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刘中云

双月刊

1009-9603

pgre@slof.com;pgre@vip.163.com

0546-8715240

257015

山东省东营市聊城路3号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Journal 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主管,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主办,地质科学研究院承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石油类技术期刊。该刊为原《油气采收率技术》(公开)和原《复式油气田》(内刊)的合刊,双月刊,大16开本,正文80页,逢双月25日出版。《油气采收率技术》创刊于1994年,季刊,是胜利油田主业惟一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油田开发应用技术类期刊。该刊以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为主题,报道相关的学术理论、室内研究、现场应用等实用性技术论文,为促进油田开发技术的交流,推动我国油气采收率技术的发展和原油产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东营凹陷古近系页岩组构及典型岩相储集特征

    王伟庆刘惠民李军亮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岩石薄片、扫描电镜、显微荧光和阴极发光等图像学分析方法,结合核磁共振、氮气吸附等测试技术,对东营凹陷古近系碳酸盐矿物类页岩相和混合类页岩相2种典型岩相进行研究.根据矿物组分和产状将页岩划分为碳酸盐纹层和泥质纹层2类结构单元,通过分析两者的矿物类型及相关孔隙发育特征,揭示了2种典型岩相储集特征,并根据埋藏过程中地质要素的相对变化,讨论了页岩层系储集空间发育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古近系页岩矿物组分多样,以多组分碳酸盐矿物普遍发育、多来源长英质碎屑颗粒局部集中以及黏土矿物和有机质等流变性组分塑性充填为特征.骨架颗粒限定了有机组分的分布边界,有机组分内部又包含部分自生矿物,孔隙充填物受原油沥青质和蜡质含量高、地表凝固点高等因素的影响,有机组分与无机矿物间显示出多重嵌合特征.页岩组构与复杂的演化过程共同决定了孔隙类型和发育机制的多样性,碳酸盐矿物类页岩相发育纳米级晶内孔隙和微米级晶间孔隙及溶蚀孔隙,以孔隙大且连通好为特征,孔隙度相对偏低;混合类页岩相发育纳米-微米级黏土矿物片间孔隙,孔隙小且连通差,孔隙度相对偏高.层间缝发育区具有良好的储集性,储集空间由富含基质孔隙的多尺度孔缝网络构成,在整体富有机质的背景下,古近系富碳酸盐页岩具有基质普遍含油和纹层界面富集的特征.

    页岩储集性微观特征孔隙结构东营凹陷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风二段凝灰岩储层孔隙多重分形特征

    朱根根赵妍菲胡海燕王大兴...
    1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凝灰岩储层作为致密油气储层的一种,其微纳米孔隙对油气的储存有着较大的影响.为明确准噶尔盆地哈山地区二叠系风二段凝灰岩储层孔隙结构及非均质性特征,选取哈山地区哈11井6块凝灰岩样品,采用总有机碳含量测定、全岩矿物组分分析,通过CO2和N2吸附实验对凝灰岩储层孔隙结构进行表征,结合多重分形理论,分析孔隙的非均质性及连通性.结果表明:所选凝灰岩样品TOC平均为0.931%,矿物组分以长石、石英、黏土矿物以及白云石为主.微孔主要发育0.33~0.38,0.50~0.68及0.72~0.86 nm3个孔径区间内的孔隙,介-宏孔主要发育2.94~16.09 nm孔径区间内的孔隙.广义分形维数(Dq)随着q的增大而减小,奇异分形谱呈凸起的非对称抛物线状,凝灰岩储层孔隙具有多重分形特征.微孔(0~2 nm)具有较小的奇异谱谱宽(Δα)和较大的Hurst指数(H),而介-宏孔(2~100 nm)具有较大的Δα值和较小的H值,表明微孔具有较好的均质性和连通性.介-宏孔的非均质性受孔体积的影响,随着孔体积的增大,孔隙非均质性增强,连通性降低.TOC和矿物组分对孔隙非均质性含量和连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TOC的增加提高了介-宏孔的连通性,斜长石含量的增加提高了介-宏孔的非均质性,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提高了微孔的非均质性,白云石和方解石含量的增加降低了介-宏孔的非均质性.

