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罗骥

双月刊

1000-5110

ynnups@ynnu.edu.com

0871-5516038

650092

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a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les and Social Scl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学报创刊于1958年,现为“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云南省优秀社科期刊”。主要刊载哲学、宗教学、美学、历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教育学、旅游文化等学术论文及理论文章,有较高的转载率和文摘率。编辑均具有高级职称,有较强的编辑力量和研究能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陆地边境口岸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功能

    徐黎丽马晓东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地边境口岸及其所在九省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作用.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陆地边境口岸是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成果的展示窗口;中国陆地边境口岸的现代化能够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陆地边境口岸所在边境九省区的现代化程度较低,影响和降低整体中国式现代化的速度和水平.其功能作用主要表现在:陆地边境所在省区和所有民众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源与力量;与东部省区水运口岸相比,陆地边境口岸及其所在省区的现代化在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14个国家相邻的中国陆地边境口岸所在省区的现代化在与周边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和精神成果通过99个边境口岸向外传播,体现中华文化包容和谐的价值观念.中国陆地边境口岸的现代化仍然有提升的空间,从战略层面来说,实施提升管控与开放相结合的边境管理模式;在持续推进边境现代化过程中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理念、模式和效能;从实践层面来说,加快中国陆地边境口岸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保持口岸所在边境省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牧业发展;促进中国陆地边境口岸贸易现代化建设;加强以国门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建设;深化中国边境口岸与对应国口岸的合作.

    陆地边境口岸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文化之名:民国时期政学两界对"中国式边疆"现代化的思考

    汪洪亮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政学两界对"边疆"的界定除了基于政治与地理意义外,更多考察其"文化"元素,普遍认为如不从"文化"着眼,无法道尽"边疆的涵义".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边疆",形成了"中国边疆"独特的"边疆性",由此中国边政内涵也极为丰富."边疆性"之形成,既然主要来自"文化"因素,那么边疆现代化的实质就是要消除"边疆性",让其失去"文化上的意义".所谓"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消除"边疆性"并非抹杀文化,而是通过发展经济和增进认同,按李安宅的观点,就是要通过物质和精神的"区域分工",也就是要实现边疆现代化及其与内地的一体化.

    中国式边疆中国式边政"边疆性"与"文化"边疆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边疆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估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

    李光辉张练
    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边疆地区的生动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理论层面,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出发,立足新发展理念,尝试提出边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及理论模型,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证层面,通过采用熵权优劣解距离法对中国37个边疆地级市(州、盟)2021年的数据进行测度,同时使用变异系数、地理集中度指数等统计指标探究区域差异,从而揭示边疆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发展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

    中国式现代化边疆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估体系跨境合作

    中国语言国情知识体系建设的进展与前瞻

    沈骑孙雨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语言国情知识体系是在对中国语言状况、语言政策以及语言治理实践经验进行整体性、规律性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般性知识体系,旨在促进对中国语言生活的深入理解和有效治理.文章梳理近16年来中国语言国情研究文献,聚焦中国语言国情研究的学术组织、基本内容、学科范畴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发现中国语言国情研究发展呈现阶段性和跨学科特征,然而目前国内研究存在语言国情学理外延不足且研究主题分散等问题.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丰富中国语言国情研究的理论体系,优化其研究方法,拓展其研究广度和深度,以推动和优化未来中国语言国情知识体系建构.

    语言国情知识体系语言政策语言规划语言治理

    语言政策民族志本土化路径探究

    郑咏滟王思璇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的实证转向,语言政策民族志所包含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越来越得到国际语言规划与政策研究的重视.然而,这一研究范式尚未在我国得到充分关注.文章厘清语言政策民族志的内涵、方法及应用,阐述语言政策民族志对语言规划学科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语言政策民族志本土化的3点建议:一是培养本土文化意识,将研究置于地方历史文化中进行阐释;二是积极探索替代性认识论、方法论和其他会话资源;三是坚持中国立场,保持批判性反思,以期为探究适用于中国特色的语言规划理论提供借鉴和参考.

    语言政策民族志语言政策与规划本土化质性转向中国立场

    基于大数据的语言治理研究:内涵、方法与应用

    郭书谏李晓阳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AI语言大模型和大数据的迅速发展,给语言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中国自主的语言治理理论体系建构提供了重要契机.本文回顾了语言规划理论发展史,评述国外语言规划理论的局限性和未来"数据转向"的可能性,论证了大数据和语言治理的关系,界定了基于大数据语言治理的内涵和方法论依据,探讨了语言大数据在不同领域语言治理的应用前景,提出在构建中国语言政策与规划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大数据优势,避免国外语言治理理论的窠臼,推进语言治理研究的数据转向,充分阐释中国的语言治理和社会治理成效,深刻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大数据语言教学语言治理人工智能ChatGPT

    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论创新的三个维度

    陈艳波丁龙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念,它强调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为当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观念前提和哲学基础.从人类生态文明思想发展的视野来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总结历史又立足当下的基础上实现了重大的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创新主要包括3个维度:一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关系的思想;二是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整体性原则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是在对西方生态理论的反思与批判中,实现了对"人"与"自然"二者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的理论超越.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天人合一

    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创新的内在规定、未来方向及实践

    盛知恒杨嵘均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撑,文化创新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经久不衰、繁荣兴旺、赓续传承的不竭动力.在当下中国,文化创新必须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锚定其未来发展的现代性规定,即在当前及以后相当长时间内,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创新需要坚持以原创性为引领的、统一性和可持续性为内生要求的规定性.这是文化创新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前提和本质规定.为此,我们需要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原创性、统一性和可持续性熔铸在文化创新的全过程,其路径主要包括:以文化创新传承中华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文化创新促进科技进步,推进中华文明在符合现代性文明普遍规律基础上的持续发展;以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创新文化强国中国式文化现代化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彰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价值引领

    青觉曹高丁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话语是思想意识的载体,也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是近代以来最具有凝聚力的话语之一,在多个维度具有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功能.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叙写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屈辱历史记忆和辉煌奋斗历程,在时间向度刻写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叙事,在记忆向度唤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共识.从场域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展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场域,在空间场域下循环往复催生观者的共同体意识,在符号场域下潜移默化地重塑观者的思维结构和意识生成,在传播场域下持续不断凝聚出共同体意识和行动力.从心理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认同,以意识形态形塑整体意识倾向和心理定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立场,以文化认同凝聚各族人民内心深处的普遍性精神共识.从政治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厚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底色,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重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属性,也契合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基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生发场域心理认同

    从"村BA"看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文化创新的互构实践

    徐姗姗王军杰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命题.新时代,民族村寨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呈现新样态,成为助力民族地区同步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推进力量.本文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盘村举办的"村BA"及其以赛兴农、助旅、扶产等一系列实践为例,观察西部民族村寨在现代化进程中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赓续中华文脉的过程,分析民族文化融合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互洽互构的过程以及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进而解读"村BA"火遍全国的成功密码及其为何堪称"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挖掘其中体现中华文明赋予现代化建设以底蕴、物质条件现代化又赋予中华文明以力量的基层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民族村寨村BA文化创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