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和少英

双月刊

1672-867X

ynmdxb@163.com

0871-65137404

650031

中国昆明市一二.一大街134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民族学、社会学、少数民族哲学、经济、历史、文化、宗教、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内容注重民族特色,强调理论深度,关注学术前沿,面向全国社会科学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少数民族的理论研究人才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政治仪式:国家认同建构的象征维度——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为考察对象

    曾楠张云皓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象征符号是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资源,政治仪式作为象征符号的集合,在国家认同建构中具有独特作用.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为考察对象,从理论逻辑与个案考察分析中,可以得出政治仪式通过记忆生产与再生产、观念生产与再生产、权力生产与再生产,与国家认同之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形成内在呼应,是国家认同的象征建构.新时代合理挖掘时空资源、强化记忆生产与再生产;有效提升传播效能、强化观念生产与再生产;科学运用仪式操演、强化权力生产与再生产是政治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的运行启示.

    政治仪式国家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

    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逻辑

    邹丽娟赵玲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呈现为一组辩证互动的逻辑.实现高质量发展,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具体路径,它可以使边疆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真正体验得到平等性、同一性和共享性,从铸牢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共同体意识等维度来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它能使边疆各族人民凝聚共识、统一力量,通过政治建设稳定性的增强、经济建设协同性的提高、文化建设凝聚力的增加、社会建设有效性的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性的提高等,为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推动力量.

    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跨境民族地区国家文化安全“育人共同体”的构筑逻辑

    柳翔浩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考量.跨境民族地区国家文化安全教育要以此为旨归,充分调动和利用国家、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因素,延伸边境地区教育场域空间,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和多维度的"育人共同体".跨境民族地区国家文化安全"育人共同体"的实现要具备三重构筑逻辑.以多元育人为愿景的目标逻辑;以合力共育为框架的结构逻辑;以耦合化育为驱动的运行逻辑.此共同体是一个外在互动和谐与内在精神统合的有机生命体,是因应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之世界发展战略的教育之道;是在遵循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内在特质的基础上对跨境民族进行国家文化安全教育的整体性设计与协同性推进.

    跨境民族地区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国家认同育人共同体

    传统村落“整体活化”理路分析

    王美陈兴贵
    2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于当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的诸多困境,活化被认为是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双重目标的重要途径.整体活化是维持传统村落作为生产生活综合性空间的必然选择,是延续农耕文明整体性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传统村落整体保护与化解可持续发展中诸多矛盾的有效手段.传统村落活化应着眼于村民、农业、经济、旅游、景观、文化、机制等七个维度,构建具有高度整合性、综合性和关联性的整体活化体系.通过七个维度的活化,培育内生动力,维系"农性"本质,夯实物质基础,突显文化魅力,营建宜居环境,提升经济价值,完善治理机制,使传统村落焕发新的活力,全面恢复生产生活活动,继续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

    传统村落整体活化学理路径

    戏在巫傩之中:中国多民族傩戏发生原理再思考

    彭福荣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境内诸多民族举行的傩祭,整合了说唱、面具、音乐、舞蹈等元素,形成了表达宗教虔诚、交流生活经验、传承生产知识和寄托理想情趣的傩戏.因此,理解中国多民族的傩戏的发生,理应回到傩祭场域.巫师表演傩戏,从驱邪逐疫转向酬神娱人兼容,是从宗教性表演酬神逐疫转向舞台展演历史变迁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其中,面具想象建构了宗教神祗,形塑和固化角色形象;音乐和舞蹈在说唱基础上,实现事神娱人的汇融,提高了傩戏的艺术性.

    傩戏发生原理

    民族文化交融的原因、途径探析——基于甘肃省临潭县的调查研究

    满珂刘春艳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民族研究领域盛行"分族撰史""分族写志"等研究范式,致使各民族之间历时久远且密切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现象在一定程度遭到忽略.甘肃省临潭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区,通过对该区域内多个民族社会生产、生活具体情形的调查分析,不难发现,生存于这一地区的多个民族在适应自然环境并保持文化特性的同时,在经济生产、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密切交往交流,文化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建立了和谐共生的族际关系网络,是多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事例.

    民族交往交流文化交融和谐共生

    藏族生态移民学校教育认知与地方性知识的调和

    安宇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学可以找到好工作、可以考公务员、可以获得更多收入",这是当下三江源地区藏族较为一致的认识,因此,让孩子能正常上学成为这一地区藏族愿意接受生态移民搬迁安排的重要原因.在当地基层干部的叙述中,学教教育不仅能对移民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而且能够缓解地方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及扶贫脱贫的压力.对该地区藏族的调查研究表明,学教教育的优点、寺院教育的不足以及家长的反思性经验是移民重视学校教育的重要原因,藏族生态移民教育认知的变迁体现出调和学校教育与地方性知识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而潘光旦先生的"位育"概念对此颇具启示价值.

    教育认知地方性知识生态移民藏族

    西藏渔民婚姻形态变迁动因研究

    张婧璞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藏传统婚姻形态受阶层内婚和血缘外婚的影响,民主改革前,处于底层的藏族渔民婚姻受到限制.在俊巴渔村内部,渔民与皮匠阶层内婚,婚姻缔结保证村内两种生计模式的延续.西藏民主改革从根本上变革旧西藏的政治制度,在改变渔民政治地位的同时,为其通婚圈的扩大奠定基础.渔村传统生计方式依赖交换与市场,为生计转型提供了资金积累,并逐步在市场经济中处于优势地位.1950年至2016年,西藏渔民婚姻形态逐渐突破等级观念的束缚,政治身份的平等、生计转型和家庭收入的增加是影响渔民婚姻变迁的核心因素.

    西藏渔民婚姻形态变迁因素

    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周爱萍姚明月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反贫困工作已经进入攻坚期,在主要矛盾改变的情况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存在较高的契合度.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为背景,充分利用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之契机,运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Y县W村乡村振兴的实地评估,探索反贫困政策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发现,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在农村社会生态及生活环境问题等诸多方面可以发挥倡导功能,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农村社会组织,实施教育扶贫,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培育乡村振兴人才.

    反贫困政策社会工作理论机制实践路径

    决胜阶段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结构性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司静波王艺莼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4户建档立卡户的精准扶贫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检验家庭禀赋、生计负担、政策支持和个人特征等因素与收入变化的关系,分析贫困人口收入数量和构成两方面的变化并探寻内在逻辑.研究发现:家庭禀赋好、生计负担轻、政策落实到位的建档立卡户收入增长的可能性和比例较大.家庭禀赋和政策支持对收入增加有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而生计负担因素对扶贫效果产生了抑制影响,医疗负担、教育负担及养老负担对家庭收入增长具有"弱化"效果,但效果不显著.以上发现可以为政府部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以及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提供借鉴与参考.

    脱贫攻坚决胜阶段回归分析收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