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眼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眼科
眼科

徐亮

双月刊

1004-4469

bioi@sina.com

010-65288427

100005

北京崇内后沟胡同17号

眼科/Journal Ophthalmology in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于1992年创刊,原为季刊,从1999年起改为双月刊。2001年改版为大16开版本。它是一本综合性的眼科专业期刊,共有研究临床、实验研究、基础研究、综述、防盲治盲、学术动态、经验介绍、专题笔谈、诊疗新技术、病例报告等栏目。从2001年起增辟专家述评、争鸣园地、眼科技术创新和眼科疾病治疗经验介绍和眼科再教育栏目,近期为配合中级技术职称晋升,刊登眼科试题及参考答案旨为帮助应试者复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提高对睫状后动脉阻塞及脉络膜缺血的认识(上)

    黄厚斌
    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睫状后动脉阻塞的表现较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复杂得多,但临床上却重视不够.本文从睫状后动脉的解剖基础及血液供应特点着手,系统阐述睫状后动脉阻塞后的代偿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等,以利于深入理解睫状后动脉阻塞及脉络膜缺血、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征.(眼科,2024,33:81-86)

    睫状后动脉阻塞脉络膜缺血

    翼状胬肉合并结膜囊肿

    王令国李琦于广委
    86页

    色素播散综合征患者散瞳后短期眼压波动的初步观察

    尤艳敏王一言蒲丽萍刘越...
    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色素播散综合征(PDS)患者瞳孔散大后短期眼压波动曲线及其规律.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北京同仁医院门诊PDS患者21例(21眼),其中单纯PDS 10眼,PDS继发色素性青光眼(PG)11眼.方法 采集患者病史并行基本眼科检查,测量基线眼压.每例患者随机选一眼连续滴用复方托吡卡胺眼液2次,间隔15分钟.第二次滴药后5分钟开始测量眼压,每隔1小时重复测量一次,连续测量8次,至瞳孔恢复至入组时水平.主要指标散瞳前后眼压、眼压波动曲线.结果 21只PDS眼的平均基线眼压(18.0±3.1)mmHg,散瞳后第2小时眼压达到峰值(19.4±4.2)mmHg,平均升高(1.4±2.6)mmHg(t=-2.425,P=0.025);散瞳后眼压波动幅度平均为(5.4±2.3)mmHg.单纯PDS的平均基线眼压为(18.0±3.2)mmHg,PG为(18.0±3.1)mmHg,分别在散瞳后第3和第4小时达到眼压峰值(19.4±5.2)mmHg和(19.8±5.6)mmHg,眼压平均升高分别为(1.4±3.3)mmHg和(1.7±4.3)mmHg.21眼PDS中,已行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LPI)者13眼,初始眼压(18.6±2.6)mmHg;未行LPI者8眼,初始眼压(17.1±3.8)mmHg,分别在散瞳后第3、第4小时达到峰值(19.7±4.1)mmHg和(19.2±7.3)mmHg,眼压平均升高分别为(1.2±2.6)mmHg和(2.0±5.1)mmHg.21眼PDS中,初始眼压>21 mmHg者3眼(14.3%),散瞳后8次眼压有任一次眼压>21 mmHg者10眼(47.6%);眼压波动幅度>8 mmHg者3眼(14.3%),均为PG患者,最高眼压32 mmHg.结论 散瞳对中国人PDS患者的眼压波动影响较小,较少引起眼压剧烈波动.(眼科,2024,33:87-92)

    色素播散综合征色素性青光眼散瞳眼压

    以双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为首发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一例

    潘海涛李瑞庄张秋丽赵桂玲...
    9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例75岁女性因右眼前黑影伴视物变小1周来诊,见双眼视网膜大量火焰状浅层出血、棉絮斑和Roth斑,初步诊断为双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双眼同时发病的CRVO多由全身疾病所致,本例全身检查发现血液系统改变(贫血等)和肾功能损伤,经血液科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IgA-K型D-S分期Ⅲ期、ISS分期Ⅲ期,高危组.CRVO系多发性骨髓瘤所致的高黏滞综合征引起.给予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地塞米松等方案治疗,7个月后电话随访双眼视物模糊较前改善.(眼科,2024,33:92-93)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多发性骨髓瘤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方法选择的临床研究

