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和少英

双月刊

1672-867X

ynmdxb@163.com

0871-65137404

650031

中国昆明市一二.一大街134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民族学、社会学、少数民族哲学、经济、历史、文化、宗教、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内容注重民族特色,强调理论深度,关注学术前沿,面向全国社会科学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少数民族的理论研究人才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民生观叙事的方法特征与实践逻辑

    刘儒张艺伟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政党,这一特征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时时刻刻必须以民生为着眼点,通过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人民实际福祉去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进行有力的阐述和叙事活动.从基本原理上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规定的共产主义政党的先锋队地位,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以民生为关怀的基本立场,以及形成一种理论化、历史性和制度化的民生观叙事的可能性.中国共产党不仅要通过提升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成果的研究拓展能力,而且要以新史学、新史料丰富民生建设方面的历史素材,用法律制度和党内法规体系去为民生观叙事与民生建设建立制度背书,去在理论、历史和法律制度方面开展对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的系统展示.

    民生观理论叙事历史叙事制度叙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民族历史观与"四个共同"研究论纲

    王文光胡明马宜果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历史观和"四个共同"的论述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贡献,"四个共同"论述中包含着深刻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国家发展、大一统思想及其实践和"华夷共祖"民族思想及其实践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观与"四个共同"的内在逻辑,以"四个共同"为前提追溯中华各民族的动态关系,可以避免对中华民族进行简单"一体"的讨论,从而强调中华民族超越差异性的主体性.

    中华民族历史观"四个共同"历史唯物主义

    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视域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多维考量

    钱东晓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以制度建设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更是把建设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作为执政主课题,选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了以制度体系健全完善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立足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定位,从理论上深化制度赋能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渊源,形成了明晰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制度保障体系;从原则规范上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核心支撑;从优化路径上把准制度运行与民主政治生态的创新方略.对于强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制度保障、拓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多维考量

    全球化时代人类学视野下的边疆叙事及其演变

    何修良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边疆研究逐步进入到人类学视野之中.全球化时代,人类学视野下的边疆叙事走出了民族国家知识体系框架,通过阐释边疆空间变化所带来的不同社会关系和可能性结果,继而形成了"从边疆看世界"的鲜明的人类学叙事特征,内容包括边疆空间意义的地缘政治变迁和主体意义的生命政治形成,前者描述了边疆社会变迁和政治秩序的变化,后者则描述了边疆区域不同群体的社会实践以及相应治理技艺的演变,一同构成了全球化时代边疆"内"与"外"关联的多层面理解.人类学视野下的边疆叙事,对中国边疆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全球化边疆人类学生命政治

    非遗生产性保护中文化认同的缺失与重塑——以土家织锦为例

    杨信
    4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遗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文化认同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核心机制.由于部分生产经营主体对土家织锦文化缺乏认同,需求主导下的市场认同挤压文化认同,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中出现文化认同缺失的问题.主体层面,部分"文化能人"以商人自居忽视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过程层面,产品销售与文化传播脱节;客体层面,土家织锦核心文化符号被弱化甚或丢弃.因此,应该重塑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认同.一方面,采取全方位传统文化教育与专门性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举措,唤醒民众内在的文化认同观念;另一方面,建立配套机制,提供形成文化认同的外在动力,即明确非遗生产经营主体的保护义务与责任,加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监管,制定非遗基本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文化认同土家织锦

    崇生意识——湘西苗族接龙舞意蕴的"所指"

    刘雪梅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舞蹈艺术是承载文化基因的"能指",文化内涵是艺术符号的"所指".湘西苗族接龙舞缘起于接龙祭祀活动,亦缘起于对生命的维护和延续.接龙舞中的崇生意识塑造于山地与农耕文明交织的地缘环境,强化于苗民对龙神与巫傩的信仰仪式,表现出与自然万物共生的泛生命观内涵.