    多重分形非均质性气体吸附实验凝灰岩风城组准噶尔盆地

    济阳坳陷孤西潜山带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差异富集的控制

    张波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济阳坳陷孤西潜山带油气差异富集特征,指导下步油气勘探方向优选,综合利用钻井及地震资料,在潜山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潜山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差异富集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印支期以来,孤西潜山带经历了晚三叠世挤压抬升剥蚀、早—中侏罗世弱挤压到截凸填凹、晚侏罗世挤压抬升剥蚀、早白垩世左行走滑拉张、晚白垩世挤压抬升剥蚀、古近纪右行走滑拉张高位潜山剥蚀等4期挤压、2期拉张、2期走滑、5期剥蚀的演化过程,并于新近纪整体沉降定型,在孤西潜山带形成高位潜山和低位潜山2类潜山,整体具有"NW向断层控带、NE(EW)向断层控山、垒堑相间"的构造格局.多期构造活动作用的叠加,导致2类潜山在源储对接关系、油藏类型和油气富集特征上具有明显差异,高位潜山斜坡带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油藏最为富集,低位潜山各层系均可成藏,且以古生界构造油藏最为富集,同种类型的潜山由于成藏要素配置关系的不同,其油气富集特征也有所差异.埕中、埕东、孤岛等高位潜山斜坡带地层油藏,孤北、垦利等低位潜山下古生界风化壳油藏及内幕构造油藏和上古生界及中生界构造油藏是下步重点勘探目标.

    构造演化差异富集成藏模式孤西潜山带济阳坳陷

    基于密井网和井间示踪剂资料的浅水三角洲单砂体沉积构型研究——以东营凹陷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砂组为例

    孙以德刘常妮李浩男许允杰...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平面上常呈连片状,难以准确划分其单砂体,限制了剩余油分布的精准预测,制约了油田采收率的进一步提高.基于岩心和测井等资料,借助密井网和井间示踪剂数据,系统表征东营凹陷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砂组浅水三角洲单砂体沉积构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砂组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包括浅水三角洲平原亚相和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分流河道、溢岸、河口坝、滩坝等微相.浅水三角洲砂体划分为4个构型级次(5~8级),本次研究的单砂体属于8级构型单元.综合利用密井网和井间示踪剂数据,识别了单砂体的6种侧向接触样式:河道-溢岸-河道拼接式、河道-河道切叠式、滩坝-滩坝拼接式、河口坝-河口坝拼接式、坝上河道切割河口坝式和泥岩分隔式.井间示踪剂资料显示,坝上河道切割河口坝式侧向接触样式砂体连通性最好,其次为河道-河道切叠式、河口坝-河口坝拼接式和滩坝-滩坝拼接式,最差为河道-溢岸-河道拼接式.建立了研究区浅水三角洲单砂体沉积构型模式,其中浅水三角洲平原微相类型主要为分流河道和溢岸,单一分流河道砂体间接触样式主要有侧向切叠、侧向与溢岸砂体相连、垂向叠加和斜列叠加4类;浅水三角洲前缘微相类型主要为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滩坝,单一河口坝砂体间接触样式有垂向叠加、侧向拼接、斜列叠加和泥岩分隔4类,单一滩坝砂体间有侧向拼接和垂向叠加2类样式.

