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刘中云

双月刊

1009-9603

pgre@slof.com;pgre@vip.163.com

0546-8715240

257015

山东省东营市聊城路3号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Journal 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主管,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主办,地质科学研究院承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石油类技术期刊。该刊为原《油气采收率技术》(公开)和原《复式油气田》(内刊)的合刊,双月刊,大16开本,正文80页,逢双月25日出版。《油气采收率技术》创刊于1994年,季刊,是胜利油田主业惟一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油田开发应用技术类期刊。该刊以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为主题,报道相关的学术理论、室内研究、现场应用等实用性技术论文,为促进油田开发技术的交流,推动我国油气采收率技术的发展和原油产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冷热交替开采技术研究

    张兆祥张仲平郑万刚殷方好...
    10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初期面临的油层厚度薄、原油黏度高、蒸汽热损失大、吞吐有效期短等问题,提出了冷热交替大周期吞吐开发模式,有效改善开发效果.为此开展了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冷热交替开采三维物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受顶底盖层热损失影响,蒸汽吞吐温度下降迅速,峰值产量较高,但单周期生产时间较短,约100 min;降黏吞吐可以降低吞吐井附近含油饱和度,提高产油速度,降低含水率,延长吞吐周期50 min以上;提高温度可以增强降黏剂的降黏效果,第二周期开始冷热交替改善效果优于第一周期,其生产时间延长60 min,含水率降低45%,周期采出程度提高1.7%.利用数值模拟方法优化了冷热交替的注入参数,建立了该技术的政策界限:最佳转冷热交替的时机为2~3周期,注入强度为0.02 t/m;适用的油层厚度小于8 m,原油黏度小于200 000 mPa·s,含油饱和度大于0.6,渗透率大于1 000 mD.

    冷热交替浅薄层特超稠油物理模拟生产时间

    CO2-C2H6吞吐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实验研究

    王程伟苏玉亮王文东李蕾...
    11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注CO2已经成为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相较于纯CO2,部分烃类气体对原油的降黏及混相能力更强.为此,通过高温高压PVT实验研究了CO2及复合气体(CO2-C2H6)-原油的饱和压力及黏度的变化特征,并利用高温高压岩心吞吐实验揭示了不同气体介质、吞吐压力及吞吐轮次下原油动用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气体中C2H6增强了气液两相混相能力,提高了CO2降黏及溶解能力,原油流动性显著增加.复合气体中随着C2H6摩尔分数的增加,原油饱和压力由14.24 MPa增至18.02 MPa,提高了26.54%;原油黏度由23.68 mPa·s降至8.76 mPa·s.不同吞吐压力下复合气体(CO2-C2H6)的采收率提高效果均强于纯CO2的,且吞吐压力在最小混相压力附近采收率提高程度高于其他吞吐压力.复合气体(CO2-C2H6)对孔隙半径为0.000 1~0.001 和0.01~1 μm孔隙中的原油动用程度强于纯CO2的.

    致密油藏饱和压力黏度岩心实验核磁共振技术

    非均相体系在微通道中的封堵性能研究

    夏惠芬杨坤李坤龙蒋丽丽...
    119-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大庆油田天然岩心孔隙尺度分布特征建立了微通道模型,考虑非均相体系中的分散相和连续相的变形及流动特征,以相场法建立流动模型并用有限元方法求解,模拟了分散相颗粒在微通道内的生成,并实现了颗粒分选,研究了微观孔喉结构中匹配系数和孔喉比对颗粒封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在微观孔喉结构中发生弹性封堵时,孔喉入口处压力随颗粒运移通过而呈现周期性变化;颗粒与孔喉最佳匹配系数为[1.0,1.4),此区间内颗粒能够在孔喉入口处暂时封堵,变形运移通过孔喉后恢复原形;当孔隙直径相同时,匹配系数和孔喉比越大,颗粒通过压力越大;颗粒粒径越大,颗粒通过压力临界值越小.