    湘西苗族接龙舞崇生意识

    通过社会交往的农村老年人精神慰藉实现:生成逻辑与路径优化

    刘琪
    5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项国家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在对农村的主战场位置、老年人的需求状况的深刻把握基础之上.历时性地看,既有研究经历了从"资源匮乏"到"精神空缺"的老年需求定位转向,并基于客体本位视角提出文化公共品供给路径,但这种过于强调老年人的受众角色以及"物"的供给内容,忽视其精神需求实现于村庄主体间性的社会交往这一事实.伴随乡村社会转型,生产性交往、仪式性交往逐渐失去实质内容,而社会性交往因为"熟人社会"与"需求同质"双重条件支撑,被认为是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主要实践类型.然而,以公共空间衰落、公共文化异化、公共组织无为和公共利益脱嵌为表征的村庄"去公共性",致使老年人面向村庄的社会交往面临不少困顿.以迈向友好为取向,提出组织动员同辈群体与适老文娱活动、加强国家宣传下乡与村庄精英吸纳、重塑基层组织自主性与公共服务能力、创新土地确权模式和结平衡账机制四重路径,以促动社会交往所需的空间再造、文化亲和、组织有为和利益相关,推动"不分年龄、人人参与"的村庄社会交往秩序建构.

    人口老龄化精神空缺社会交往去公共性

    整合性溢出:老年人自养秩序的一种解释——基于豫、鄂、湘三省的田野调查

    胡晓映吕德文
    7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农村老年人自我养老已经成为普遍事实.基于四代家庭结构,构建"整合性溢出"的分析框架,试图分析农村初代老年人自养秩序的形成机制.农村家庭面临的发展压力,是初代老年人与新三代家庭分隔的外在驱力."新三代家庭"内部进行了资源、伦理和情感的三重整合,强化了其内在整合动力和代际间的下行支持力度;而初代老年人因有基础性收入保障和村庄熟人社会基础,降低了对子代家庭的代际反馈要求.在新三代家庭整合、初代溢出的双重作用下,农村养老反哺模式难以维系,初代老年人从农村家庭中"整合性溢出",自养秩序得以生成.

    整合性溢出四代家庭自养秩序家庭转型

    项目进村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善治的实现机制研究——基于利益再分配的视角

    韩美群何晓龙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项目进村是推动民族地区持续稳定发展的有效推手,也是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学界关于项目进村中的乡村治理研究,大多关注项目"从公到私"的利益分配格局,而忽视实践操作中利益分配"由私到公"的乡村价值再造过程.项目进村以来,民族地区项目利益分配逐渐私人化,为遏止利益分配失序和失衡,村庄权威精英通过与村干部博弈,而创新利益再分配规则,"逆向治理"模式应运而生.逆向治理以"双层利益再分配结构"为内在逻辑,依赖利益再分配机制,充分发挥村庄精英的协调作用,最终促进民族地区新型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从而推动乡村善治的形成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项目进村利益再分配逆向治理善治

    柔性政策动员:乡村治理中农户参与的实现机制——以独龙江乡草果产业为例

    陈鲁雁吴童
    9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对政策目标对象进行有效动员,是当前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议题.从乡村治理的历时视角看,"强干预式政策动员"是实现农户参与的主流过程.根据不同的乡村治理情境,政策动员存在着强度差异.结合个案分析与"柔性治理"理论,柔性政策动员尝试在理论层面对政策动员运作的类型学形成补充,其目标是实现农户的自主参与,基础是多元主体构成的行动网络,核心是动员策略的非强制性.独龙江乡的实践表明,在较弱执行压力与较强运作阻力的情境下,动员主体的强干预特性受到约束.基层政权、地方精英与普通农户形成了目标一致、行动各异的动员分工,共同构成责任有限、功能互补的行动网络.在此基础上,动员主体通过多元话语共意与互动关系软化实现柔性政策动员,进而在现实层面为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提供一种可能.

    柔性政策动员乡村治理农户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