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云南农业大学

朱有勇

双月刊

1004-390X

xb@ynau.edu.cn

0871-65227711

650201

昆明黑龙潭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云南农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报道农业和生物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结合科研、教学、生产实际,主要刊登有关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物技术、作物栽培理论与实践、植物保护、土壤与植物营养、园林园艺科学、食品科学、蚕桑、畜牧与兽医、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水产养殖、农业生态学、农业机械、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等学科创新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等。本刊的特点是创新性、综合性、实用性相结合,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农业及生物科学研究、教学、生产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的教师、研究生、大学生及科研和决策部门的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黔画乌鸡产蛋率和累计产蛋数曲线拟合分析

    苗小猛刘嘉李益冯宇隆...
    820-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黔画乌鸡的产蛋规律,筛选出最佳的产蛋曲线拟合模型。[方法]对黔画乌鸡选育基础群20~43周龄的产蛋率和累计产蛋数进行统计,运用拟合模型对黔画乌鸡的产蛋率(伍德模型、杨宁模型、分室模型和三次方程)和累计产蛋数(Gompertz、Logistic和Von Bertalanffy模型)进行拟合分析,并与实际观测值进行比较。[结果]杨宁模型对黔画乌鸡的产蛋率曲线拟合效果最佳,拟合度(R2)为0。982;伍德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差,R2值为0。830。Gompertz模型、Logistic模型和Von Bertalanffy模型均能很好地拟合黔画乌鸡的累计产蛋数曲线,尤以Von Bertalanffy模型的拟合值与观测值最为接近,R2值为0。999。[结论]杨宁模型和Von Bertalanffy模型是黔画乌鸡的最佳产蛋曲线拟合模型,对黔画乌鸡的选育和饲养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黔画乌鸡产蛋规律拟合模型

    种植密度对皖北平原夏玉米抗倒和籽粒脱水特性的影响

    兰岚周玉姝晏小凤朱英华...
    827-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种植密度对皖北平原不同基因型夏玉米抗倒和籽粒脱水特性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和2019年,以郑单958(Z)、粒收1号(L)、新单68(X)和创玉107(C)为材料,设置60000株/hm2(D1)、75000株/hm2(D2)和90000株/hm2(D3)3个种植密度,测定各材料的茎秆抗倒特性、籽粒含水量和产量,调查倒伏率和达到籽粒机收标准的时间,综合评价种植密度与基因型互作对机收性状的影响。[结果]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不同基因型玉米倒伏率显著升高,且D1增至D2所致倒伏风险低于D2增至D3;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以及含水量降至28%所需时间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不同基因型玉米产量存在差异,由D1增加至D2产量显著增加,D2增加至D3产量变化不显著;基因型和种植密度对玉米宜机收性状综合评价值存在显著影响,品种间新单68最好,种植密度以D2最好,处理间以XD2最高。[结论]在75000株/hm2条件下选用新单68可以提高皖北平原夏玉米机收质量。

    种植密度夏玉米籽粒含水量抗倒特性

    外源大麻二酚对Cd和Cr胁迫下烟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管娇杨嘉玲邹红旭翁玉仙...
    835-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外源大麻二酚(CBD)对重金属胁迫下烟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以K326和白肋烟鄂烟1号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质量浓度CBD(0、1、5、25 mg/L)对Cr(8 mg/L)和Cd(30 mg/L)胁迫下烟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无重金属胁迫时,施用CBD可轻微抑制K326种子的萌发,其发芽率最多降低2。78%,但能提高幼苗素质;施用25 mg/L CBD可显著提高鄂烟1号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分别显著提高5。79%和47。32%。重金属胁迫下,施用5和25 mg/L CBD分别对Cr胁迫下K326和鄂烟1号种子萌发的缓解效果最佳,K326和鄂烟1号的种子活力指数分别比单独Cr处理显著提高49。18%和30。87%,死亡率分别下降67。73%和76。04%。5 mg/L CBD对Cd胁迫的缓解效果最好,烟草种子发芽指数和干质量分别比单独Cd处理提高8。11%和79。24%(K326)、25。81%和82。15%(鄂烟1号)。[结论]CBD能有效缓解Cr和Cd胁迫对烟草种子萌发的不利影响,促进幼苗生长,但CBD的适宜质量浓度因重金属的种类、胁迫程度和植株品种的不同而不同。

