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俞凯

双月刊

2095-1426

66scjs@vip.sina.com

0523-86667121

225300

江苏省泰州市南通路99号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Journal Reservoir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CSCDCSTP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碳"目标下的中国CCUS技术挑战及对策

    叶晓东陈军陈曦王海妹...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实现全球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和推动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有利于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CCUS技术各环节均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要大规模推广应用仍然存在多重制约.基于文献调研和工作积累,阐述了国内外CCUS技术现状,指出了 CCUS技术当前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及攻关方向.已有的研究工作表明,解决捕集技术能耗和成本高,驱油封存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化工利用技术转化能耗高、转化效率低,封存安全性监测和评估技术体系尚未建立等难题的对策措施有:①针对不同排放源的特性,选用不同的碳捕集方法多元化融合实现源头降本;②攻关多目标优化技术,协调优化驱油效率和Co2封存率;③持续研发新型催化剂,加速Co2的转化反应,提高转化效率;④充分借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碳税政策,探索适合中国CCUS产业的财税激励政策,增加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积极性;⑤建立覆盖CCUS全链条各环节的系列标准规范,指导工程建设实施,从规范上降低企业风险.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推动中国CCUS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双碳"CCUS技术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碳中和

    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输注采关键工程技术

    舒华文
    10-1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涵盖捕集—输送—注入—采出—回注等关键环节.胜利油田经过多年探索和攻关,形成了输注采系列关键工程技术.针对压损温差带来的CO2相变与长距离泄漏风险,建立了基于相态控制的长距离CO2管道安全输送工艺技术,实现高效经济输送;研发了中国首台套管道输送泵;建成了中国最长的超临界压力CO2长输管道,补齐了国内CO2长距离输送的短板.为满足示范工程大排量CO2高压注入的需要,研发了国内首台套高压密相注入泵,实现了 40 MPa高压密闭注入;针对注气压力高、气液比高、泵效低以及CO2腐蚀等问题,形成了免压井安全注气管柱、多功能采油管柱、CO2驱腐蚀防护等注采配套工程工艺技术,实现了高效安全注采和长效腐蚀防护.建成了中国首个集管输工程、注入装备、驱油封存、注采工艺、集输回注为一体的,多领域、多节点的百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目前各环节运行良好,实现"平稳、安全、高效、绿色"运行.对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输注采工艺及配套装备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后续CCUS工程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驱油封存全链条管道输送地面工程注采工艺胜利油田

    苏北盆地江苏油田CO2驱油技术进展及应用

    唐建东王智林葛政俊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对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而CO2驱油埋存是其重要内容.苏北盆地江苏油田针对复杂断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瓶颈开展CO2驱油技术攻关及多种类型矿场试验,形成了以重力稳定驱、驱吐协同等为特点的复杂断块油藏CO2驱油的4种差异化模式,成功开展了花26断块"仿水平井"重力稳定驱等技术先导试验,建成了 10×104t的复杂断块油藏CCUS示范工程.江苏油田累计注入液碳量30.34×104t,累计增油量9.83×104t,实现了较好的增产效果及经济效益.技术研究及试验可为其他复杂断块油藏的CO2驱开发提供参考借鉴.

    复杂断块CO2驱油模式重力稳定驱提高采收率CO2封存

    原油-CO2相互作用机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李建山高浩鄢长灏王石头...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CO2的众多驱油机理已经被广泛认同,但受油藏因素影响,不同油藏条件下CO2驱的效果差异较大.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CO2与原油的微观相互作用机理,明确不同油藏条件下CO2的驱油方式,最大限度挖潜CO2驱的潜力.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组分、温度、压力对油滴-CO2相互作用的影响.求取动力学参数,量化表征油滴-CO2间的相互作用,厘清了不同条件下二者的微观相互作用规律.模拟结果显示,色散力是主导CO2-烷烃分子相互作用的主要作用能,二者相互作用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CO2分子克服烷烃分子间的位阻作用向油滴内部溶解扩散,二是CO2分子对油滴外层分子的萃取吸引作用.随着烷烃分子链长减小、温度降低和压力增加,油滴溶解度参数和CO2配位数增加,油滴外层分子的弯曲度减小,二者的相互作用增强.研究结果认为,在温度较低、压力较高的轻质和中轻质油藏中,应尽可能地实现CO2混相驱和近混相驱,在温度较高、压力较低的中质和重质油藏中,应充分发挥CO2非混相驱的溶解降黏、膨胀原油体积和补充能量的优势.研究结果能够为室内研究和现场实施CO,驱油提供理论指导.

    CO2驱油微观作用机理分子动力学模拟色散能溶解扩散

    咸水层中CO2溶解性能预测方法优选

    董利飞董文卓张旗钟品志...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CO2在咸水层中的溶解性能是估算CO2溶解埋存量的重要参数.为了快速经济地评价分析CO2在咸水层中溶解性能,基于目前不同温度、压强、矿化度下CO2在水中溶解性能数据,开展灰色GM(1,1)模型预测,分析预测相对误差,应用马尔科夫理论,划分状态区间并构造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提出基于灰色马尔科夫理论的CO2在咸水层中溶解性能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灰色马尔科夫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52%、17.73%、0.21%、3.97%,灰色GM(1,1)模型预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37%、19.29%、3.62%、3.94%,灰色马尔科夫预测值与相应实测数据更吻合,模型预测性能较好,可为CO2在地下咸水中的溶解度预测提供1种新方法.

