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瞿佳

月刊

1674-845X

zhysgx@vip.126.com

0577-86699366

325035

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学院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Optometry Ophthalmology and Visual Science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温州医学院承办。本刊是眼科学与视光学领域的高级学术性期刊。以广大眼科医生、视光配镜师、眼视光学科研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诊疗经验,以及与本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本刊主要栏目有:专家述评,专题论著,论著,临床研究,病例报告,文献综述。本刊原刊名为《眼视光学杂志》,目前已被国内外数十种权威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术后囊袋弯曲形成在屈光性白内障手术中的意义

    常平骏赵云娥
    801-8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时代,术后后囊膜混浊(PCO)以及人工晶状体(IOL)位置异常已成为影响患者视觉质量的重要因素.笔者将从囊袋弯曲角度阐述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和IOL在囊袋内的稳定性.囊袋弯曲是术后囊袋和IOL锐利边缘贴合形成的屏障结构.完全黏附型囊袋弯曲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迁移,而且提高IOL稳定性(包括轴向位移、偏心、倾斜及旋转等).现立足于囊袋弯曲的形成演变过程以及不同分型,阐述了其预防PCO和维持IOL稳定性的机制,为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提供思路及可行措施.

    囊袋弯曲白内障人工晶状体后发性白内障稳定性

    先天性晶状体脱位患者角膜曲率与像差特征

    刘思源靳光明郑丹莹
    806-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晶状体脱位(CEL)患者角膜曲率、散光和像差的特征,为术前人工晶状体(IOL)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就诊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双眼CEL患者55例(55眼)作为CEL组,同时纳入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门诊体检者54例(54眼)作为对照组.采用Pentacam测量2组角膜前、后表面及总角膜曲率、散光及像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等对组间角膜参数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2组及各亚组间的散光类型分布.CEL组角膜参数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CEL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及总角膜曲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5.62、-6.25、-5.66,P<0.001).CEL组角膜前表面散光、总角膜散光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20,P=0.028;U=3.06,P=0.002);2组间的角膜后表面散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散光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28、0.001). CEL组总角膜像差、高阶像差及低阶像差高于对照组(U=3.95,P<0.001;U=2.24,P=0.025;U=3.87,P<0.001),而球差低于对照组(U=-3.7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角膜前表面水平彗差与年龄呈负相关(r=-0.31,P=0.032).结论:与健康者相比,CEL患者角膜曲率更小,角膜散光程度更高,角膜像差更大,角膜球差更小.CEL术前选择IOL时应参考总角膜散光情况,建议选择零球差或者球面IOL.

    先天性晶状体脱位角膜散光角膜像差高阶像差

    基于新型扫频光源生物测量仪测量的全角膜屈光力和传统角膜屈光力计算IOL度数的准确性比较

    余盈盈元力曹晓光侯宪如...
    812-8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基于新型扫频光源生物测量仪测量的全角膜屈光力(TK)和传统角膜屈光力(K)计算人工晶状体(IOL)度数的准确性.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收集2021年5-1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因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衍射型三焦点IOL植入术的患者29例(58眼).使用IOLMaster700扫频光学生物测量仪进行术前眼轴长度、前房深度、中央角膜厚度、晶状体厚度、前后表面角膜屈光力、TK、白到白角膜直径的测量.分别使用K和TK按照目前常用IOL度 数计算公式(SRK/T、Haigis、Holladay2 及 Barrett Universal Ⅱ)及额外新增加的 Barrett TK UniversalⅡ公式计算IOL度数及预测屈光度数.术后1、3个月进行最佳矫正远视力检查及主觉验光.计算绝对预测误差、绝对预测误差均值、绝对预测误差中位数(MedAE)及各个公式预测误差值在±0.25、±0.50、±0.75、±1.00 D内所占的百分比.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和McNemar's卡方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TK值和K值的差异平均值(TK-K)为0.007 D,二者之间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96(P<0.001),提示二者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在Haigis和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使用TK值计算的MedAE略小于K值计算的MedAE;在SRK/T和Holladay2公式,使用K值计算的MedAE略小于TK值计算的MedAE.Barrett TK Universal Ⅱ 比Barrett Universal Ⅱ 公式预测误差值在±0.25、±0.50D 内所占的百分比略高,而SRK/T、Haigis及Holladay2公式K值计算比TK值计算预测误差值在±0.25、±0.50 D内所占的百分比略高,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新型扫频光源生物测量仪测量的TK值在不同IOL度数计算公式中的IOL度数计算的准确性与K值一致,利用TK值在Barrett TK Universal Ⅱ公式的计算准确性更高.

