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和少英

双月刊

1672-867X

ynmdxb@163.com

0871-65137404

650031

中国昆明市一二.一大街134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民族学、社会学、少数民族哲学、经济、历史、文化、宗教、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内容注重民族特色,强调理论深度,关注学术前沿,面向全国社会科学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少数民族的理论研究人才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民族一家亲”模式研究

    刘荣王明东肖建乐耿嘉懿...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一家亲”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经历长期的探索于党的十八大之后由新一代领导核心明确提出.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治理模式,它有着独特的自身规定性:赋予各民族在大家庭中平等的主体地位,契合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稳固谋求“多元”基础上的“一体”,从铸就共同体意识的角度来治理民族事务.“中华民族一家亲”模式的核心要义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和“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只有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治理中国梦

    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第三方评估的逻辑与实践

    王志达黎贵优穆智范强...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三方评估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考核机制,有助于各地区相关部门反思、完善和落实决策,提高民族工作的绩效,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科学的智力支持,弥补决策和实践中的不足.目前,关于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第三方评估的相关研究和实践非常薄弱,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第三方评估体系,确立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法非常必要.“五位一体”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第三方评估的主要方法,可以促进民族工作的规范化和精细化,全面督促民族工作的落实,推进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民族团结进步第三方评估五位一体国家治理

    区域联动视角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实践——基于对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的研究

    吕伟熊国刘缪志鹏姜佩琳...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维护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的指导之下,民族团结进步由最初的“活动”上升为“工作”,标志着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升到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地位.当前,全国范围内正在大规模的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云南省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契机,通过区域联动探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新路径——以行政接边地区为辐射中心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这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的实践范本.以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为研究内容,探讨其成立背景、政策渊源、内在动因以及面临的问题,并对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工作水平提出对策建议,这些对策建议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

    全球治理秩序的证成逻辑探析

    蒋小杰杨镇宇
    3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化的推进使得全球秩序成为现实的公共需求,如何证成全球层面的治理秩序已然成为研究全球治理首要的理论任务.霍布斯基于自然激情和自然理性,经由相互立约和共同授权,最终引出绝对主权权威,证成了主权国家层面公共的和平与安全秩序;康德基于人为善的禀赋和趋恶的倾向,经由道德基本法则而来的公共法权,在主权国家的基础上证成了国际法权层面、世界公民法权层面公共的和平与安全秩序.霍布斯和康德对秩序的证成有着相通的理路,这为今天构建全球治理秩序提供了丰厚的理论资源.

    全球治理主权霍布斯康德政治哲学

    乌兰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当代审视

    苏德阿木古楞
    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乌兰夫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乌兰夫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中对民族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的认识和思考,系统性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谁来培养人”等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推动当时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民族教育的进步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入研究乌兰夫教育理论与实践,既是从历史经验中寻觅教育之道以观照当下民族教育现实的需要,也是彰显民族教育理论自信的需要.

    乌兰夫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

    我国民族地区文化消费特点、现状与潜力发掘研究

    徐望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消费.就目前我国民族地区文化消费市场的一般情况而言,具有如下突出特点:一是民族文化消费多具有超消费的文化心理意义;二是民族文化语境造就了民族文化消费心理和习性;三是民族地区民众对于本民族文化易发审美疲劳.当前我国民族地区文化消费现状为:民族地区文化消费深受当代大众文化影响;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品吸引大量外来消费.民族地区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潜力可观,要通过提升内容创意、推广智慧运营、提供优质服务、严格市场管理以及落实“文化扶贫”等一系列手段进行发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要使民族地区文化消费和民族文化协同发展.

    民族文化消费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文化心理民族艺术

    边界与聚合:社会互动视角下的云南回族圣纪节考察

    马小娟杨红娟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其他地区回族相比,云南大理上丰呈庄回族在举办圣纪节的时间选择、可参与者身份规定等方面表现出一些差异性地方特点.对上丰呈庄回族圣纪节仪式的考察表明,作为社会互动的重要环节,仪式中的互访与共餐既增强了回族内部的凝聚力,也通过允许、接纳其他民族参与而实现了族群边界的跨越.在多民族交错杂居地区,不同民族在长期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社会互动密切,在各自保持传统的同时也不断突破固有的边界,促成了彼此社会关系与文化关系的聚合,建构起民族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

    民族边界聚合社会互动圣纪节

    民族地区农民对先进农业技术的采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黄大勇谭银清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民族地区农民对农业先进技术的采纳意愿的444个样本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出民族地区农民采纳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意愿明显低于非民族地区农民.借助于有序Logit回归模型的进一步分析,揭示了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社区特征以及政策因素等都是影响民族地区农民采纳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重要变量.农民在所述因素的多重约束下,通过对相关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的计算,产生关于农业先进技术的认知、情感和意向,最后形成他们对待先进农业技术的态度.据此本文提出要着力提升民族地区农民素质、大力完善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尽力加强民族地区农村社区组织建设等政策建议.

    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农民农业先进生产技术采纳意愿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内在逻辑、实践路径和机制构建

    贾晋尹业兴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脱贫攻坚战正处于决胜期,乡村振兴发展正处于“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年,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关系到我国“三农”工作重点的稳步承接和调整,是战略目标有序推进的保障.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把握和厘清二者的深刻内涵和逻辑关系,明确两大战略协同推进和平稳过渡的政策着力点,从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提档、宜居乡村建设和农民持续增收等关键路径实现有效衔接;通过完善有效衔接领导与组织机制、落实协同推进统筹机制、建立政策衔接运行机制等三个方面发力,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的落实提供基础保障.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实践路径衔接机制

    基于类型特征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陶力赵益超
    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公园”属性意味着文物古迹资源可以通过“适度开发”的手段转化为被游客“感知”甚至“消费”的旅游吸引物.我国的考古遗址公园依照其遗址本体可以划分为宫殿型、墓葬型、遗迹型、洞穴型、瓷窑型和复合型等6种,而遗址本体的特征决定了考古遗址的旅游转化过程以及公园对遗址的阐释方式.利用最邻近分析法测算后发现,我国的考古遗址公园在空间分布上呈凝聚型,且分布区域与我国人口集中区域重合,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潜力.并进一步提出,考古遗址公园的旅游发展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园所处的地理区位环境及其所处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水平.

    大遗址遗址本体特征空间分布特征旅游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