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有色金属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有色金属工程
有色金属工程

朱穗玲

双月刊

2095-1744

ysjsgc@bgrimm.com

010-63299751/52

100070

北京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18区23号楼

有色金属工程/Journal Nonferrous Metals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涉及重、轻、稀、贵金属地质、采矿、选矿、冶炼、加工、材料、环保、设备和过程控制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发行和交换28个国家和地区,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国内外重要检索机构收录。主要报导有色金属新材料、新技术、技术方向等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铝电解废旧阴极酸浸液除氟回收锂工艺研究

    李德伟汪金良
    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铝电解废旧阴极经过硫酸浸出得到了含有Na、Li、Al、F等有价元素的浸出液,具有回收价值的同时伴随着严重的二次污染.采用冰晶石结晶法两次除氟,除氟后回收锂.实验结果表明:当反应pH=9、n(Al)∶n(F)=1∶6、反应温度为50 ℃、反应时间为90 min、晶种添加量为0.8 g/L时,溶液中残氟浓度为48 mg/L,一次除氟率为98.15%,锂除去率为1.38%;经过二次除氟后,溶液中氟的浓度为49 mg/L,二次除氟率为85.12%,锂除去率为2.13%;经过两次除氟后,氟总除去率为99.38%,锂总除去率为1.31%;制备出的Li2CO3纯度大于99.5%.

    铝电解废旧阴极冰晶石碳酸锂结晶除氟

    LiFePO4-Na2CO3体系焙烧过程物相变化及Li、Fe回收研究

    贾鹏升王大辉陈怀敬祁万虎...
    9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LiFePO4作为正极材料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中获得广泛使用,报废后再利用理论和工艺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碱性焙烧联合酸性浸出从LiFePO4中提取Li、Fe的新型回收方法,并对LiFePO4-Na2CO3体系焙烧过程中的物相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iFePO4-Na2CO3作用体系以质量比1∶0.67混合在800~950 ℃焙烧,过程是包含化合物分解反应、氧化反应及化合物生成反应等反应类型的复杂反应,焙烧产物的物相组成为Fe2O3、Fe3O4、NaLi2PO4、LiNa5(PO4)2.浸出液使用磷酸溶液(pH=0)、浸出温度50 ℃、浸出时间60 min、液固比为20mL/g,并用磷酸控制浸出终止pH=1的条件下,焙烧产物中Li的浸出率均大于98%,Fe的浸出率低于9%.

    废旧锂离子动力电池LiFePO4焙烧金属回收物相变化

    未燃煤粉对高炉炉渣流动性的影响

    于春梅李燕江梁旺
    97-10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炉喷吹煤粉技术是降低炼铁生产成本、优化高炉操作的主要技术手段,在高喷煤比条件下未能在风口回旋区燃尽的残炭颗粒以未燃煤粉形式进入料柱,过多的未燃煤粉会对炉渣性能产生不利影响.为了研究未燃煤粉对高炉炉渣流动性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仪等分析手段研究了未燃煤粉在炉渣中的存在状态及对炉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燃煤粉颗粒呈均匀状分布于炉渣中,添加未燃煤粉前后炉渣黏度与温度的关系均满足阿伦尼乌斯方程,并且黏度值随着温度降低均呈现出增大趋势.随着未燃煤粉固体颗粒质量分数增加,炉渣黏度呈线性增大趋势,并且炉渣中未燃煤粉含量越多,转速对非均相熔体黏度的影响越明显.

    未燃煤粉炉渣黏度非均相熔体

    综合利用含锑砷金精矿关键集成技术试验研究

    王建军郭建东
    105-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某含锑砷金精矿,通过直接氰化试验、两段焙烧氰化试验、直接氰化—浮选回收锑—浮选尾矿两段焙烧氰化试验等工艺技术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一级直接氰化、二级氰化尾矿浮选富集锑精矿、三级为锑浮选尾矿两段焙烧氰化关键集成技术方法,含锑含砷金精矿直接氰化金、银浸出率分别为31.22%、85.19%,氰化尾矿浮选产出锑含量为38.80%的锑精矿,精矿产率为10.50%,锑回收率达到90.94%,锑浮选尾矿采用两段焙烧氰化金、银回收率分别达到90.07%、52.70%,该关键集成技术方法使金、银、锑的综合回收率分别达到93.56%、92.99%、90.94%,显著提高了有价金属资源的综合回收效果,实现了含锑砷金精矿资源的高值化、资源化利用.

    含锑砷金精矿综合利用焙烧氰化浮选富集两段焙烧氰化

    河北某普通磁铁矿制备超纯铁精矿试验研究

    王鹃鹃卢东方
    112-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北某普通磁铁矿TFe品位为65.25%,矿石性质结构简单,具有制备超纯铁精矿的潜力.研究采用多元素及X射线衍射图、物相分析等方法对原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提纯试验.结果表明,原矿经过弱磁选粗选后,在磨矿细度-0.038 mm占85%的条件下经弱磁选再选、磁选柱精选得到TFe品位为71.31%的磁选柱精矿以及TFe品位68.12%、产率为3.32%的磁选柱铁尾矿.通过进一步考察药剂制度和工艺流程对铁矿精矿品位、回收率等选别指标的影响,确定了合适的药剂制度.而后磁选柱精矿经1粗3精反浮选降硅工艺试验流程,最终可获得含TFe品位71.95%、综合回收率为80.50%的超纯铁精矿,浮选尾矿TFe品位68.17%符合普通铁精矿标准.通过对选别产品进行试样化学成分分析及残余药剂测定,进一步证明该工艺流程可以实现超纯铁精矿的制备.该工艺在抛尾率为10.79%条件下,将原矿样的73.04%转化为超纯铁精矿,对这一地区超纯铁精矿的制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国内其他地区磁铁矿制备超纯铁精矿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磁铁矿磁选反浮选磁选柱超纯铁精矿