    角膜曲率全角膜曲率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白内障手术

    白内障手术相关的不等像及其对术后双眼视觉的影响

    谭青青廖萱兰长骏James Lewis...
    820-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双眼白内障术后不等像的变化,并分析不等像对术后双眼视觉状态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9年1-11月于萨鲁斯大学宾夕法尼亚视光学院和LewisLASIK眼科诊所招募拟接受双眼白内障手术的患者(≥50岁)73例.所有受检者在第1眼手术前接受不等像检查,第2眼手术后接受不等像检查和综合双眼视检查.综合双眼视检查方案包括立体视、眼位、融像性聚散、聚散灵活度及集合近点检查等.根据双眼视检查结果确定受检者的双眼视觉状态(正常双眼视或双眼视异常).采用McNemar卡方检验比较手术前、后有临床意义的不等像比例(≥3%);Spearman检验分析不等像与屈光参差、双眼人工晶状体(IOL)度数差值及立体视之间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不等像对术后双眼视觉状态的影响;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能预测术后是否存在双眼视异常的不等像临界值.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个月.最终纳入51例受检者,其中13例(25%)在术后被诊断为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主要为集合不足11例(22%).术后有临床意义的不等像比例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4,P=0.286).术前、术后及术源性不等像与屈光参差、双眼IOL度数差值及立体视均无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的双眼视异常与术前(OR=1.46,P=0.047)、术后(OR=1.67,P=0.031)及术源性(OR=1.48,P=0.021)不等像之间均存在相关性.ROC曲线分析显示,术源性不等像显示出最佳的曲线下面积(AUC),其AUC值为0.74,术源性不等像>2.4%时,其预测术后双眼视异常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分别为80.6%和65.0%.术前和术后的不等像AUC值分别为0.68、0.66,分别取临界值3.3%和2.9%时,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结论:双眼白内障手术并不明显改变不等像.然而,双眼白内障手术群体的不等像可作为预测因子,用来预测术后发生双眼视异常的风险.

    白内障手术不等像双眼视觉异常

    高度近视白内障双眼术后视功能和生存质量早期变化

    张娅萍曲来强冉团政严宏...
    827-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第1眼和第2眼手术前后早期视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变化,为短期内第2眼手术的意义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于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白内障中心手术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48例(96眼),患者眼轴长度≥27.0 mm,近视屈光度<-6.0 D.视力较差眼先手术,间隔2~4周行第2眼手术.观察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主观视功能(VF)和生存质量(QOL)问卷调查量表评估手术前后VF和QOL变化;采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比较术前和术后的客观散射指数值(OSI)以及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第1眼和第2眼各数据间的差异.结果:第1眼术后1周BCVA(LogMAR)为0.20±0.35,等效球镜度(SE)为(-2.42±0.84)D,第2 眼BCVA(LogMAR)为0.57±0.29,SE为(-19.30±4.65)D;VF问卷调查显示第1眼术后1周患者主观视觉质量、周边视野、视觉适应及立体视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提高(t=-16.16、-18.65、-9.79、-9.94,均P<0.001);第2眼术后1周这4项功能均较第1眼术后1周进一步提高(t=-34.32、-14.87、-15.95、-21.36,均P<0.001);双眼术后3个月与第2眼术后1周仅周边视野和立体视功能进一步提高(t=-2.27,P=0.030;t=2.37,P=0.020).QOL问卷显示第1眼术后1周患者在自理能力、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及心理状况量表分值均较术前明显提高(t=-31.52、-21.79、-19.68、-14.16,均P<0.001);第2眼术后1周心理状况量表分值较第1眼术后明显提高(t=-12.50,P<0.001).OQAS-Ⅱ检查显示第1眼和第2眼术后1周和3个月OSI均较其术前明显降低(t=17.15、-19.54、9.61、10.18,均P<0.001),MTF cutoff均较术前提高(t=10.58、-11.65、-8.23、-9.15,均P<0.001).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第1眼手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第2眼手术可进一步改善视功能并提升心理健康状况.

