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和少英

双月刊

1672-867X

ynmdxb@163.com

0871-65137404

650031

中国昆明市一二.一大街134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民族学、社会学、少数民族哲学、经济、历史、文化、宗教、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内容注重民族特色,强调理论深度,关注学术前沿,面向全国社会科学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少数民族的理论研究人才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化视野下公共信用治理优化探析

    戴洪锐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信用建设是经济、社会数字化背景下政府在市场监管和社会治理上的创新,在数字技术赋能下展现出建构制度信任、提升执法效能、推动法律规制模式前移的治理价值.但实践中也出现"数字技术+信用法治"良性互动关系未建立、公共信用基础设施薄弱掣肘制度效能发挥、治理中权益保护不足等问题.公共信用治理的优化,须深度融合技术支撑与法治保障:从原则上,一要重构数字技术与信用法治的关系,二要平衡信用权力与信用权益;在路径上,须围绕公共信用治理的目标位阶分步展开,一方面要不断提升政府的公共信用治理能力以改善执法效果,另一方面应嵌入"信用大数据归集-算法及信用评价-信用权益救济"全过程回应信用权益保护需求.

    数字化公共信用治理信用权力信用权益信用法治

    "公共文化"治理:出场逻辑与行动路向

    曹爱军
    9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文化秩序建构的社会主义方向,推进公共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公共文化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蕴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质,具有柔性治理功能的文化形态."公共文化"作为国家治理的一种机制,它是在全球化时代与现代化进程相互叠加的时空场景下归位的.国家层面的文化竞争、社会层面的文化秩序、个体层面的文化权益,构成公共文化治理因应国家治理现代化出场的现实逻辑.在国家治理语境下,还原并强化文化的功能、价值与意义,要求我们从文化自觉、文化生态、文化认同的视野审视公共文化,推动公共文化走向守卫国家文化安全、维护社会文化秩序、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轨道,最终达到促进国家文化认同和文化整合的深层目标.

    公共文化文化治理出场逻辑战略面向

    空间治理:空间变迁视角下乡村治理重构

    丁波
    10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空间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迁,形成"上楼集中""平移集中"和"就地改造"等空间类型.农村空间变迁改变了外在物理空间形态,同时也意味着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等变革.农村空间变迁程度的不同,使得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内容等要素具有差异性,推动乡村治理机制重构."上楼集中型"主要是重新弥合社会关系网络,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平移集中型"运用空间划分和分配的治理策略,提高空间治理效能;"就地改造型"通过村庄空间内部的改造升级,构建村庄治理新秩序.因此,空间治理不仅是外在物理空间形态的治理,还是空间内的治理关系和权力结构的重塑,以此推动农村空间变迁的有效治理.

    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空间变迁空间治理

    数字金融、产业结构升级与包容性增长——基于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的视角

    崔海洋袁倩莹
    108-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省级宏观数据相结合,从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角度,探究了数字金融对我国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及其机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促进居民收入的提高,并且对中西部居民收入的提升作用大于东部,有利于缩小东部和中西部的收入差距,促进我国包容性增长.就传导机制而言,数字金融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第三产业占比,并且在中西部的效用更强.进一步分析发现,就中西部内部而言,数字金融对经济和教育水平较低省份的居民收入有着更强的拉动作用.

    数字金融包容性增长普惠金融产业结构第三产业

    乡村振兴与生态资本价值实现融合的内在逻辑、机制与路径研究

    何寿奎徐建卿
    117-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资本价值实现是乡村生态振兴的源动力,也是建设美丽乡村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生态资本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具有理论及现实意义.分析了生态资本价值实现影响因素及路径,探讨生态资本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内在逻辑,"双碳"战略目标、自然生态资本产权及碳汇交易政策是生态资本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外在动力,乡村绿色发展、生态与文化振兴是二者融合的内在动力机制.提出生态资本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实现路径:认为生态资本价值实现要以乡村振兴规划为引领,合理规划产业与生态功能分区,通过碳配额管控创造生态产品需求,清晰界定生态产权,培育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完善生态产品定价机制,建立生态产品供给成本补偿及收益分配机制,加强补偿资金及交易市场监管,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资本价值实现协同推进目标.