    CO2溶解性能咸水层马尔科夫理论灰色GM(1,1)模型预测方法

    页岩油藏注CO2驱孔隙动用特征研究

    张志超柏明星杜思宇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CO2在页岩油藏驱油时的孔隙动用特征是评价其应用于提高页岩油藏采收率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开展了超临界CO2驱替页岩岩心室内实验,并以核磁共振(NMR)在线岩心扫描技术为手段对CO2驱页岩油藏的孔隙动用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非混相驱油主要动用页岩中孔隙半径在0.1~3.0µm范围内的油,而此过程中小于0.008 μm孔隙半径内的油量反而增加,分析原因主要是CO2在页岩层中通过压差和扩散作用将大孔隙内页岩油带入小孔隙中并发生吸附滞留,在驱替时间5 h后,CO2驱替页岩油采收率达到35.7%,驱油效果较好.

    超临界CO2页岩油核磁共振孔隙动用特征采收率

    高含水油藏CO2人工气顶驱油-封存适宜条件研究

    王军邱伟生
    48-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水驱油藏开发进入高含水阶段后,剩余油常富集在构造高部位或厚油层顶部,井网控制不到的问题,利用油藏自身特点注CO2形成气顶驱,可有效改善开发效果并实现CO2封存,但什么样的油藏适宜开展气顶驱尚待研究.通过剖析典型高含水油藏CO2气顶驱见效特征,分析气顶驱油过程中油气界面移动规律,结合数值模拟、物理模拟,以提高采收率幅度、换油率、到达极限气油比时间、存气率等为主要评价标准,研究地层倾角、原油密度、黏度、油藏封闭性、渗透率、水动力强弱等相关参数对CO2气顶驱油-封存效果的影响.按照到达极限气油比时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大小,评价各参数对驱油--封存效果的影响程度,确定高含水期油藏的CO2气顶驱油-封存筛选条件主要受油藏封闭性、地层倾角、原油黏度、油层渗透率及厚度影响,为拓展CO2驱应用范围提供了依据.

    高含水CO2人工气顶敏感性因素地层倾角水动力强弱存气率

    注CO2改善河南双河油田低渗储层注水能力机理研究

    孙宜丽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双河油田低渗储层注水能力差、注水水质不达标和高凝原油蜡沉积等问题,通过自主设计的水-CO2储层注入能力评价装置,开展流动性实验、CO2驱油实验,结合岩心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明确双河低渗储层注水能力差的主要机制,探索CO2改善低渗储层注入能力的主要机理.结果表明,产出水中的悬浮颗粒和油中蜡晶等组分的沉积可导致孔隙堵塞,从而降低储层的注水能力.CO2对产出水中无机悬浮颗粒及岩石碱性矿物、碳酸盐岩矿物有明显溶蚀作用,是显著提高储层注水能力的主要机理.CO2可溶解在岩石表面的原油蜡质组分沉积,有效改善储层注水能力.同时,CO2驱提高采收率效果明显,采收率提高13.01%~21.51%,后续水驱进一步提高5.40%~6.04%.研究表明:注CO2可显著改善双河油田低渗储层注入能力,为CO2增注驱油技术在现场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低渗储层高凝原油蜡沉积注水水质CO2增注技术

    模块化撬装化CO2回收技术研究与应用

    陈兴明何志山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传统化工企业都将面临CO2排放指标限制难题.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解决CO2排放难题的关键一招,化工企业首先需要依靠CO2尾气捕集回收装置,实现上游源头减碳,再通过下游资源利用,进而形成经济可行的CCUS产业链.针对传统CO2尾气回收装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占地面积大,土建费用高,灵活性差,施工周期长等突出问题,研发出模块化撬装化CO2回收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前期投资成本和缩短施工周期.该技术根据装置工艺功能单元特点,基于模块化设计实现回收工艺模块划分,达到100%工厂化预制,现场模块化施工标准.同时,利用撬装化设计,合理布局管道阀门,实现模块内设备优化整合成撬,最终形成全流程模块化撬装化的CO2回收装置.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相比传统CO2尾气回收装置,模块化撬装化5×104t/a煤制氢CO2尾气回收装置完全达到降低投资成本和缩短施工周期目标,其中土建费用降低74.0%,建设面积降低75.2%,工程施工周期缩短50.0%.

    碳排放CCUS模块化撬装化CO2回收装置

    CO2捕集和利用技术的应用与研发进展

    何志勇郭本帅汪东毛松柏...
    70-7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CO2的过度排放导致了全球严重的气候变化问题,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路径之一,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中国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CO2捕集和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工作,已形成低分压烟气碳捕集技术、NCMA(南化复合胺)脱碳技术和催化热钾碱脱碳技术3种成熟碳捕集技术,成功应用于多个工业项目中.同时,在新型碳捕集技术和CO2利用技术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部分成果达到了国内及国际先进水平.

    碳捕集利用脱碳烟气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