    无酸活化剂SY-1对含锡硫化矿浮选脱硫的试验研究

    王靖崔毅琦张宇黄丹...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云南文山地区含锡硫化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分析和浮选脱硫试验研究.含锡硫化矿中锡和硫的品位分别为0.31%和2.58%,锡主要赋存于锡石中,硫主要以磁黄铁矿形式存在.在无酸活化剂SY-1用量250 g/t、丁基黄药(BX)用量150 g/t、松醇油用量40 g/t的条件下,经"一粗二精二扫"的浮选闭路试验,可获得精矿硫品位26.38%、硫脱除率92.18%、锡损失率9.21%的良好浮选指标,为后续锡石的高效回收创造条件.

    浮选脱硫无酸活化磁黄铁矿含锡硫化矿

    内部填充型矩形开口矿柱承载特性研究

    杨征丁彦雄高翔姚永安...
    129-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部分充填置换高强度充填材料对矩形开口矿柱力学承载特性的影响.采用中机电子万能试验机和DS5型声发射信号采集系统,对不同开口宽度的矿柱试样开展了单轴载荷作用下破坏全过程的力学承载特性试验,在破坏过程中采用快速相机进行监测和记录,总结了充填高强度充填材料填充矩形开口矿柱的力学承载特性和破坏机理.结果表明:无充填矿柱试样(Ore Pillar Bearing,OPB)和充填矿柱试样(Ore Pillar-Filling Bearing,OPFB)模型试样变形破坏分为孔隙压密阶段、弹性变形阶段、屈服阶段和峰后破坏阶段,与AE振铃计数演化特征同步响应;OPB模型试样b值曲线缓慢下降,而OPFB模型试样b值曲线呈平缓趋势,高强度充填材料能有效改善脆性材料的应变软化现象,且对破坏后残余强度的提升影响最大;OPB和OPFB模型试样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随着掘充宽度的增加而减小,OPB模型试样由劈裂破坏面转向剪切破坏面,呈现延性向脆性破坏转变,OPFB模型试样呈现出延性破坏.研究可为矿柱的回收和稳定提供科学依据.

    矿柱置换单轴压缩声发射b值破坏机理

    基于响应面法的废石-细尾砂充填性能优化试验

    李广波吴再海盛宇航王鹏涛...
    140-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满足矿山采矿强度要求的废石-细尾砂充填最佳配比,首先根据混合骨料的堆积密实度和料浆浓度初探试验,初步获得配比范围;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建立了以废石-细尾砂充填体的3、7、28 d抗压强度为响应值的回归模型,揭示了骨料配比、浓度和灰砂比三因素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回归模型优选出充填最佳配比,进行半工业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当充填体养护至3、7 d时,浓度和灰砂比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显著;当充填体养护至28 d时,骨料配比与浓度的交互作用影响显著.当骨料配比1∶3、浓度82%、灰砂比1∶4时,废石-细尾砂充填性能完全满足矿山的充填需求,为废石-细尾砂混合骨料膏体充填性能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响应面法废石-细尾砂充填料浆配比充填体强度

    基于WOA优化神经网络的斜坡道拱顶沉降预测研究

    吴泽鑫张成良张华超高梅...
    150-160,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准确地预测地下矿山中斜坡道拱顶沉降的趋势,并控制预测精度,以保障矿山安全,提出鲸鱼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斜坡道拱顶沉降预测方法.主要步骤为:首先采取邻点中值平滑处理的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将处理好的监测数据作为输入样本对BP、Elman神经网络进行训练、测试;再利用鲸鱼算法对初始权值和阈值优化,最后通过不同模型输出预测值.实验表明:鲸鱼优化后的BP、Elman神经网络模型相比优化前均能更准确地预测斜坡道拱顶沉降;WOA-Elman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48,优于 WOA-BP 模型 0.941,但 WOA-Elman 模型运行时间耗费 671.214 s 远超 WOA-BP 模型 307.226 s,WOA-Elman 耗费了更多的训练时间换取了少量的精度提升,大幅降低了训练效率;结合工程实例实测值、预测值的分析比较,鲸鱼算法(WOA)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表现出了更高效且准确的斜坡道拱顶沉降预测能力.

    拱顶沉降BP神经网络Elman神经网络鲸鱼优化算法训练效率

    束状孔双漏斗爆破分段采矿法研究

    陈何
    161-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束状孔当量球形药包(ESC)漏斗爆破分层落矿,爆破落矿的分层高度为单漏斗爆破的高度,且同一炮孔中需进行多次分层爆破,可造成分层爆破顶板不平整、塌孔等问题.基于束状孔爆破理论,通过现场试验,确定漏斗爆破参数,研发了束状孔双漏斗爆破分段采矿法.该方法矿块中布置平行束状炮孔,炮孔内分上下两层布置药包.药包同时起爆,爆破方向分别指向分段采场上部的凿岩硐室及下部的临空面,实现分段采场组合爆破漏斗水平落矿.一次爆破分段的高度为两组爆破漏斗深度及间隔距离之和.分段高度14~20 m,一次崩落爆破规模达10万t级,矿石回采率≥85%,贫化率≤10%,大块率<5%,采场生产能力≥2 500 t/d.该方法解决了爆破过程中炮孔破坏问题,并增加了采场一次爆破的规模,极大提高了采矿效率.

    束状孔当量球形药包双漏斗组合爆破分段采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