    非均相体系相场法封堵性能孔喉比匹配系数

    致密砂岩油藏纳米乳液渗吸增产作用机理

    袁帅周福建李源梁星原...
    126-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纳米乳液作为一种纳米级胶体分散体系,因其优异的界面性能以及提高采收率效果被广泛应用于非常规油藏开发.基于低能乳化法制备了水包油型纳米乳液体系,通过室内实验明确纳米乳液静态吸附性能、润湿反转性能以及自发渗吸的内在联系,并分析纳米乳液在致密砂岩油藏中的渗吸增产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小于10 nm,满足进入致密砂岩绝大部分孔喉的粒径要求,在致密孔喉内能充分扩散运移,从而扩大渗吸作用范围.纳米乳液的临界胶束质量分数为0.015%,能够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2 mN/m左右.纳米乳液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其润湿反转机理以吸附机理为主.纳米乳液能够增溶原油,并通过乳化作用进一步分散原油,减小乳状液中油滴尺寸,减弱油滴通过孔喉时的贾敏效应,降低渗流阻力.岩心润湿性会影响渗吸采收率,随着岩心亲水性增强而增加,不同润湿性岩心自发渗吸时孔隙动用程度存在差异,加入纳米乳液能显著提高油湿岩心内小孔渗吸采收率.同时,增加纳米乳液浓度与边界开放程度可以提高渗吸采收率,这主要是由于致密砂岩自发渗吸受毛细管力主导,边界开放程度增加能够扩大纳米乳液接触面积,纳米乳液浓度增加能够增强润湿反转作用与乳化作用,从而增强自发渗吸效果.

    致密砂岩纳米乳液润湿反转静态吸附自发渗吸

    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评价方法

    刘晨冯其红何逸凡张先敏...
    137-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影响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的因素极其复杂,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常规方法多以剩余油饱和度或剩余油储量丰度等单一指标评价剩余油潜力,难以有效指导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挖潜.在充分考虑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综合表征储层非均质性、剩余油可采储量规模、水淹状况以及油水分流能力的差异,构建了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考虑不同指标对剩余油可采潜力控制程度的差异,将加速遗传算法与投影寻踪模型相结合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从而构建了剩余油可采潜力指数,形成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量化评价新方法.以渤海Q油田南区主力产层Nm IL砂体为例,开展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新方法可综合表征不同区域位置的储层物性、可采储量丰度和油水分流能力对剩余油可采潜力的影响,实现了主力产层Nm IL砂体剩余油可采潜力分布的差异化定量评价,优势可采潜力区域刻画明显,将其作为Nm IL砂体下一步井网加密调整潜力区域,以精准指导加密水平井的部署,为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挖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可采潜力指数投影寻踪优势潜力丰度

    计算注水开发不同阶段体积波及系数的新方法

    王翔张贵才蒋平裴海华...
    145-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积波及系数是油田评价开发效果、制定开发调整方案的重要依据.为了研究注水开发不同阶段体积波及系数的变化规律,从注入孔隙体积倍数角度出发,根据油水相对渗流理论与油藏工程原理,提出了驱油效率与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计算模型,建立了体积波及系数计算方法,并以胜利油田3个试验区为例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驱油效率与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之间满足指数方程,二者关系曲线呈上凸型;随着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增大,驱油效率由最小驱油效率逐渐增大,并趋近于最大驱油效率;对驱油效率计算模型进行验证,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仅为1.90%;水驱开发过程中体积波及系数与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关系曲线整体呈快升-缓升-近平台状演变趋势,计算结果能够指导开发调整措施的效果评价;3个试验区目前体积波及系数接近90%,波及区内存在大量剩余油,亟需开展波及区内主体剩余油的描述与启动方法研究.

    水驱注入孔隙体积倍数驱油效率体积波及系数开发效果

    注热化学流体吞吐解除岩石储层反凝析伤害评价

    文开丰李浩龚浩研王超...
    153-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长期有效解除凝析气藏反凝析带来的储层伤害,提出了一种注热化学流体吞吐解除凝析油堵塞孔喉的新方法.针对致密砂岩、碳酸盐岩和页岩3类岩石,开展了注热化学流体吞吐岩心驱油实验,评价了热化学流体解除凝析油堵塞的可行性,并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分析了吞吐前后3类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特征,明确了热化学流体解除反凝析伤害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热化学流体(NH4Cl和NaNO2)在乙酸溶液催化下能够迅速释放大量气体和蒸汽,提高岩心压力和温度,降低原油黏度,使凝析油由液态转变为气态,减小渗流阻力.致密砂岩、碳酸盐岩和页岩岩心注热化学流体吞吐累积凝析油采出程度分别为65.7%,73.9%和46.3%.其中,致密砂岩和碳酸盐岩岩心仅需2轮吞吐即可有效清除55.5%和67.6%的凝析油堵塞.而页岩岩心需要延长焖井时间及增加吞吐次数方能提高凝析油的采出程度.热化学流体吞吐后,致密砂岩、碳酸盐岩和页岩岩心平均孔径分别由0.37,1.04和0.002 1 μm增大至0.84,2.04和0.005 8 μm.热化学流体吞吐效果是注CH4吞吐和注甲醇吞吐效果的1.85和1.32倍.

    热化学流体致密砂岩碳酸盐岩页岩反凝析孔隙结构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