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朱有勇

双月刊

1004-390X

sk@ynau.edu.cn

0871-5227596

650201

昆明黑龙潭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CHSSCDCSTPCDC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与城乡均衡发展:耦合协调、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

    曹俊勇张乐柱何健诚陈乐...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生产力,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基于 2013-2022年中国 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构建新质生产力与城乡均衡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测算两者的发展指数,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与Kernel密度函数,对二者耦合协调的程度及其地区差异与空间演化规律进行深度分析。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和城乡均衡发展水平普遍上升,但整体水平不高,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稳步增长,从低度协调发展到中度,再到高度协调。地域上,东部领先,中部居中,西部滞后。新质生产力与城乡均衡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地区差异逐渐增大,主要由区域内和区域间差异引起。

    新质生产力城乡均衡发展耦合协调区域差异动态演进

    政府扶持涉农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效应

    王闽韩亚辉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背景下,涉农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的关键,是涉农企业寻求产业转型和创新变革的重要突破点。对此,以 2013-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数字化转型对涉农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涉农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创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涉农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创新水平中,政府补助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即政府补助在企业数字化与企业创新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涉农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公司的专利产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与国有涉农企业相比较,数字化转型正向作用于非国有企业创新的强度更强;与企业年龄大的涉农企业相比,数字化转型正向作用于年轻企业创新的强度更强。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政府扶持涉农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创新

    数字素养对粮农耕地质量保护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

    张坪朱建军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耕地质量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如何促进粮农进行耕地质量保护值得探讨。文章利用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基于Oprobit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素养对粮农耕地质量保护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及作用路径,助力耕地质量保护。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素养对粮农耕地质量保护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过内生性处理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数字素养可以通过提升信息获取能力、增加农业社会化服务采纳和强化农业保险购买来促进粮农采纳耕地质量保护技术;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素养对农地经营规模较小、未受灾和村庄有电商服务站的粮农具有显著性行为响应效果。

    数字素养耕地质量保护信息获取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保险

    数字乡村建设如何促进后发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来自935个革命老区县的经验证据

    曾永明钟子康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聚焦数字乡村建设与革命老区农民收入,基于全国 935个革命老区县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革命老区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革命老区具有显著的增收效应,有助于促进革命老区县农民收入提高。这种增收效应具有包容性增长优势,有助于帮助西部革命老区县、革命老区脱贫县等低收入地区实现更高水平的收入提升。同时,数字乡村建设的增收效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但这种溢出效应还仅发生在革命老区非贫困县间,脱贫县间的溢出效应还未完全形成。数字乡村建设对革命老区的增收效应可通过提高创业活跃度、电商发展水平两个渠道实现。文章研究结论为有效推进革命老区等落后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和共同富裕补充一定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参考。

    革命老区县数字乡村建设农民收入增长共同富裕空间计量模型

    数字基建与农村家庭经济韧性

    黄秋妍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防脱贫家庭返贫,是新时代脱贫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以农村家庭韧性为切入点,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六期面板数据,构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家庭经济韧性的双固定效应模型,并进行机制检验与差异分析。结果发现,数字基建能显著提升农村家庭经济韧性,且能通过提高农村家庭成员综合素质、非农就业水平以及农产品价值三条途径发挥其减贫功效。从家庭差异来看,数字运用综合能力较强的农村家庭能享受更多数字设施福利;从地区差异来看,传统基建水平较高且市场分割程度较大的农村地区,数字基建对农村家庭经济韧性的提升效应更为明显。研究结论对推动农村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有一定政策启示。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新质生产力农村家庭经济韧性共同富裕

    中国茶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研究

    李梓萌张婉洁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全面评估中国茶产业的现状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多维贡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分析茶产业对区域经济的直接(如GDP、税收、农民收入)与间接(如旅游促进、文化传承)贡献。研究发现,中国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分布广泛,贸易活跃,市场消费趋势多元化。茶产业不仅显著促进了地方GDP增长、增加了政府税收、提高了农民收入,还在促进就业、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展现了非经济但至关重要的价值。然而,茶产业也面临市场竞争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和国际市场不确定性等挑战。为此,本研究提出加强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完善风险管理与应急机制、深化国际合作等策略,推动茶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为政策制定、行业实践和学术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并有望推动中国茶产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繁荣。

    茶产业区域经济茶叶贸易

    湖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彭艳婷周雪莹郭颖梅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任务,农村产业融合作为推动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选取湖南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 2013-2022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对各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进行测算,并通过固定效应模型来探讨农村产业融合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农村产业融合程度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区域间的差异依然显著;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显著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据此,本文提出应因地制宜地推进政策实施,创新发展农村产业融合的三种模式和加大科技人才支农力度等政策建议,以期为湖南省农村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有效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农村产业融合农民增收熵值法固定效应模型

    城乡关系演进中农民主体性的迭代嬗变

    杜龙张庆伟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关系由分割到融合,理应是农民主体性不断得到提升的重要基础,但是在这一进程中,农民主体性呈现出"流动的主体性"与"主体性的流失"并存的悖论现象。本文从"结构—过程"视角出发,揭示出农民主体性的本质属性与流失理路,并将农民主体性置于城乡关系的演进中,从中窥视农民主体性的"结构"成因与"过程"属性,为找回流失的农民主体性提供一个解释。在梳理城乡关系演进的基础上,总结出农民主体性的迭代嬗变,研究表明城乡关系的演进形塑了农民主体性的迭代嬗变,农民主体性的向外拓展同样助推城乡关系的快速演进,在强制型、有限型、保护型与开放型城乡关系演进下,农民主体性的导向已然由集体化、家庭化向个体化甚至个性化转变。为此,只有充分认识农民主体性的迭代嬗变,才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力量之源。

    农民主体性时空脱域城乡关系个体化

    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问题的解决路径——人民调解制度

    毛羿中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国家所提出的在法治轨道上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大命题,本文聚焦于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推进治理体系和方式法治化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研究我国农村的乡土化社会环境以及广阔的国土面积带来的地理差异、文化差异以及民族差异,并以农村基层法治化建设的现状为现实依据,展现农村基层法治化建设遭遇的现实阻力并剖析深层原因,再通过论述人民调解制度的制度渊源、作用机理,体现其针对性地解决农村基层法治化阻力的制度优势,映射出人民调解制度的制度功效和实践价值并提出关于人民调解的制度化完善建议,通过制度运行环节的优化和适用方式的改进,最大程度地利用人民调解制度的制度价值,助力农村基层的法治化建设;从长远看,期望能够有益于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紧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局进程,在基层群众法治意识建设和社会法治建设层面缩小城乡差距。

    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手段人民调解制度制度优化建议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

    辛晨宁汪勇政余浩然王仪...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安徽省 16个地级市 2012-2022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文章建立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韧性水平整体呈现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研究期内两系统耦合度始终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由勉强协调发展阶段进入中级协调发展阶段;研究期内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在空间格局上表现为由"中部高,外围低"向"南高北低"演变的特征;研究期内两系统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H-H聚集区主要位于南部,L-L聚集区主要位于北部;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发展受多因子共同驱动,在单一影响因子探测中,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污染物处理能力等因子为主要驱动因素;在交互影响因子探测中,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增强效应,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最强。据此,提出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提升的相关策略与建议。

    新型城镇化生态韧性耦合协调空间自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