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陈友康

双月刊

1671-2811

ynsyxb@vip.163.com

0871-3612449 3622428 8091595

650031

云南省昆明市五一路221号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he Socialism Institute of Yunna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当代启示

    刘雪璟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谋划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结合改革开放时代条件下,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代命题,深刻揭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关系和互动规律。深入领会这一理论的历史性贡献、理论性贡献、实践性贡献,对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时代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

    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王晓青陆森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也是世界各国追求的发展目标。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作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何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必要、何以可能等重大理论课题,并从根本立场、战略重点、制度保障、时间表和路线图等实践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作出了突出的原创性贡献,为新时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指导与实践遵循。

    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原创性贡献当代价值

    数字技术牵引下统战组织变革研究——以浙江为例

    李腾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形势任务的重大变化,统战系统需要进行组织变革以应对更为复杂的新要求新挑战。本轮统战组织变革以数字技术为牵引,通过构建与数字技术变革相兼容的组织形态,构建与新形势下统战任务相适应的统战系统。在这一过程中,要仔细审视并妥善处理好人本目标与数字手段、多元主体间协同、人工决策和算法决策、变革成本与变革风险这四对关系,谨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错位和协作主体间的结构性失衡。要着眼于组织结构、组织机制和组织制度的适应性调整,以"适度性"作为第一原则,控制变革的成本与风险;以"合作共赢"为依归,提升各主体协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升算法决策正当性为重点,提高人机决策协同性;并在变革中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增强统战干部的变革动机、提升变革能力、创造变革实践机会。

    数字化改革组织变革数字统战工作

    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境遇、核心要义及当代启示——基于《论联合政府》的文本解读

    颜苗苗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项基本政策。1945 年,中国和世界处于重要转折关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思想内容。《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性文本。毛泽东在理清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语境的基础上,科学考察了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在场样态,即联合政府是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高形式、共同纲领是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党的政治领导是根本保证、"抗战、团结和进步"是总方针。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还深刻揭示了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策略原则,即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将党性和人民性相结合等,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学习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对于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具有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论联合政府新时代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探究——以"三三制"为视角

    许奕锋曹璐
    3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三制"是准确把握统一战线与民主政治建设关系的早期制度之源。"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用以建立并运用统一战线的实践载体,初步实现了统一战线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机结合。"三三制"的实施过程主要表现为积极回应并有效处理政权内的人员构成结构问题和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问题,其原则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统一战线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机统一。抗战时期,党的统战目标构成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动力,其逻辑基础主要在于以民主政治建设来分享政治权力。与此同时,党的统战工作也伴随统战原则的贯彻深入到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党的科学和民主执政。这一时期的经验表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有助于团结人民和突破西方民主话语霸权。此外,做好党的统战工作有利于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落实于政权建设之中。

    "三三制"统一战线民主政治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

    民主党派内部监督的侧重点和优化路径——基于L省和N市各民主党派的实证研究

    崔晓彤王君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主党派加强内部监督是探索与国家监察有效衔接,厘清衔接环节和衔接要点的需要。通过以L省以及N市各民主党派为对象,开展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可以发现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仍存在被监督主体对内部监督认识不到位、内部监督对象不明晰、内部监督机构运行存在空转情形、内部监督组织体系不健全、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衔接系统性不足等较突出问题。推动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有效运作,要提升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效能,强化党派成员监督意愿,提升监督实效性和针对性,构建内部监督机构有效运行的保障机制,完善内部监督组织体系,探索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系统衔接,促进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持续规范化,更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侧重点优化路径实证研究

    新时代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路径创新研究

    史世奎李浩然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密切联系界别群众是政协委员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履行委员职责的重要方式。当前,政协委员在通过委员履职、岗位工作、行业交流、专项民主监督等方式联系界别群众的过程中,存在内生动力不强、组织形式滞后、制度缺失、作风有待改进等问题,制约着政协相关工作的开展和制度效能的发挥。各级政协组织要不断加强党对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的领导、组织政协委员加强履职能力培训、优化界别设置、强化界别活动、推进联系平台建设、创新工作制度、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推动我国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持续提升政协制度效能。

    政协委员全过程人民民主联系界别群众统一战线

    新时代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云南示范"的探索与实践

    张志远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不仅全面展现了民族工作的"云南现象""云南经验",而且也成为展示中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窗口。分析"云南示范"的时代背景、政策成效、目标、现状与创新举措,论述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云南示范"理论逻辑、形成机理与实现路径,探讨把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云南经验"升华为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更加有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更加美好、各族群众迈向现代化步伐更加稳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紧密、民族宗教事务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的五个"全国示范区",对于把云南打造成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样板具有重要的意义。

    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云南示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古滇文明价值探析

    薛昊陶佳娜贾莉莉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古滇国文化是西南地区的重要早期文明之一,其从先秦至秦汉的演进过程反映了其与周边及中原内地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的交往交流交融史实。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一部分,古滇国文明史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规律,揭示了统一多民族中国史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同构性规律,展现了大一统政治秩序、密切交往交流交融和思想文化体系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凝聚效应等历史启示,是新时代讲好西南边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故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逻辑由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的区域性史证案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滇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贫困文化的消解研究

    陆姝彤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对于推动民族复兴、强国建设至关重要。贫困文化的消解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巩固脱贫攻坚时期仍然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具有显著作用。以社会学的视角分析贫困文化的特征及其对社会结构和发展的深远影响,凸显出贫困文化消解的紧迫性,并阐明了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强化文化认同与乡村文化治理的深化、促进民族互融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社会结构建设、教育与文化赋能促进贫困文化的消解以及强化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公平与社会发展等系统性实践路径,旨在激发相对落后地区的内生动力,通过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大规模返贫,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与文化繁荣,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贫困文化文化认同乡村振兴文化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