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眼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眼科
眼科

徐亮

双月刊

1004-4469

bioi@sina.com

010-65288427

100005

北京崇内后沟胡同17号

眼科/Journal Ophthalmology in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于1992年创刊,原为季刊,从1999年起改为双月刊。2001年改版为大16开版本。它是一本综合性的眼科专业期刊,共有研究临床、实验研究、基础研究、综述、防盲治盲、学术动态、经验介绍、专题笔谈、诊疗新技术、病例报告等栏目。从2001年起增辟专家述评、争鸣园地、眼科技术创新和眼科疾病治疗经验介绍和眼科再教育栏目,近期为配合中级技术职称晋升,刊登眼科试题及参考答案旨为帮助应试者复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房角镜辅助的内路小梁切开术治疗青少年型开角型青光眼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2个月疗效对比

    郑汇聪杨天予张健桑景荭...
    275-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青少年型开角型青光眼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行房角镜辅助的内路小梁切开术(GATT)的治疗效果差异.设计 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 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于北京同仁医院就诊并手术的青少年型开角型青光眼(JOAG)患者37例(44眼)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25例(31眼).方法 对均施行GATT术的两组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12个月,比较术后眼压、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主要指标 术后眼压、条件成功率、完全成功率等.条件成功定义为应用降眼压药物下,眼压≤21mmHg.完全成功定义为不使用抗青光眼药物情况下随访眼压≤21mmHg.结果 术后12个月,JOAG和POAG两组患者的眼压均较术前显著下降(JOAG组t=6.564,P<0.001;POAG组t=3.624,P=0.001),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均明显较术前减少(t=16.386、7.977,P均<0.001).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完全成功率分别为81.8%和61.3%,具有统计学差异(x2=3.919,P=0.048),术后1、6、12个月两组完全成功率无显著差异,术后1、3、6、12个月两组条件成功率也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术后12个月累积完全成功率和累积条件成功率均无显著差异.73眼(97.3%)出现术后早期并发症,主要为术后高眼压(JOAG:63.64%,POAG:51.61%),前房积血(J OAG:79.55%,POAG:90.32%),且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均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随访12个月的结果表明,GATT治疗JOAG与POAG患者有效且效果和安全性无显著差异.(眼科,2024,33:275-279)

    房角镜辅助的内路小梁切开术青少年型开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眼科》、《国际眼科纵览》可以直接使用的缩略语

    《眼科》编辑部《国际眼科纵览》编辑部
    279页

    北京市通州区3~6岁学龄前儿童近视前期患病率及特征分析

    孙芸芸朱苾丹李蕾李慧健...
    280-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3~6岁学龄前儿童近视前期的患病率、相关因素及眼部特征分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设计 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2021-2022年北京市通州区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1473名.方法 应用全自动电脑验光仪进行睫状肌麻痹后的屈光度检查,应用Lenstar 900进行眼部生物学参数检查.近视前期定义为等效球镜度数>-0.50 D且≤+0.75 D.运用x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ROC曲线下面积分析、获得可用于判断近视前期的阈值.主要指标 近视前期患病率、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AL/CR)、眼轴长度.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学龄前儿童,平均年龄为(4.99±0.76)岁,男性773名(52.5%).学龄前儿童等效球镜度数均值为(1.23±0.90)D,近视前期的患病率为23.4%,男性与女性、不同年龄、不同年级间的患病率无明显差异.在眼部生物学参数中,近视前期与AUCR比值相关性最强(OR=1282516.4,95%CI:74224.2~22160548.9,P<0.01),其次为眼轴长度(OR=2.2,95%CI:1.7~2.8,P<0.01).应用AUCR判断是否近视前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0,判断近视前期阈值为>2.87;应用眼轴长度判断是否近视前期的AUC为0.673,判断近视前期阈值为>22.54 mm.结论 我国北方地区学龄前儿童的近视前期患病率较高,与近视前期相关性最强的眼部生物学参数是AUCR,其次为眼轴长度.将近视防控窗口前移到学龄前期,降低近视前期患病率,对做好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近视防控工作有重要意义.(眼科,2024,33:280-284)