    李恩洁余旸帆王晓贞刘兆川...
    9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Barrett True-K公式法、Shammas公式法、Haigis公式法应用于放射状角膜切开(RK)术后的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IOL)的屈光准确性.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7年1月至2024年2月北京同仁医院RK术后白内障患者28例(49眼).方法 术前应用IOL Master获得患者各项眼前节参数,使用SRK/T公式法、Shammas公式法或Barrett True-K公式法计算IOL屈光度,术后1个月显然验光检查术眼屈光状态,并记录等效球镜度数,为术后实际屈光度.登录美国屈光协会网站(www.ascrs.org),应用Barrett True-K公式法、Shammas公式法、Haigis公式法,代入术后实际屈光度及IOL Master测量所得数据,计算各公式预测IOL屈光度,然后使用实际植入IOL屈光度减去各公式预测IOL屈光度,记为IOL屈光度的屈光误差,其绝对值记为绝对屈光误差.主要指标屈光误差及绝对屈光误差.结果 术后1个月,28例(49眼)的Barrett True-K公式法屈光误差为0.13(-0.75,0.89)D,明显低于Shammas公式法的-1.20(-1.94,-0.54)D、Haigis公式法的-1.59(-2.54,-0.49)D(S=39.837,P<0.001);Barrett True-K公式法绝对屈光误差为0.79(0.39,1.58)D,低于Shammas公式的1.21(0.57,1.94)D、Haigis公式法的1.59(0.49,2.54)D(S=9.959,P=0.007).对于所有28例(49眼),Barrett True-K公式法的屈光误差在±0.5 D、±1.0 D、±2.0 D 范围者分别占39%、67%、96%,Shammas公式法分别占29%、51%、88%,Haigis公式法分别占33%、43%、80%.其中屈光误差在±1.0 D(x2=6.130,P=0.047)、±2.0 D(x2=6.078,P=0.048)范围内,三个公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arrett True-K公式法屈光误差绝对值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397,P=0.008).对于术前应用Barrett True-K公式法计算IOL屈光度者(19例,33眼),Barrett True-K公式法屈光误差为0.30(-0.78,1.56)D,明显低于Shammas公式法的-1.18(-1.77,-0.59)D、Haigis 公式法的-1.31(-2.46,-0.34)D(S=28.42,P<0.001);Barrett True-K公式法屈光误差绝对值与Shammas公式法和Haigis公式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3.697,P=0.157);在术前应用Barrett True-K公式法计算IOL屈光度者,Barrett True-K公式法屈光误差在±0.5 D、±1.0 D、±2.0 D范围者分别占24%、61%、97%,Shammas公式法分别占15%、42%、87%,Haigis公式法分别占30%、39%、64%;Barrett True-K公式法屈光误差在±2.0 D内的占比多于Shammas公式法及Haigis公式法(x2=13.778,P=0.001).结论 对于放射状角膜切开手术后的白内障患者,Barrett True-K公式法与Shammas公式法、Haigis公式法之间的准确性存在一定差异,Barrett True-K公式法可获得更好的屈光结果.Barrett True-K公式法的屈光误差绝对值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眼科,2024,33:94-98)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

    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的黄斑血流密度和黄斑厚度研究

    李康贺婷婷郭琼天司马晶...
    99-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飞秒激光辅助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手术前后黄斑血流密度和黄斑厚度的变化.设计回顾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深圳爱尔眼科医院手术治疗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飞秒激光辅助手术者30例(30眼)(飞秒组)和普通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30例(30眼)(超乳组).方法 患者于术前,术后1天,1周,1、3个月行OCTA检查,记录黄斑区3 mm×3 mm(简称3 mm区)、6 mm×6 mm(简称6 mm区)区域浅层视网膜血流灌注密度、黄斑区3 mm区内层及全层视网膜厚度,并进行组间对比.主要指标黄斑区血流密度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结果 黄斑3 mm区、6 mm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飞秒组术后1天、1周、1个月较术前均减少(P(3mm)=0.016、0.014、0.011,P(6mm)=0.042、0.013、0.007).超乳组术后 1 天、1 周较术前减少(P(3mm)=0.033、0.040,P(6mm)=0.031、0.040).两组间比较,术后1个月时超乳组3 mm区和6 mm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显著高于飞秒组(t=3.536,P=0.001;t=3.259,P=0.003),其余时间节点两组比较无差异.超乳组黄斑3 mm区内层和全层视网膜厚度在术后1、3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厚度增加(P=0.036、0.031;P=0.019、0.016),且随时间增长呈递增趋势,术后3个月趋于稳定.飞秒组黄斑3 mm区内层和全层视网膜厚度在术后1周,1、3个月时较术前增加(P=0.045、0.020、0.005;P=0.038、0.027、0.007),且随时间增长呈递增趋势,术后3个月时趋于稳定.两组间各时间节点比较黄斑3 mm区内层和全层视网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患者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在术后3个月时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相比无差异,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是安全的手术方式.(眼科,2024,33:99-104)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黄斑区血流密度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甲状腺相关眼病合并双眼圆锥角膜一例