    白内障手术高度近视视功能视功能问卷调查

    正常眼轴5种新型Toric IOL度数计算公式的准确性比较

    胡斌胡曼杨星常平骏...
    834-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Barrett[基于预计的角膜后表面散光(PPCA)]、Barrett[基于测量的PCA(Measured PCA,MPCA)]、EVO 2.0、Kane、Nœser-Savini散光矫正型(Toric)人工晶状体(IOL)度数计算公式在正常眼轴的预测准确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病例研究.收集2015年5月至2021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AcrySof Toric IOL植入术的患者304例(304眼).术前使用IOL Master 500/700测量眼轴长度(AL)和角膜散光,术后1~3个月使用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觉验光.用矢量分析的方法计算散光预测误差(PE)、平均绝对预测误差(MAE)、中位数绝对预测误差、绝对预测误差的标准差以及PE在±0.25 D、±0.50 D、±0.75 D和±1.00 D以内的眼的百分比,使用非参数Friedman检验评估公式之间MAE的差异.结果:Kane的MAE均低于所有公式(P<0.001)并且PE在±0.50 D以内的比例最高,为54%,其次是Nœser-Savini(47%),Barrett(MPCA)(44%),Barrett(PPCA)(42%),EVO 2.0(39%).Næser-Savini、Barrett(MPCA)、Barrett(PPCA)和 EVO 2.0的MAE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Nœser-Savini、Barrett(PPCA)、Barrett(MPCA)和EVO 2.0相比,对于正常眼轴白内障患者采用Kane计算器计算Toric IOL度数可以减小PE,提高Toric IOL矫正效果.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散光ToricIOL度数计算公式

    前后节联合手术治疗复杂性葡萄膜炎的临床疗效

    张涛周强刘旭辉陈莉...
    842-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前后节联合手术治疗眼后段组织受累的复杂性葡萄膜炎患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接受前后节联合手术的葡萄膜炎合并白内障患者33例(33眼)的临床资料.根据致病原因分为:感染组16例(16眼),其中巨细胞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4眼,疱疹病毒性葡萄膜炎3眼,弓形虫性葡萄膜炎2眼,急性视网膜坏死1眼,细菌或真菌性眼内炎6眼;非感染组17例(17眼),其中特发性葡萄膜炎12眼,眼内淋巴瘤1眼,虹膜异色性睫状体炎2眼,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性葡萄膜炎2眼.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所有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房水闪辉指数变化以及组间术后视力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组间术中植入人工晶状体(IOL)及硅油填充比例的差异.结果:全部患者的术前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2.40(1.50,2.70),术后BCVA为1.70(0.55,2.70),术后视力明显提高(Z=-2.61,P=0.009).术后,感染组LogMAR BCVA为2.25(2.10,2.93),非感染组为0.92(0.40,1.70),且明显低于感染组(Z=-2.97,P=0.003);感染组视力提高比例为44%,非感染组视力提高比例为71%.全部患者术前眼压为 15.0,(10.0,18.5)mmHg(I mmHg=0.133 kPa),术后眼压为 14.0(12.0,16.0)mmHg,手术前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2,P=0.983).所有患者术前、术后房水闪辉指数分别为12.4(7.5,73.2)pc/ms和5.0(3.3,7.3)pc/ms,术后房水闪辉指数明显下降(Z=-2.99,P=0.003).感染组植入IOL比例明显低于非感染组(x2=6.94,P=0.008),2组间硅油填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5,P=0.619).结论:前后节联合手术治疗眼后段组织受累的复杂性葡萄膜炎可以提高患者术后视力,有效控制炎症.

