体囊肿.随访6个月玻璃体囊肿无明显变化.(眼科,2024,33:14-15)

    先天性玻璃体囊肿

    无黏弹剂扩张的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1年疗效观察

    刘雅聪周文宗梁四妥孙军...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无黏弹剂扩张的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疗效和安全性.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 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沧州爱尔眼科医院行无黏弹剂扩张的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的POAG患者25例(35眼).方法 记录术前术后眼压、抗青光眼药物数量、术前及术后1年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平均厚度、垂直C/D、黄斑区平均节细胞层(GCL)厚度、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术后1、7天,1、3、6个月,1年随访.术后不使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Hg为完全成功;使用降眼压药物(2种以内),眼压≤21mmHg为条件成功.主要指标 Schlemm管穿通率、眼压、手术成功率、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33眼(94.3%)完成无黏弹剂扩张的360°Schlemm管穿通.所有患者均完成了 12个月随访,术前平均眼压(25.8±7.7)mmHg,术后1、7天,1、3、6个月,1年的眼压分别为(14.1±6.1)、(13.3±4.9)、(14.8±4.4)、(15.0±4.8)、(15.2±4.0)和(14.7±3.6)mmHg,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术后 1年手术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分别为90.9%(30/33)和97.0%(32/33).结论 无黏弹剂扩张的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POAG安全有效,短期降眼压疗效显著.(眼科,2024,33:16-20)

    无黏弹剂扩张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人工晶状体远期混浊的临床特征及处理

    王晓明赵克娇于欣乔松松...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顾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济南明水眼科医院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6个月后出现IOL混浊的25例(25眼)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单眼混浊,IOL混浊与IOL首次植入间隔时间为(28.83±14.09)个月,IOL植入和治疗性IOL置换间隔时间为(41.74±17.02)个月.23例(23眼)行IOL置换术,其中2例新IOL植入囊袋内;1例新IOL植入囊袋内并缝合固定于巩膜;20例新IOL植入睫状沟内,其中5例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IOL置换术后1周等效球镜度(SE)为(-0.73±0.98)D,IOL 置换术前 BCVA(LogMar)为 0.99±0.63,置换术后为 0.27±0.22(t=5.260,P<0.001).提示 IOL混浊与多种因素有关,当混浊严重影响视力时,IOL置换术能安全有效地改善IOL远期混浊患者的视力.(眼科,2024,33:20-22)

    人工晶状体混浊人工晶状体置换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与眼压下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参数比较

    路平吕爱国吴建郭黎霞...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参数,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者急性发作期与眼压下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差异.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邯郸市眼科医院的APACG急性发作患者30例,患眼作为研究组(33眼),对侧眼作为对照组(27眼).方法 对入选患者分别在急性发作期及眼压控制后6个月行眼压、OCT、视力、裂隙灯检查,比较研究眼急性发作时与眼压控制后黄斑区OCT图像中视网膜厚度参数的差异,并与对照眼进行比较.主要指标 眼压、视网膜厚度参数.结果 急性发作时发作眼平均眼压为(52.6±8.2)mmHg,降眼压治疗后6个月平均眼压(14.2±4.1)mmHg,与眼压控制后相比,急性发作期的黄斑区扫描区域外环各象限、内环下方及颞侧视网膜厚度均变厚(P均<0.05),视网膜容积变大(P=0.009),扫描区域平均厚度变厚(P均<0.05);急性发作期与眼压控制后6个月相比,对侧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P=0.750).而急性发作期发作眼比对侧眼视网膜平均厚度更厚(P=0.001),眼压控制后6个月发作眼比对侧眼视网膜平均厚度更薄(P=0.001).结论 与眼压控制后相比,APACG急性发作期黄斑区视网膜变厚,6个月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薄,推测由于急性高眼压损伤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萎缩变薄,提示应尽早快速降低眼压以减少对黄斑区视网膜的损伤.(眼科,2024,33:23-27)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相干光断层扫描

    外伤性眼球脱臼伴眼外肌断裂手术复位及远期随访一例

    刘熠赫田彦杰张培赵素焱...
    2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例40岁男性外伤致右眼球全脱臼于眶外,眼眶CT显示右眼球脱臼、眼外肌断裂及右侧视神经可疑断裂.经急诊处理后行右眼球复位术,术后视力无光感.随访4年患者右眼无眼球萎缩内陷表现.(眼科,2024,33:27-28)

    外伤性眼球脱位眼外肌损伤

    关于杜绝和抵制第三方机构代写代投稿件的通知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28页

    巩膜扣带术后持续性黄斑下液的类型及其与视力预后的关系

    陈燕云周丹李蕾何雷...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行巩膜扣带术后存在持续性黄斑下液(PSF)的不同类型及其与视力预后的关系.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20年6月至2023年2月行巩膜扣带术并一次获得视网膜成功复位后存在PSF的RRD患者50例(50眼).方法 本研究的手术方式遵循最小量巩膜扣带术设计.术后黄斑区视网膜下液超过1个月,即定义为PSF.术后1、3、7天,1个月及之后每个月复查,直到PSF吸收为止,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眼压、OCT.基于术后1个月时PSF的OCT图像特征,将患眼分为单泡型组、多泡型组和弥漫型组,观察三组患者术前BCVA≥0.05者比例、术前病程1个月以内比例、高度近视情况、术中是否联合环扎、术中是否放液、末次随访BCVA≥0.5者比例、末次随访视网膜外层椭圆体带连续性等情况并进行比较.主要指标 PSF类型、PSF吸收时间、视力.结果 50例(50眼)中,单泡型组6眼(12%),多泡型组12眼(24%),弥漫型组32眼(64%).术后PSF在随访中由多泡型变成单泡型者9眼,由弥漫型变成多泡型和单泡型至吸收者25眼.三组间术前BCVA≥0.05(x2=2.13,P=0.345)、高度近视(x2=1.64,P=0.441)、病程1个月以内(x2=2.10,P=0.350)、术中放液(x2=0.44,P=0.803)、手术方式联合环扎(x2=2.47,P=0.291)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PSF吸收时间在单泡型组、多泡型组和弥漫型组中分别为 4.50(2.75,5.25)个月、6.00(3.00,8.75)个月、7.50(4.25,9.75)个月(H=5.26,P=0.072).末次随访 BCVA 在单泡型组、多泡型组和弥漫型组中分别为 0.20(0.10,0.33),0.10(0.00,0.45),0.15(0.10,0.50)(H=1.16,P=0.560).三组间末次随访时 OCT视网膜外层椭圆体带连续性无统计学差异(x2=0.87,P=0.648).结论 巩膜扣带术后PSF的不同类型可在随访中发生转变,多泡型PSF是介于弥漫型和单泡型的中间过程.不同类型PSF在吸收时间、视力预后、黄斑区视网膜外层椭圆体带连续性上无差异.(眼科,2024,33:29-34)

    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持续性黄斑下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