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俞凯

双月刊

2095-1426

66scjs@vip.sina.com

0523-86667121

225300

江苏省泰州市南通路99号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Journal Reservoir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CSCDCSTP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煤层气井煤粉成因、运移和防控研究进展

    吴昊镪彭小龙朱苏阳冯宁...
    7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煤层气开发以高阶煤为主,高阶煤脆性较大,在钻井、压裂工程中以及排采过程中易破碎产生煤粉.生产过程中,煤粉被水流搬运从而参与流动.随着产水递减,储层中煤粉的沉降会导致流动通道的堵塞,使得煤储层的渗透率大幅度降低.当煤粉进入气井井筒后,井底的煤粉可能使泵吸入口堵塞,造成卡泵、埋泵等事故,使得气井停产修井.综述了煤层气生产过程中煤粉产生的机理、运移规律以及目前主要的控粉措施,分别论述了煤粉产生的力学模型、水动力学模型,在储层以及井筒中运移机制的研究进展,将煤粉的运移全过程总结为剥蚀产生、流化启动、悬浮运移以及沉降堵塞四个阶段.我国的煤田地质构造复杂,部分含煤盆地的后期改造作用强烈,破碎的煤体加剧了煤粉产出和运移问题,而煤层气井的控粉工艺多借鉴油藏防砂技术,尚未形成针对煤粉特点以及煤层气排采特征的煤层气井防粉控粉技术.

    煤层气煤粉运移机制控粉措施排采特征

    电脉冲水压致裂煤岩超声波检测评价方法

    鲍先凯曹嘉星赵刚郭军宇...
    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定量评价电脉冲水力压裂煤岩体致裂效果,确定该技术适用于工程实践中的电压及水压的加载量,设计了电脉冲水压致裂超声波检测试验方案,并通过数值计算从损伤变量、裂缝扩展宽度两个评价指标定量表征该技术在不同加载条件下对煤岩体的致裂效果,及相较于单纯静水压力压裂的优越性.实验结果表明:①由于加载液电压力存在的波动性,其损伤程度在钻孔周围破坏最严重,随着波动压力的减弱,煤岩体损伤程度逐渐降低;②损伤变量及裂缝宽度与加载电压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均随着电压的增加而增加;③通过损伤变量、裂缝宽度这两个指标定量分析了电脉冲水压致裂煤体效果,可为煤层气开采提供参考.

    电脉冲煤岩超声波液电耦合损伤变量裂缝宽度

    可控冲击波解堵增透技术在延川南煤层气田中的应用

    王喆
    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延川南区块煤层气井煤粉堵塞、产气量低等问题,开展了可控冲击波解堵增透技术的应用试验.选取4口典型井,进行了施工过程中的地质和工程参数分析,及实施前后产气量、产水量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可控冲击波解堵增透技术应用于煤层气井中可以提高液体流动性,促进气体解吸扩散,并且可以解堵煤储层.可控冲击波解堵增透技术的选井标准是煤层破裂压力较低、压裂改造效果好、含有夹矸、煤层含气性好和地层压力系数相对较高等.该技术具有造缝与解堵作用,可提高地层液体流动性,清除地层污染,在延川南煤层气井近井地带解堵、提升产量方面也有较好的实施效果和应用前景,并且有望成为低产、低效井的一项新型增产技术.

    可控冲击波延川南区块煤层气解堵增透技术

    煤层气压裂用低密度坚果壳支撑剂性能评价与现场试验

    魏伟
    9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川南煤层气井采用清水石英砂压裂,前期的生产效果显示压裂产生的支撑缝缝长有限,导致施工的加砂难度大,同时,后期的采气效果也不理想.针对此问题,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对比评价了常规石英砂支撑剂与低密度坚果壳支撑剂在不同闭合压力下的破碎以及裂缝导流能力.实验结果显示:两者的破碎率均能满足工程要求,在较高闭合应力(35 MPa)条件下,拥有相类似的裂缝导流能力,但低密度坚果壳支撑剂相较于传统石英砂支撑剂价格更加低廉,因此,更能够满足降本增产的目的.该工艺现场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煤层气低密度支撑剂压裂坚果壳

    延川南煤层气井无损智能间抽技术研究

    葛静涛姚荣昌马继胜
    9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川南煤层气田经过数年的开发后,部分井已进入递减期,大部分井日产液量逐渐减少,面临间抽对产能和生产管理带来的影响,通过对煤层气渗流机理的研究,对于不同井况的低产液井采用无损智能间抽技术,综合考虑井下压力计、市电的峰谷电价、井下口袋的深度、远程启动抽油机安全风险等因素,在不影响气井稳产的情况下实施无人值守的间抽,减轻了排采井管理强度,提高了精细管理的效率,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煤层气无损智能间抽可编程控制器(PLC)

    准噶尔盆地车拐斜坡区储层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

    陈波张顺存孙国强史基安...
    101-106,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阐明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机制及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综合通过岩矿学、地球化学方法,分析了准噶尔盆地车拐斜坡区储层碳酸盐胶结物的赋存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δ13CPDB值为-29.6‰~6.7‰,δ18OPDB值为-19.2‰~-12.5‰,跨度较大,说明碳酸盐胶结物形成的物质来源及水岩相互作用的复杂性.δ13CPDB和δ18OPDB值分别较典型的海相或湖相的碳酸盐呈正偏移和负偏移,δ13CPDB正偏移主要受到混合热液流体碳同位素分馏和少量沉积碳酸盐溶解的共同作用,δ18OPDB值负偏移则可能是大气降水、深部热液等多种流体混合作用和成岩温度升高的影响造成的.车拐斜坡区碳酸盐胶结物的物质来源与有机酸脱羧产生的CO2、黏土矿物压实排水作用、长石碎屑溶蚀及黏土矿物相互转换释放大量的Ca2+、Fe3+和Mg2+等离子有关,镜下观察发现研究区碳酸盐胶结物交代碎屑颗粒且伴随出现沥青质现象,以粉晶—粗晶形式赋存于排列紧密的碎屑颗粒之间,为成岩晚期产物,对储层物性起破坏作用.