    葡萄膜炎玻璃体切割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

    韦氏三联九针法的解读和研究现状

    夏燕婷韦企平孙艳红周剑...
    849-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韦氏三联九针是"燕京韦氏眼科学术流派"工作室团队治疗多种眼病,尤其是视神经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重要针灸处方,临床实践显示疗效较好.笔者对韦氏三联九针法的起源、选穴配穴思路,三联不同部位的针刺手法操作要领进行了解读,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在遵循针灸理论基础上,传承并发展的三联九针法,可较大程度提高针灸治疗眼病的疗效.

    韦氏三联九针选穴配伍思路针刺手法临床研究

    恒定性和间歇性外斜视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及厚度特征

    翟晶俞雪婷方伟陈佳燕...
    854-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分析恒定性外斜视(XT)和间歇性外斜视(IXT)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及厚度特征.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就诊的患者72例(144眼),其中XT 25例(50眼)作为XT组、IXT 22例(44眼)作为IXT组,正常对照组25例(50眼).通过OCTA测量黄斑区3 mm×3 mm范围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和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内外层视网膜厚度.各参数组内(研究眼和对侧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方差分析,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密度和厚度各参数之间以及与斜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XT组研究眼总SCP和旁中心凹上方区域SCP血流密度均低于对侧眼(t=-2.10,P=0.047;t=-2.28,P=0.032),旁中心凹上方和下方区域DCP血流密度均低于对侧眼(t=-2.26,P=0.033;t=-2.43,P=0.023);IXT组两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总体比较发现研究眼总SCP和旁中心凹上方区域SCP血流密度,以及总DCP和除鼻侧外的其他旁中心凹区域DCP血流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两比较发现XT组研究眼总SCP和旁中心凹上方区域SCP血流密度,以及总DCP和除鼻侧外的其他旁中心凹区域DCP血流密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IXT组研究眼总DCP和旁中心凹上下方区域DCP血流密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XT组中研究眼旁中心凹颞侧内层视网膜厚度低于对侧眼(t=-2.84,P=0.009).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内层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远、近斜视度均呈负相关(r=-0.36,P=0.012;r=-0.37,P=0.010).结论:利用OCTA发现XT患者主斜眼与对侧眼相比有更低的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和更薄的旁中心凹颞侧区域内层视网膜厚度.IXT患者较正常对照者有更低的黄斑区DCP血流密度.

    外斜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视网膜血流视网膜厚度

    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在上斜肌功能亢进引起的A型斜视中的应用

    董炯封利霞夏林罗莎...
    862-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治疗上斜肌亢进A型斜视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收集和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行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8例(14眼)患者的术前术后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上斜肌亢进程度行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上斜肌亢进+1者延长4~5 mm,+2者延长5~6 mm,+3者延长7~8 mm,+4者延长8~10 mm.观察手术对患者A型斜视、眼球客观旋转及立体视功能影响.正态分布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Mann Whitney检验,两变量间的相关性使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结果:8例(14眼)行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同时矫正患者水平斜视.其中2例患者行单眼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6例患者行双眼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除1例患者外,余患者术后A型斜视消失;所有患者术后上下转25°斜视度差较术前明显减小,6例双眼手术患者术后上下转25°斜视度差较术前[(22.5±9.4)PD]减小为[(3.3±10.1)PD](t=10.78,P<0.001),A型斜视矫正量为(19.2±4.4)PD;14眼术后上斜肌亢进程度[+0(0~0.2)]轻于术前[2.0(2.0~3.0)](U=6.50,P<0.001);客观旋转度使用Image-proplus 6.0软件进行测量,14眼术后旋转斜视(-0.6°±6.0°)较术前(+5.7°±5.7°)明显改善(t=6.98,P<0.001),旋转矫正量为6.3°±3.4°.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继发性上斜肌麻痹及V型斜视改变.术前所有患者原在位均无立体视,术后2例患者获得原在位周边立体视(400"),1例患者获得中心凹立体视(20").结论: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可明显改善上斜肌亢进A型斜视,可改善患者客观内旋及部分患者原在位立体视功能,且术后不易继发上斜肌麻痹等并发症.

    上斜肌A型斜视旋转斜视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深度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