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朱穗玲

双月刊

1671-9492

ysxk@bgrimm.com

010-63299758

100160

北京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18区23号楼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Journal Nonferrous Metals Mieral Processing Sec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科技期刊。主要反映有色金属选矿专业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前沿动态,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主要栏目有:选矿工艺、选矿设备、选矿药剂、选矿自动化等。读者对象为有色金属行业科研与设计人员、厂矿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及大专院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低品位微细粒铜铅硫化矿高效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陈爽谢海云陈海君陈家灵...
    97-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某地有大量低品位铜铅硫化矿资源,含铜0.37%、含铅1.21%,铜铅硫化矿的嵌布粒度细,其中-19+4.8 µm的微细粒级在黄铜矿和方铅矿中分别占60.76%和67.20%,选别难度较大.为有效回收其中的铜矿物和铅矿物,对该低品位铜铅硫化矿进行了高效浮选分离研究,探讨了混合浮选及混合粗精矿再磨再选技术在铜铅分离中的应用.对矿石性质进行分析,其主要有价矿物为硫化铜和硫化铅,含量分别为0.25%和1.15%;根据矿石组成及粒度分布情况,试验采用铜铅混合浮选—粗精矿再磨—铜铅浮选分离工艺,研究了磨矿细度、药剂制度、混合粗精矿再磨细度等因素对铜铅浮选分离的影响,确定了铜铅混浮的最佳条件为磨矿细度-0.074 mm占80%,抑制剂石灰用量2 000 g/t,组合捕收剂(苯胺黑药与Z-200按2∶1混合)用量90 g/t,粗精矿再磨细度-0.074 mm占90%,铜铅分离时抑制剂巯基乙酸钠用量400 g/t;经过浮选闭路试验,最终获得了铜精矿Cu品位22.01%、Cu回收率86.86%,铅精矿Pb品位64.84%、Pb回收率85.98%的良好指标,实现了铜铅高效富集与分离.混合浮选再磨再选技术为低品位铜铅硫化矿的高效利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对于提高矿石的回收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低品位铜铅硫化矿混合浮选铜铅分离

    新型组合抑制剂在铜铅分离浮选中的应用

    陈星予章晓林余娟许兴隆...
    105-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铜铅硫化矿可浮性相近和精矿中铜铅互含高的技术难题,重点对某铜铅混浮精矿进行铜铅分离试验研究,旨在提高铜铅精矿的浮选指标.试样采用云南某铜铅混浮精矿,经分析试样中含铜8.32%,含铅31.56%,硫化铜占总铜93.55%;硫化铅占总铅94.59%.粒度分析得出铜铅混浮精矿粒度在-0.045 mm以下的占85.89%,粒级较细,分离难度大.试验主要考察了脱药剂活性炭+硫化钠用量、抑制剂种类及用量、捕收剂用量对浮选指标的影响,并确定最佳的药剂制度为脱药剂活性炭+硫化钠用量为1 400 g/t+2 000 g/t,抑制剂(F1+C2)用量为100 g/t+100 g/t,捕收剂Z-200用量为20 g/t,通过流程结构确定合适的工艺流程进行浮选开路和闭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一粗二精一扫"工艺流程,闭路试验最终获得了铜回收率为90.66%,品位20.96%,含铅 4.95%的铜精矿;铅品位为44.53%,铅回收率为94.87%,含铜1.05%的铅精矿.铜精矿和铅精矿的分离效果良好,能有效降低精矿中铜铅的互含,实现铜和铅的高效回收,为铜铅混浮精矿的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采用新型组合抑制剂(F1+C2)对方铅矿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而对黄铜矿抑制作用相对较弱,其抑制机理可能是F1和C2分子中的羟基和羧基与方铅矿作用从而抑制了方铅矿可浮性.该新型组合抑制剂均为价格低廉、应用广泛的有机药剂,对环境友好,且药剂用量少,效果显著,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铜铅分离活性炭脱药新型组合抑制剂浮选