    车拐斜坡区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物质来源储层物性

    基于交替条件期望变换的凝析气藏露点压力预测模型

    孙博文郭平伍轶鸣汪周华...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凝析气藏的高效开发需要准确的流体相态性质数据,其中准确预测露点压力是凝析气藏开发过程中的重要问题.针对凝析气藏露点压力传统预测方法精度较低的问题,基于最优化理论和应用统计分析,通过实测数据资料拟合,提出了一种利用交替条件期望变换方法(ACE)确定的凝析气藏露点压力非参数回归模型,获取了具有统计意义的凝析气藏露点压力显式关联式.在皮尔逊(Pearson)关联性分析基础上,该模型自变量选取气藏温度、(C1、C2-C6、C7+)摩尔分数、C7+相对分子质量、C7+相对密度.采用公开发表的27组露点压力数据探索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潜在函数关系,并对9组TLM油田实测露点压力数据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精度较高,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模型回归的平均绝对相对误差(AARD)为2.16%,模型预测AARD仅为4.8%,其中最大绝对相对误差(ARD)为9.21%,最小ARD为0.34%,本研究为凝析气藏露点压力预测提供了一种参考方法.

    交替条件期望变换凝析气藏露点压力预测模型

    轻质原油注空气热特征及氧化动力学研究

    侯剑锋刘鹏刚曹廷义
    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分析油藏注空气过程中原油的氧化热行为,进一步发展注空气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采用热重/微商热重—差热联用(TG/DTG-DTA)分析手段进行研究,并基于经典的Arrhenius动力学模型定量地表征原油化学组成和储层岩石对氧化活性影响的大小.原油在整个升温过程中经历了三个化学机理完全不同的反应:低温氧化、燃料沉积和高温氧化.在低温度区间原油氧化表现出一定的吸热现象.由于不同的碳烃组成,三组原油在各个反应区域表现出不同的质量损失速率,与单独原油相比,储层岩石的加入降低了原油低温和高温氧化活化能.研究表明:重质组分含量越高,原油低温氧化反应速率越大,所沉积的燃料越多,高温氧化阶段燃烧释放的热量越强;原油在高温阶段的活化能大于低温阶段,高含量的重质组分使氧化反应活化能增大;储层岩石的催化特性和比表面积作用降低原油氧化活化能,起到非均相催化氧化的效果.

    轻质原油热行为动力学分析原油四组分岩石矿物

    渤海LD5-2油藏复合调驱效果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张楠卢祥国刘进祥葛嵩...
    119-124,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LD5-2稠油油藏非均质性较强、岩石胶结强度较低,长期注水开发已经形成了优势通道.目前,单一调剖、调驱或驱油措施很难满足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要求,将调剖、调驱和驱油等措施联合使用成为解决这一瓶颈的新思路.为满足LD5-2油藏的实际需求,该实验利用纵向三层非均质岩心及"分注分采"新型模型,借助电极测量等手段,开展了"调剖+调驱+驱油"复合调驱室内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直井井网相比较,水平井井网调剖后中低渗透层吸液压差较大,扩大波及体积效果较好,采收率增幅28.50%.对于非均质岩心,调驱后剩余油纵向上主要分布在中低渗透层.平面上,直井井网主要分布在远离主流线的两翼部位,水平井井网油水界面则平行于井眼轨迹."复合凝胶+微球/高效驱油剂"段塞组合中,复合凝胶在高渗透层内滞留作用较强,液流转向效果较好,使得后续"微球/高效驱油剂"2者之间的协同效应得以较好发挥,这兼顾了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洗油效率技术需求,因而增油降水效果明显,采收率增幅26.50%.复合调驱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关键.

    渤海稠油油藏复合调驱井型物理模拟采收率

    元坝气田含硫污水负压汽提脱硫工艺影响因素分析与优化

    刘鹏刚孙天礼陈伟侯肖智...
    125-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元坝气田汽提塔脱硫效率低、正压汽提技术表现出局限性、存在极大优化空间的现象,开展了负压汽提脱硫新工艺现场试验,并对汽提效率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通过参数优化,得到最优进液pH值控制在4.0~5.0,推荐汽提塔塔压控制在-30~-25 kPa,最优气液比为8~12,汽提进液量为7~9 m3/h,有利于提高汽提效率.现场应用表明,优化后负压汽提效率达到96.28%,比正压汽提提高19.68%,年节约成本约180.86万元,降本增效效果显著.负压汽提脱硫新工艺表现出明显的技术优势和良好的应用前景,也为同类海相高含硫气田的现场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高含硫气田水负压汽提汽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参数优化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