    大麻二酚烟草重金属胁迫种子萌发缓解作用

    紫罗兰挥发物化学成分分析及促生活性物质鉴定

    姚汉央弓雅婧苏宏鼎杨荣亮...
    842-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紫罗兰挥发物主要化学成分并鉴定其中的促生活性物质,为开发植物源生长调节剂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常温常压吹气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收集和分析紫罗兰地上部分挥发物,以生菜种子为材料筛选其促生活性成分。[结果]紫罗兰挥发物中相对含量大于0。05%的化学物质共37种,包含脂类18种、萜烯类8种、醇类3种、酮类3种、酚类2种、烃类2种和醛类1种。这37种主要成分中分别有83。33%和94。44%对生菜幼苗茎生长和鲜质量有促进作用,分别有27。78%和44。44%对种子萌发和根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丙二酸二乙酯、丁香酚和茴香脑对生菜种子萌发的促进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化学成分(P<0。05),平均化感效应指数(RI)分别为0。30、0。20和0。16;丁香酚和茴香脑对生菜幼苗茎生长、根生长和鲜质量促进效果最好(P<0。05),平均RI分别为0。79和0。76、0。74和0。80、0。56和0。56;丁香酚和茴香脑对种子萌发、茎和根生长以及鲜质量均有显著促进效果(P<0。05),综合化感效应大于0。50。[结论]紫罗兰挥发物对受体植物化感作用的方向(促进或抑制)和强弱与作用部位和质量浓度密切相关,茎生长和鲜质量是其化感作用的敏感指标。促生活性具有质量浓度效应,整体表现为"低促高抑"现象。丁香酚和茴香脑综合化感效应最强,可作为植物源生长调节剂加以开发和利用。

    紫罗兰挥发物促生活性化感作用

    平茬季节对云南松苗木萌蘖与内源激素关系的影响

    王丹李亚麒陈林唐军荣...
    853-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平茬季节对云南松苗木萌蘖能力的影响,为云南松萌蘖的激素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平茬季节云南松苗木为材料,测定苗木生长指标和内源激素(IAA、GA3、ZT和ABA)含量及比值的变化,并分析内源激素含量及比值与苗高、地径、萌条数、萌条长、萌条生物量的相互关系。[结果]平茬季节对云南松苗木生长有影响,春季平茬苗高、地径、萌条长及其生物量均最大,夏季平茬苗木和萌条长势较差,秋季平茬萌条数最大。平茬季节对苗木内源激素有显著影响,平茬后60和90 d,内源激素GA3和ZT含量较高;在秋季平茬IAA、GA3、ZT、IAA/ABA、GA3/ABA、ZT/ABA和(IAA+GA3+ZT)/ABA均为最大,春季平茬ABA含量最高。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秋季平茬时苗木生长与春季和夏季明显不同;主成分分析中(IAA+GA3+ZT)/ABA、IAA/ABA、ZT/ABA和GA3/ABA对萌条数的作用较大,其中(IAA+GA3+ZT)/ABA的特征向量最大;GA3和GA3/ABA对萌条长的作用较大;ZT、ABA和IAA对萌条生物量的作用较大,其中ZT的特征向量最大。[结论]平茬季节对苗木萌蘖影响显著,且苗木萌蘖是多种激素共同调控的结果;相较于春季和秋季,夏季平茬对萌蘖作用较大的内源激素含量及比值均不占优势。应综合考虑苗木生产用途的需求选择平茬季节,同时可根据研究结果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萌蘖能力。

    云南松平茬季节萌蘖内源激素

    光质对滇杨叶片结构及光能利用特性的影响

    王静敏杨青青胡治旭李嘉其...
    862-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滇杨叶片光谱参数、叶片组织结构以及光合CO2响应曲线对光质的响应,为深入揭示滇杨对高海拔分布区的适应性提供研究基础,也为不同光强条件下滇杨设施育苗的棚膜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蓝色、绿色和白色3种颜色的薄膜处理,观测分析透过薄膜的光质以及不同光质下滇杨当年生扦插苗叶片的光谱参数、叶片组织结构参数、光合—光响应(Pn-PAR)与光合—CO2响应(Pn-CO2)的差异。[结果]在不同颜色薄膜处理下,叶片的光谱特征参数与叶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维管束厚度显著负相关,与上、下表皮厚度、组织结构紧实度和栅海比显著正相关。滇杨在蓝色薄膜和绿色薄膜处理下对高CO2浓度环境的适应能力均较强。蓝色薄膜可促进滇杨对强光的利用能力,增加叶片的栅栏组织厚度、组织结构紧实度和栅海比,更有利于叶片气孔开放进行气体交换;绿色薄膜可促进滇杨对弱光的利用能力,表现出更高的潜在光合作用能力。[结论]蓝膜处理可显著提高滇杨扦插苗对强光的适应能力,绿膜处理可显著提高滇杨扦插苗对弱光的适应能力。