    学龄前儿童近视前期

    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基于人工智能的视网膜血管形态参数研究

    张菡贾红艳凌赛广孔令伟...
    285-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人工智能自动分析技术初步分析视网膜血管形态特征参数与70岁以上冠心病的相关性.设计 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在北京交通大学医院进行慢病管理的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471例作为观察组,同期签约建档并排除冠心病的426例年龄、性别匹配的个体作为对照组.方法 收集两组人群的一般资料、空腹血糖(FB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化验结果及右眼免散瞳彩色眼底像.使用人工智能自动分析技术测量多维视网膜血管形态参数,观察两组之间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视网膜血管形态参数与冠心病的相关性.主要指标 视网膜动脉平均管径、视网膜静脉平均管径、视网膜动脉平均弯曲度、视网膜静脉平均弯曲度、血管平均分支夹角,血管分形维数、血管密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吸烟比例较高、身体质量指数(BMI)更高、空腹血糖及LDL-C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血压患者比例、糖尿病患者比例、饮酒比例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视网膜动脉平均管径更细(t=29.922,P<0.001),视网膜动脉平均弯曲度更大(t=-2.174,P=0.03),血管分形维数更低(t=2.282,P=0.023)以及血管密度更低(t=4.057,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视网膜动脉平均管径与冠心病独立相关(B=-0.721,P<0.001).结论 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的视网膜动脉平均管径更细,且与冠心病独立相关.(眼科,2024,33:285-289)

    冠心病视网膜血管形态学参数人工智能

    PDLIM1通过下调自噬抑制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研究

    冯文高新晓
    290-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PDLIM1对高糖培养的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retinal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RCEC)自噬通路和血管形成的影响及机制.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方法 将RCEC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NG),高糖组(HG),转染对照组(HG+NC组),PDLIM1过表达组(HG+ad-rPDLIM1组).采用血管形成实验、划痕实验检测血管生成情况和迁移能力,蛋白质免疫印迹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中PDLIM1及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苄氯素1(Be-clin-1)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主要指标 细胞成管数,细胞迁移量以及LC3、Beclin-1抗体的蛋白、mRNA水平.结果 HG组细胞成管数、迁移量高于对照组,PDLIM1在HG组中的表达降低,而LC3、Beclin-1的表达升高;过表达PDLIM1后,与HG组相比,细胞成管数(2.33±1.15)个、细胞迁移量(12.33±1.08)%显著降低(t=9.59,P<0.001;t=22.39,P<0.001),LC3、Beclin-1 表达明显减少(t=22.39,P<0.001;t=11.1,P<0.001).结论 PDLIM1可能通过下调自噬作用抑制大鼠的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眼科,2024,33:290-294)

    PDLIM1自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白内障摘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中5种新型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准确性的前瞻性比较

    何渊朱静芬赵世强宋旭东...
    295-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在白内障联合玻璃体切除(pars plana vitrectomy,PPV)手术中,五种新型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计算公式(BU Ⅱ、EVO 2.0、Kane、LSF、以及RBF 3.0)的预测准确性.设计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研究对象 2021年9月至2022年11月期间因单纯白内障接受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的患者52例(52眼)(对照组),以及因白内障合并全层黄斑裂孔或黄斑前膜行白内障摘除、IOL植入联合PPV术的患者52例(52眼)(研究组).方法 使用BU Ⅱ公式进行两组患者IOL屈光度计算,检查并记录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计算五种IOL计算公式的屈光误差(predictive error,PE)、PE的标准差、平均绝对误差、绝对误差中位数和PE在±0.25 D、±0.50 D、±0.75 D和±1.00 D范围内的眼数百分比.并使用Cooke法进行公式预测性的比较.主要指标 应用五种IOL计算公式后的PE.结果 对照组中,Kane和EVO 2.0公式的PE分别为(0.20±0.39)D及(0.19±0.40)D,呈现远视系统误差(分别为t=3.41,P=0.001,及t=3.60,P=0.001),BU Ⅱ、LSF、及RBF 3.0公式无系统误差.在研究组中,五种公式同0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所有公式在研究组中的标准差、平均绝对误差、绝对误差中位数和PE在±0.25 D、±0.50D、±0.75D和±1.00 D范围内的眼数百分比均逊于对照组.经过公式预测性比较,对照组中,Kane公式及LSF公式排名最高(均为2.33),而研究组中,BU Ⅱ公式表现最佳(1.83).结论 术后1个月时,在研究组中应用BUⅡ、LSF、Kane、EV0 2.0及RBF 3.0公式均未显示出远视或近视漂移,但其公式预测准确性较对照组差,表现为较大的标准差、平均绝对误差及绝对误差中位数,及在所有给定范围内PE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但其中预测准确性表现最优者为BU Ⅱ公式.(眼科,2024,33:295-300)