    陈亭亭陈逸轩付传蕊詹玉蕊...
    104-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例40岁男性双眼视力下降半年,既往有桥本氏甲状腺炎,病程中症状由甲亢转为甲减.检查见双眼球突出,双眼角膜变薄(右眼425 μm、左眼457 μm),曲率变陡,Belin-Ambrosio增强型扩张显示图示右眼D值9.57,左眼D值6.90.诊断为甲状腺相关眼病合并双眼圆锥角膜.行角膜交联手术并佩戴RGP后,随诊2年病情平稳.(眼科,2024,33:104-106)

    甲状腺相关眼病圆锥角膜

    书讯

    106页

    不同阶段非特异性后巩膜炎扫频相干光断层扫描影像特征观察

    王戈马雅管文雪程奕喆...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非特异性后巩膜炎患者不同疾病分期扫频相干光断层扫描(SS-OCT)的图像特征.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8年9月至2021年2月北京同仁医院非特异性后巩膜炎患者27例,双眼发病14例,单眼发病13例.选取患眼共41眼作为研究组,单眼发病者对侧健眼共13眼作为对照组.方法 根据人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疾病分期,自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开始,持续至稳定期之前为活动期;患者不适主诉已消失,且已停药或使用最小维持剂量糖皮质激素(口服醋酸泼尼松5~10 mg/日)和/或免疫抑制剂(口服甲氨蝶呤每周7.5 mg或更低剂量)为稳定期;稳定期后,症状重新出现和/或重新确诊活动期后巩膜炎为复发期.所有患者首诊、治疗后1、2周,1、3、6、12个月随诊,行SS-OCT检查,比较不同分期时后极部SS-OCT图像中视网膜及脉络膜异常特征及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厚度的差异.主要指标视网膜及脉络膜异常征象及消退时间,视网膜及脉络膜厚度.结果 活动期患眼(n=41)SS-OCT检查异常征象表现为视网膜皱褶者23眼(56.10%)、视网膜下液11眼(26.83%)、视网膜和/或脉络膜层间点状高反射35眼(85.37%)、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波浪样改变11眼(26.83%)、视盘和/或黄斑水肿25眼(60.98%)、脉络膜结构异常12眼(29.27%);上述异常征象可同时出现在同一患者眼底的不同或相同部位.稳定期患眼(n=41)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245.923±6.829)μm,明显低于活动期(n=41)的(405.640±40.629)μm(P=).001).对比稳定期(n=41),复发期(n=12)患眼脉络膜厚度再次增加到(354.917±62.034)μm(P=0.001).结论 非特异性后巩膜炎活动期SS-OCT可见视网膜和/或脉络膜层间点状高反射、脉络膜厚度增加等异常影像,稳定期脉络膜厚度明显下降,复发期再次增加.(眼科,2024,33:107-113)

    后巩膜炎扫频相干光断层扫描成像

    Terson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观察

    王杰张浩洋陈晓菲辛志坤...
    113-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顾2016年1月至2023年12月航空总医院、解放军总医院Terson综合征8例(11眼)患者的临床特征.8例中3例(37.5%)双眼发病,5例(62.5%)单眼发病.4例(50%)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50%)为颅脑创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11眼中1眼(9.1%)仅表现为视网膜内界膜下出血,1眼(9.1%)为视网膜下出血合并视网膜内界膜下出血,9眼(81.8%)为视网膜下出血、视网膜内界膜下出血合并玻璃体积血.(眼科,2024,33:113-115)

    Terson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