    光质滇杨叶片光谱组织结构光能利用效率

    桃Q型C2H2锌指蛋白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其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郝兰兰马乃膺张仲兴李小兰...
    873-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桃基因组鉴定Q型C2H2锌指蛋白基因家族成员,并进行生物信息学与低温表达分析,为桃抗逆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桃46个Q型C2H2锌指蛋白家族成员的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和基因结构等,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分析其低温胁迫下的表达特征。[结果]桃Q型C2H2锌指蛋白家族成员氨基酸数量介于155~607,且主要位于细胞核中。染色体定位揭示该家族成员不均匀地分布在8条染色体上。系统进化分析将桃和拟南芥的Q型C2H2基因聚为16个亚组。基因结构分析表明:同一亚族成员结构相似,外显子数量基本相同。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大多数Q型C2H2锌指蛋白家族成员启动子序列上游2000 bp区域包含大量激素及非生物胁迫响应元件。qRT-PCR分析表明:低温胁迫下,桃Q型C2H2锌指蛋白家族成员中有16个成员为上调表达,且以PpC2H2-18基因最为显著。[结论]该家族成员均含有较高的保守基序和结构域,且可参与植物生长发育以及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等,为桃的抗寒育种提供了参考。

    Q型C2H2锌指蛋白低温胁迫表达分析

    地皮菜热风干燥特性及干燥过程模拟

    楚文靖尚传仙陈安弟陶雅妮...
    883-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地皮菜的热风干燥特性,为其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新鲜地皮菜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大小(10、20、30和40 mm)以及不同热风温度(50、60、70和80℃)对地皮菜干燥特性的影响,分别利用Page方程和Weibull函数对其干燥曲线进行非线性拟合并进行评价,对尺度参数(α)、形状参数(β)、水分扩散系数(Deff和Dcal)、活化能(Ea)和几何参数(Rg)进行解析。[结果]热风温度越高,干燥速率越快,干燥时间越短;地皮菜大小对干燥时间的影响较小。Weibull函数能更好地预测热风干燥过程中地皮菜水分比随其大小和热风温度的变化规律。Weibull函数中的α值与热风温度和地皮菜大小均有关,热风温度对其影响更大;β值在1。9450~1。2544之间;Rg值均小于1;Deff值在2。5132×10−9~9。9656×10−8 m2/s之间,Dcal值在1。8352×10−9~8。3572×10−8 m2/s之间;Ea值在19。3320~31。5756 kJ/mol之间。[结论]新鲜地皮菜较易干燥,Weibull函数能较好地描述地皮菜热风干燥过程中水分含量的变化规律,该结果可为地皮菜热风干燥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地皮菜热风干燥干燥特性Page方程Weibull函数

    减氮对玉米黄草乌间作优势的影响

    梅富鹏黄之远吴加香寸梦壵...
    890-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高寒山区减氮对玉米黄草乌间作优势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种植模式为玉米间作黄草乌(2:4),设常规施氮(IN,144。0 kg/hm2)、减氮20%(IN20,115。2 kg/hm2)、减氮40%(IN40,86。4 kg/hm2)和减氮60%(IN60,57。6 kg/hm2)4种施氮水平,并设置玉米单作和黄草乌单作2种种植方式,观测2种作物的产量、生长及品质指标。[结果]与单作相比,玉米黄草乌间作可明显提高间作优势,其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且以IN和IN20的LER值最大;IN20的复合产量显著增加(P<0。05),分别比IN40和IN60提高21。6%和30。8%,但与IN差异不显著(P>0。05);IN20的产量净效应最高(2837。57 kg/hm2),且与IN60差异显著(P<0。05),但与IN差异不显著(P>0。05)。间作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大于黄草乌,相较于IN处理,IN20和IN40的玉米株高显著增加(P<0。05),但各间作处理间的玉米茎粗及黄草乌生长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处理对黄草乌品质均有影响,其中,IN40的黄草乌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比IN、IN20和IN60分别提高13。4%、10。6%和5。6%;各处理间的总生物碱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减氮20%种植模式下,玉米间作黄草乌的优势明显,对黄草乌的品质影响较小,达到了既提高作物产量又减少化肥施用量的目的。

    减氮玉米黄草乌间作优势

    植物内生菌多样性及其病害生防机制研究进展

    巫艳周云莹朱玺燊张力敏...
    897-9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述已报道的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内生菌的组成、寄主、不同部位分布特点及组织偏好性,讨论植物内生菌通过抗菌、营养竞争和诱导寄主免疫反应等抑制植物病原菌阻止病害发生的主要作用机制,针对微生物之间互作对寄主植物的影响、寄主植物在不同生长条件和不同发育时期对微生物种群结构的调控机制以及在农作物育种中构建适应性更强的功能共生体等提出展望。

    植物内生菌植物微生物组多样性植物病害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