    白内障玻璃体切除术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

    人工晶状体脱位黄斑囊样水肿患者玻璃体切除人工晶状体悬吊及球后注射曲安奈德的效果观察

    陈燕云周丹李蕾何雷...
    301-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晶状体(IOL)脱位伴黄斑囊样水肿(CME)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PPV)联合IOL悬吊及球后注射曲安奈德(TA)的治疗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北京同仁医院1OL脱位伴CME患者19例(19眼).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常规眼科检查,包括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OCT并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所有患眼的手术方式均为PPV联合IOL悬吊术,术毕立即球后注射TA(20 mg).随访至少3个月.主要指标 BCVA、眼压、CMT、CME复发情况、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平均为(7.05±3.26)个月(4~15 个月).患眼术后 1、3 个月、末次随访 BCVA(LogMAR)分别为(0.11±0.09)、(0.07±0.13)、(0.09±0.19),与术前(0.52±0.21)相比均显著降低(P均<0.001).患眼术后1、3个月、末次随访眼压分别为(18.06±3.11)mmHg、(17.61±2.17)mmHg、(17.00±2.93)mmHg,与术前眼压(16.94±3.42)mmHg相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所有患眼术后1、3个月、末次随访CMT分别为(289.84±37.30)μm、(295.16±107.75)μm、(300.53±125.37)μm,与术前 CMT(451.47±140.71)μm 相比均下降(均 P<0.001).15.8%(3/19例)患眼的CME在随访中出现过至少1次复发.所有患眼在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均无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感染性眼内炎、IOL再脱位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高眼压发生率为5.3%(1/19例),术后3个月时眼压恢复正常.结论 PPV联合IOL悬吊术及球后注射TA是治疗IOL脱位伴CME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眼科,2024,33:301-306)

    人工晶状体脱位黄斑囊样水肿曲安奈德

    晚期囊袋阻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分析与治疗

    王晓明赵克娇李娜徐艳红...
    307-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期囊袋阻滞综合征(CBS)的患者12例(13眼)就诊时均有不同程度近视;裂隙灯下见人工晶状体与后囊膜间隙增大,囊袋内混浊性液体填充,密度不一.6例(7眼)行Nd∶YAG激光晶状体囊膜切开术;2例(2眼)行囊袋冲洗联合残留晶状体皮质切除术;4例(4眼)行后囊膜切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0.27±0.25,较治疗前(0.55±0.33)有明显提升(t=4.976,P<0.001),眼压无显著差异.激光和手术均可为晚期CBS提供有效的治疗.(眼科,2024,33:307-309)

    囊袋阻滞综合征人工晶状体

    真性晶状体囊膜剥脱伴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一例

    杜娇王冬冬史平玲袁琼琼...
    310-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例77岁男性,双眼视力下降3年.散瞳后双眼前房可见剥脱的、透明的前膜,随眼球转动而飘动,诊断为真性晶状体囊膜剥脱合并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眼科,2023,33:310-312)

    真性晶状体囊膜剥脱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先天性聚集型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大伴脉络膜痣一例

    祁媛媛张莉崔林王丽晶...
    312-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例50岁男性体检时发现左眼眼底散在形态多样的褐黑色病灶(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大),从后极部到周边视网膜聚集型分布,黄斑颞下血管弓处可见灰褐色椭圆形脉络膜病灶(脉络膜痣).诊断为左眼先天性聚集型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大伴脉络膜色素痣,随访半年,未见明显病变进展.(眼科,2023,32:312-314)

    色素上皮肥大脉络膜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