    浅水三角洲砂体构型密井网示踪剂东营凹陷

    东营凹陷利津北带砂砾岩体储层测井评价

    贺东旭陈志湘张城浩朱孟高...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营凹陷利津北带砂砾岩体储层矿物组分复杂,物性参数解释精度低,油、干层界限难以界定.基于测井、录井、试采、分析化验等资料,采用交会图版识别和雷达图形模式识别岩性方法,较好地区分了砂砾岩体岩性.在岩性识别、含油产状分析、试采资料分析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砾岩类和碳酸盐岩类有效储层的物性和电性下限.结合试采资料,建立了利津北带砂砾岩体有效储层分级解释图版与评价标准.分别建立了砾岩类和碳酸盐岩类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参数模型,为利津北带复杂砂砾岩体储层提供定量评价方法.该研究成果在利津北带砂砾岩体投产井中得到了应用验证,效果良好.

    砂砾岩体交会图雷达图有效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定量评价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

    王吉涛李俊键
    5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与评价效果,基于大量文献调研,梳理了剩余油的概念、影响因素,从剩余油微观分布、宏观分布和饱和度定量分析3个方面总结了剩余油研究方法及其适用条件,概括了水驱油藏、稠油油藏和化学驱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特征,进一步提出了目前剩余油研究的难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剩余油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和井网密度、井网模式、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生产动态等;剩余油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分析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和矿场测试方法等,各种方法的研究目的和适用条件不同,测试结果反映不同位置、不同尺度下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总体呈现高度分散和相对富集的特征,剩余油微观分布呈现连续相和非连续相多种形式;剩余油研究发展趋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5方面:超大物理模型的构建、多尺度高分辨率成像系统集成、考虑不同驱替介质及物性时变与非连续相非线性渗流的数值模拟改进方法、多学科多方法矿场测试的综合应用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非线性渗流研究方法适用条件发展趋势

    考虑驱油与碳减排双重效益的CCUS-EOR经济性及发展模式分析与探讨

    谭新罗大清宋欣和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战略目标下,石油石化行业转型的重点、难点在于探寻低成本转型发展路径,这就要求系统研究各项转型技术的发展基础和规模潜力,统筹各项转型技术发展应用时序,形成支撑最优转型路径的技术组合和综合方案.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的技术成熟度较高,与石油石化产业协同耦合性较好,是石油石化转型的关键技术之一,但成本过高仍是目前阻碍CCUS技术规模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CCUS的经济性及探讨其发展模式,对于确定未来CCUS产业的发展布局,以及研究CCUS对石油石化行业转型的支撑潜力、石油石化行业的转型路径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分析研究未来CCUS技术的经济性及在石油石化行业转型中的潜力和定位,本研究重点聚焦碳捕集与驱油封存(CCUS-EOR),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分析研判思路.首先,通过CCUS-EOR的全流程梳理,详细分析介绍了各个环节的成本,包括碳捕集、运输、驱油封存等环节,研判了未来各个环节的成本下降空间.其次,通过对未来油价和碳价的研判,分析了驱油及碳减排带来的经济收益,并进行了成本收益对比.基于CCUS-EOR各环节的成本收益分析结果,本研究进一步对中国未来不同模式下的CCUS-EOR项目进行了全面的经济性评估,涵盖了不同的碳捕集技术、运输方式以及封存策略,揭示了在不同场景下CCUS-EOR项目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研究结果表明,CCUS-EOR的经济性深受碳价、油价、驱油效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从中长期来看,碳价的变化对未来CCUS-EOR收益影响较大.在碳价和油价均处于较高水平的情况下,CCUS-EOR项目的盈利空间更大,更具吸引力,同时驱油效率的提升也能显著提高项目的经济收益.当前中国各个项目经济性差异较大,无法完全保证明显盈利,但未来的经济性有较大提升空间.针对未来中国CCUS-EOR的发展,需要突破碳捕集环节的技术瓶颈,重点开发运用燃烧前捕集技术,降低捕集成本,提升捕集效率.此外,还需要优化产业布局,形成源汇匹配的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同时,需积极推动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成熟,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碳减排行为,为CCUS-EOR技术在石油石化行业的推广和应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双碳目标能源转型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O2驱油CCUS-EOR