    乡村振兴生态产品价值协同推进动力机制融合路径

    乡村振兴视阈下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与纾解

    尹清龙李凯
    125-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是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切实举措、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支撑、灿烂多元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本然旨归、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诠释.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在推进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不可忽视产业规模单一的"广度"困境、科技赋能缺失的"热度"困境、新型人才不足的"硬度"困境、文化价值偏离的"温度"困境以及文化品牌孱弱的"黏度"困境.纾解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要从立足差异性、注重集聚性、聚焦创新性、落实双效性、把握延展性着手,深挖民族文化资源以明确产业方向、统筹规划发展战略以增加产业产出、依托新兴科学技术以促进产业升级、统筹协调价值归属以助力产业发展、开发打造特色品牌以提升产业美誉.

    乡村振兴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共同富裕发展

    治理认同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建构——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

    韩玉祥王春凯
    13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好生活需要"背景下,国家如何建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重大命题."治理认同",即通过各类治理机制形塑人们对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心理认同,是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建构的重要路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践通过利益引导、道德规范、社会关系、社会权威使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获益化、道德化、关系化、公共化,形塑人们对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文化认同.经济权力和文化权力是治理认同的基础性权力.其中,文化权力居于主导地位.这表明以文化权力为代表的非正式权力越来越重要,呈现"非正式权力正式化"的趋势.为建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当前阶段的基层治理需要完成"非正式权力的正式化",并走向"治理认同".

    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认同非正式权力基层治理转型

    地方知识下的公共卫生治理与乡村文明建设——以贵州某水族村落改厕实践为例

    张先清罗震宇
    140-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卫生常被作为迈向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路径,而传统、地方和民族文化却常被视为卫生之道的障碍.农村改厕贯穿我国公共卫生治理始终,是研究民族地区实践困境的切入点,也是探讨传统习惯与现代文明、本土观念与科学知识等宏大命题的孔径.贵州某水族村落的案例展示了改厕运动是如何借助地方知识的作用,转变为一场修复共同体、重建乡村秩序和重塑身体道德的实践,不仅实现了防治疾病和改善环境的直接目的,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乡村文明重建.由此可见,坚持科学原则、借助地方知识和扎根文化传统可被作为乡村公共卫生治理的"中国经验",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重要参考.

    地方知识改厕公共卫生治理乡村文明建设

    "三老民之师":汉代地方治理与儒家礼制的结合

    姜生刘波
    147-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代的"三老"可分为地方治理体系中的三老和儒家礼制体系中的三老,两者以"三老"为名各自发展,历史地呈现出"势力上收"与"礼制下移"的双向交互式关系.地方治理层面,西汉时期地方三老的职能被虚化、分割,经历了由"率众"到儒家长者的形象变化.儒家礼制层面,贾谊、贾山、韩婴提出的"三老五更"礼制设想,经王莽初步施行、汉明帝进一步完善,在中央达成政治与教化相统一的结果;此后,养老礼逐渐由中央向地方下移,至汉末明确可以发现地方治理与儒家礼制相结合的案例.由此可见汉朝廷在国家治理中政治秩序与文化秩序的有效统合.

    三老三老五更养老礼儒家礼制

    谭钧培治滇思想探析

    陆刚
    15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绪年间,调谭钧培出任云南巡抚治滇八年,秉持"滇民则当思休养之,滇士则当思教育之,滇军则当思整肃之,滇吏则当思激扬之"的治理思想,在军事上外防侵略,内平祸乱;政治上整顿吏治,选贤任能;经济上使民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开发矿业,发展外贸;文化上改革教育制度,培养治世人才.经过多年努力,云南边疆危机趋于缓和,民族关系得到改善,社会经济逐渐复苏.

    边疆治理治滇思想谭钧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