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和少英

双月刊

1672-867X

ynmdxb@163.com

0871-65137404

650031

中国昆明市一二.一大街134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民族学、社会学、少数民族哲学、经济、历史、文化、宗教、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内容注重民族特色,强调理论深度,关注学术前沿,面向全国社会科学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少数民族的理论研究人才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行政嵌入与农村社会自治能力再造——基于对浙江宋村的个案研究

    望超凡
    100-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提高农村社会的自治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浙江宋村的治理实践表明,基层政府以改善村民自治运作条件为核心的行政介入是提高农村社会自治能力的有效路径之一.随着农村社会的持续快速变迁,保障村民自治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正在逐渐瓦解,其结果是农村社会的自治能力快速弱化.通过选择性治理事务下沉、民主性议事规则供给、发展性经济资源输入,基层政府可以将行政力量有效嵌入村级治理.生活性治理事务下沉可以重建农民与村级治理间的利益关联,从而增强村级组织对农民的动员能力;规范性协商规则供给可以为农民之间的理性协商提供空间与指导,从而引导农民围绕治理事务达成共识;发展性经济资源嵌入可以壮大集体经济,从而为自治活动提供灵活、持续的资源保障.由此,基层政府的行政介入能够重塑村民自治的实践基础,进而再造农村社会的自治能力.

    治理有效乡村振兴村民自治行政嵌入行政化

    乡村振兴视阈下民族地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机制与路径探析

    郭景福黄江
    11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构建高品质现代化的乡村产业体系应努力遵循生态化机制、市场化机制和产业结构优化机制,形成持续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发展力的新格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基本路径包括推进龙头企业"上山下乡"的产业链一体化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与大公司及现代产业融合衔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塑造特色产业的文化品牌,提升区域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发挥民族地区绿水青山、特色文化的资源优势,构建乡村"一二三产业综合体",依托景区"增长极"拓展"文化+生态"的深度乡村旅游,依托特色资源推进特色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采取多种途径对"三农""三牧"进行以素质能力、专业技术提升为目标的"技术赋能"等.

    乡村振兴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文化品牌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影响研究——基于准自然实验数据

    吴嘉莘杨红娟
    11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成为农户生计提升的重要抓手.选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基于2014~2020年对农户跟踪调查获得的1015个样本数据,评估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影响,并对控制组农户进行纵向追踪比对,为研究结论提供进一步的经验证据.结果发现:①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农户生计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该结论具备稳健性.②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农户生计具有可持续的推动作用.进而提出着力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规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人才以及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乡村振兴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户生计可持续影响PSM-DID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治理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张四灿张云
    127-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完成,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有效的基层治理,只有坚持建立健全乡村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才能以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测度和评价乡村治理的绩效成为重要理论问题.依托中央有关乡村振兴的若干重要文件精神,从定量角度出发,引入管理学中"绩效"的概念,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构建乡村治理的定量绩效评价体系,为乡村治理的科学评估提供支撑.

    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绩效评价体系

    论生物多样性损害与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衔接——以野生动物资源损害为分析对象

    李树训
    137-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生物多样性自身广义性相较,目前在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实践当中,法院主要聚焦于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这一领域,且在保护过程中,检察院以公益诉讼之名近乎成为唯一起诉主体,致使社会组织和行政机关陷入"虚化"状态.实质上,在"二元论"语境下,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损害与环境公益诉讼之间并非形成必然的单线式诉讼结构.面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冲击与检视,全面分析野生动物资源损害与公益诉讼衔接的三种路径——优先权、代表论和范围说.尽管附带公益诉讼具有节省资源的经济优势,但这种回避行为却以牺牲法律公信力为代价.为避免检察院形成"垄断性"保护,在立法已赋予其索赔权基础上,充分发挥与激励社会组织和行政机关的救济效能,同时基于未来立法发展趋向和操作便利的角度,应以范围说为主.

    生物多样性野生动物公益诉讼

    被害人暴虐品性证据补强正当防卫的证明研究

    郑凯心
    149-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防卫意图是证明正当防卫成立的要件之一,也是案件事实认定的难点.运用被害人暴虐品性证据可以补强防卫意图的证明.品性与行为之间具有相关性,所以被告人面对具有暴虐品性的被害人,往往会产生恐惧、紧张、愤怒等情绪.重视对被害人暴虐品性证据的运用,既可以补强证明"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也可以从防卫意图上解释"防卫行为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有助于解决司法实践中正当防卫认定中的难题.加强对被害人暴虐品性证据的研究,这既是捍卫"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精神的要求,也是对不良品性的贬损,有利于营造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正当防卫暴虐品性证据紧迫的危险防卫意图防卫限度

    征稿启事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