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建筑
云南建筑

饶维纯

双月刊

1004-3640

0871-4141655

650032

昆明市西昌路209号云南省建设厅502室

云南建筑/
查看更多>>建筑刊物。云南省土木建筑学会会刊。主要刊载城市规划、城乡建设、建筑创作、建筑结构、建筑设备、施工安装、工程经济等专业的学术论著,图文并茂,力求反映我省地外高原边疆和民族地区的地方民族特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集体记忆与建筑空间研究——以云南大学会泽院为例

    汪洁泉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时代集体记忆②是城市的魅力之一.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空间与形象展示跨越时空的城市文化.建筑作为历史文化信息的携带者,其使用功能与建筑艺术深受社会历史环境景影响.建筑的所有者、管理者、建造者、使用者的社会性让场域具有了不同时代历史特性,并通过集体记忆生产新的文化公共空间.历史建筑中发生的事件和它的社会影响如同城市文化的细胞,多个历史建筑和它们的记忆共同构成一座城市的文化的意向.云南大学会泽院作为昆明市历史建筑之一,当代活动在其中进行,并生成新的集体记忆,并在时空中不断产生新文化的场域.

    云南大学会泽楼中法文化集体记忆时间与空间

    建筑设计视角下的绿色建材发展与新实践——以云大建筑花园建造赛作品为例

    杨耀宁周洁李苑溪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设计视角角下的建筑材料发展是双碳绿色趋势下的热门领域.通过对知网数据库(CNKI)内的文献汇总和现状分析,发现国内建筑界对此研究和关注较为有限,且缺少高质量的成果.中国以建筑竹材作为可持续材料发展,具有极大潜力.最后以云大建筑参加花园建造赛的作品为例,探索具有社会担当的绿色建筑模式和表达方式.

    绿色建筑建筑设计建筑材料竹材花园建造赛

    侗族传统村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探究——以贵州省黎平县为例

    王彩兰杨庆
    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镇化、西部大开发和非遗保护工程的实施,众多传统村寨申遗成功,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融合模式给村寨带来巨大发展机会,同时也带来诸多隐患.研究以贵州省黎平县为例,对其侗族村寨的地域特征、建筑、聚落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保护与发展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传承特色民族文化,改善人居环境,带动经济发展,并对其他地区遗产保护提供理论与经验借鉴.

    侗族传统村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

    乡村振兴下的村落公共空间重塑——云南南涧窝接河村案例解析

    李其伦王昆军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当下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旨在探索出适宜云南本土的乡建模式,并以云南南涧县窝接河村改造为例,着重阐述村落作为空间载体以及村民活动的发生器,如何挖掘并发扬自身特色和优势,在尊重乡村原有肌理的前提下,营造出"主客共享"的乡村新公共空间.

    乡村公共空间场所主客共享

    基于空间基因的活力场所建构——云南开远知花小镇案例解析

    王昆军李其伦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远市"知花小镇"项目是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建设的重要内容,规划着力于推动现代高效精致农业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产业平台,完善功能配套,联动产业区和周边区域发展,实现产业、社区、文化、旅游、生态多功能复合生态圈,形成开远"知花小镇"特有的生产、生态、生活空间组织形式.项目位于云南省南部个旧、开远、蒙自三城交汇点,规划及建筑设计利用该地域空间基因的导控作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在新区体现出单体建筑和群体建筑与周边区域及场地本身的关联性、协调性和对话性,营造源于"花"的场所精神.

    空间基因场所叙事活力点

    地方记忆的驻留:历时性场景的空间共时性呈现——以丽江解脱林度假酒店为例

    张军李其伦李霖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乱拆乱建、过渡商业化等城市社会问题渐渐凸显,城市或历史文化保护地区的文化内涵与空间记忆遭到破坏.为了更好的保护或建设这些具有丰富人文资源的城市空间,实现地方记忆的驻留,以丽江解脱林度假酒店设计为例,以空间基因理论为基础,引入空间叙事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历时性场景的空间共时性呈现,赋予空间塑造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使建筑与规划方案更具人文价值,为之后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地方记忆历时性场景空间共时性

    云南大学东陆校区校园建筑规划沿革(1923~2001年)

    王玲张军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东陆)大学在云南明清贡院的原址上设立,学校性质经历了私立、省立、国立阶段,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归属教育部和云南省的转变.结合相关文献史料和现场调查,分5阶段论述云南大学校园规划和建设的主要脉络,探讨校园格局的形成和变迁,针对代表性建筑,从建筑功能和风格方面作简要评述.同时,对云南大学校园建设史实进行的论述,可以勾勒出云南近现代建筑史和高等教育史的缩影.

    云南大学校园建设校园建筑校园景观

    用日常建筑重塑生活的可能——云南大学2023年秋建筑学三年级"居住建筑设计"课程回顾与优秀作业展评

    肖冠兰汪洁泉丁文磊
    6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居住建筑设计"是建筑学专业三年级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和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一种建筑类型,是帮助学生建立建筑人类学视野,培养建筑师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重要课题.任课教师们通过对当下社会现实需求的观察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进行课题内容和任务书设计,引导同学们主动思考日常生活与日常建筑的关联以及建筑师可以发挥的作用,并在设计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们用于创新,实现"理念"到"建筑"的转化.课程回顾了设计课题任务设置的意义、内容要求和对优秀作业进行了展评,以促进在未来的课程选题中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实现教学的不断优化,也作为教学案例期待得到广大同行、教师和同学们的指正.

    居住建筑设计课程回顾优秀作业建筑学教育

    云南绿美城市建设路径探索

    陈烈申伟弦周凯
    7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2年7月,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的战略部署,绿美城市作为绿美云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多来,各地充分利用各自独特的自然、气候、植物等资源,系统谋划、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统筹推进、细心建设、精细养护,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绿美城市样板,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文章通过分析景洪市、安宁市、南涧县、丽江古城区、腾冲市等地绿美城市建设实践,从"谋划、规划、设计、建设、管护"5个方面探索绿美城市的建设路径和方法,为全省绿美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绿美云南绿美城市谋划规划设计建设管护

    现代声景观与中国佛教建筑声境

    李家泉朱静宇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声景观(Soundscape)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公元1929年,近年来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理论框架渐趋明晰.佛教声境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公元400年左右,并随着佛教的中国化而本土化,历经千年,形成了系统的声境说,成为中国佛教建筑声境规划、设计、营造的理论依据,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声境"概念和现代"声景"概念相近,但范围更广,范畴更多,表述更严整,表现更系统.它以独有的"动相声境""静相声境"理论与实践,借助各种建筑营造手段,把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所有感受方式都引入精心构建的全方位、沉浸式的多维建筑声境中,以实现教化.借鉴佛教建筑声境的设计思想和营造手段,可以帮助我们立于新的教化的原点,获得新的创作维度,以丰富、完善现代公共建筑声境的规划、设计、营造,并为构建中国化的现代声境学提供厚实的基础.

    声景观声境佛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