    CO2驱不同注入方式对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

    刘漪雯付美龙王长权许诗婧...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CO2驱是提高低渗透储层采收率有效的技术手段.CO2与原油接触后使体系中的沥青质以固体形式沉积下来,对储层造成一定堵塞,但同时发生的溶蚀作用整体上提高了储层渗流能力,且不同注入方式下CO2驱对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具有一定差异.开展了CO2连续注入及CO2-水交替注入后有机垢堵塞机理实验、储层润湿性实验及CO2-水溶液对岩石的溶蚀评价实验,并对相对渗透率曲线参数变化特征进行评价,定量表征了CO2驱不同注入方式对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CO2驱产生的有机垢会对岩石孔喉造成堵塞,但整体上CO2与绿泥石反应导致的溶蚀作用更强,使得低渗透储层采收率有效提高;且CO2-水交替注入比CO2连续注入引起的有机垢堵塞要弱,溶蚀作用效果更好,渗透率损失率更低,能够在中、大孔隙中取得更好的驱油效果,整体上更能增大岩石孔隙空间和渗流通道,使得低渗透储层采收率有效提高.

    CO2驱CO2-水交替注入有机垢溶蚀作用相对渗透率曲线提高采收率

    CO2微气泡对孔隙内油膜作用机理研究

    张墨习陈兴隆伍家忠吕伟峰...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气分散体系驱油技术是针对低渗透油田采出程度低研发的新型提高采收率技术,目前已在长庆油田取得明显增油效果,但分散体系中微气泡与孔隙作用复杂,对其微观驱油机理的研究正逐步深入.根据低渗透、非均质岩心的特点,制作边长为1.5 cm的玻璃刻蚀模型,在油藏温压条件下,进行CO2-水分散体系渗流实验.通过观察微气泡与油、水、岩石相互作用过程,获取气泡吸附能力、推动油膜能力、气泡弹性能量等数据,进而定量表征分析驱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微气泡与油界面结合,具有特殊的吸附油膜现象,与水驱、气驱等作用机理显著不同.驱替过程相邻气泡间的合并也促进了油膜汇聚,同时微气泡的合并有助于气泡的流动,使吸附在气泡表面的油膜随气泡运移.微气泡运移时,气泡体积因压力降低而膨胀,所释放的弹性能量能够推动吸附在壁面的油膜运移.此外,采用Volume of Fluid多相流模型,对水气分散体系中微气泡推动油膜的运移过程进行模拟及分析,得到驱替油膜的主要因素是微气泡形变产生的弹性能量和微气泡自身的能量.气泡的能量作用在气泡前缘,通过与油膜表面接触产生推动作用.

    水气分散体系CO2弹性能量吸附效应多相流模拟

    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及驱油效果评价

    王牧原李勇吴克柳陈掌星...
    96-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且孔隙类型多样,水驱采出程度差异较大,其主控因素尚不明确.基于孔喉频度分布曲线定性分类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通过数字岩心技术建立了微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的方法,明确了中东某地区孔隙型碳酸盐岩孔喉特征,并开展水驱油室内物理实验,阐明了不同类型岩心采出程度差异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可分为偏粗单峰型、偏细单峰型Ⅰ、偏细单峰型Ⅱ、偏粗双峰型及多峰型,储集性能与岩心均质性无显著关系,非单峰型的单相渗流能力优于单峰型,且单峰型随岩心均质性增强,单相渗流能力变差.②非单峰型的平均配位数和平均孔喉比均高于单峰型,且单峰型随着岩心均质性的增强,平均配位数和平均孔喉比降低.所有类型随喉道半径增加,孔喉比上限呈下降趋势;随孔隙半径增加,配位数上限呈指数型上升.③宏观上,岩心均质性为驱油效率主控因素;微观上,非单峰型在大孔喉处的高连通性以及小孔喉处的大孔喉比是导致其驱油效率显著低于单峰型的根本原因,且孔喉尺寸是单峰型驱油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微观孔隙结构数字岩心定量表征驱油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