    微细粒孔雀石的三硫代碳酸钠硫化浮选研究

    彭礼国方建军刘殿文何海洋...
    113-120,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易选铜矿资源的日趋匮乏,"贫、细、杂"逐渐成为铜矿资源的普遍特征.微细粒氧化铜矿作为未来铜资源的重要补充,其高效回收对实现铜矿资源综合利用至关重要.研究对比了新型硫化剂三硫代碳酸钠(Na2CS3)与传统硫化剂硫化钠(Na2S)在微细粒孔雀石浮选中的效果差异,探讨了两种硫化剂对浮选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分析了矿浆pH值、硫化剂用量和捕收剂用量对孔雀石回收率的影响.在pH值为9、Na2CS3 浓度为2×10-4 mol/L、丁基黄药浓度为1×10-4 mol/L;pH值为9、Na2S浓度为3×10-3 mol/L和丁基黄药浓度为1×10-4 mol/L的最佳浮选条件下,孔雀石回收率分别达到92.46%和69.09%,Na2CS3 的浮选效果明显优于Na2S.接触角测试、XPS分析、Zeta电位测试和吸附量测试进一步揭示了硫化处理后孔雀石表面化学性质的变化及对后续捕收剂吸附的影响.研究发现,Na2CS3 硫化后孔雀石表面生成更多的活性硫化铜,提高了丁基黄药的吸附效果,显著增强了孔雀石的浮选性能.研究为优化微细粒氧化铜矿资源的回收提供了试验验证和理论支持.

    三硫代碳酸钠微细粒孔雀石硫化浮选

    原花青素对微细粒黄铜矿黄铁矿浮选分离抑制机理研究

    董诗钦方建军何海洋邱芝莲...
    121-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界中约1/6的铜矿物损失于微细粒中,微细粒黄铜矿与黄铁矿分离困难,微细粒黄铜矿难以有效回收,因此实现微细粒黄铜矿与黄铁矿浮选分离具有重大意义.采用新型抑制剂原花青素(PC)用于微细粒黄铜矿与黄铁矿的浮选分离.研究了矿浆pH值、捕收剂戊基黄原酸钾(PAX)浓度、抑制剂PC浓度对矿物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C在低碱度条件下对-19 μm粒级黄铁矿有明显抑制效果,在pH值为7、PC浓度为18.75 mg/L、PAX浓度为37.50 mg/L的条件下进行了黄铜矿和黄铁矿1∶1的人工混合矿物浮选试验,得到铜精矿中黄铜矿回收率为90.71%,铜品位为30.76%,含杂质黄铁矿2.49%.通过接触角测量、Zeta电位分析、吸附量测试和XPS分析,PC在黄铁矿与黄铜矿表面均发生了化学吸附作用,PC主要作用位点为Fe位点,与黄铜矿作用后,黄铜矿表面Fe位点减少,但Cu位点仍保持良好浮选活性,黄铜矿表面PAX的吸附受PC影响较小;而与黄铁矿作用后,黄铁矿表面Fe位点减少,PC显著阻碍了PAX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新型抑制剂PC可实现微细粒级黄铜矿与黄铁矿人工混合矿的高效分离.

    原花青素黄铜矿黄铁矿铜硫分离微细粒

    新型二硫代磷酸盐在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中的应用研究

    张军庆吴斌杰柏杨张佰通...
    131-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因可浮性相近、难免产生离子活化、嵌布粒度细等问题,导致易浮难分,且常伴生有贵金属,其综合回收一直是选矿的技术难题.二硫代磷酸盐因其在低碱矿浆环境中的良好选择性被广泛应用于铜铅锌金属硫化矿浮选中.我国用于浮选生产的二硫代磷酸盐捕收剂以丁铵黑药和25#黑药为主,捕收性能相对较弱,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矿石性质.内蒙某多金属硫化矿中主金属铜、铅、锌品位分别为0.30%、2.13%、2.89%,伴生银品位为60.75 g/t.通过对比新型二硫代磷酸盐(代号LS-701)、25#黑药、丁铵黑药、乙基黄药和乙硫氮,试验发现低碱矿浆环境中LS-701在保证选择性的前提下对微细粒含银方铅矿表现出更强的捕收能力,协同异丙基乙基硫氨酯(Z-200)在铜铅混浮作业能较好地回收铜铅银.经粗精矿再磨再选得到的铜铅混合精矿,以组合药剂过硫酸铵与腐殖酸钠(质量浓度比为1∶2)为-抑制剂、Z-200为捕收剂抑铅浮铜,分离效果显著.锌作业采用常规浮选工艺,以石灰为黄铁矿抑制剂、硫酸铜为活化剂、丁基黄药为捕收剂.经铜铅混浮—粗精矿再磨—分离—尾矿选锌工艺流程,得到的铜精矿铜品位为21.59%、铜回收率为65.60%,铅精矿铅品位为69.10%、铅回收率为92.12%,锌精矿锌品位为51.06%、锌回收率为90.54%,银在铜精矿和铅精矿中的总回收率为75.48%,实现了有价元素铜铅锌银的高效综合利用.

    铜铅锌硫化矿新型二硫代磷酸盐微细粒含银方铅矿组合药剂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