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IFE的发展综述及其设计研究

    吴柏辰徐江华
    130-13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梳理IFE的发展现状,分析IFE国内外研究的情况,明确IFE研究存在的问题.方法:通过阅读文献、查阅相关网站了解IFE,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使用CiteSpace软件生成文献信息图,可视化呈现相关数据,分析国内外有关IFE文献的研究机构以及关键词.结果:国内外相关研究发展平缓,研究数量较少,未出现突破性进展和发现;国内研究少于国外研究,且未出现如国外高校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情况;国内研究机构大多为高校与企业,机构间合作较少;国内研究关注交互设计、空乘人员、无线网络、汽车交互和网络安保;国外研究机构会出现高校与公司合作的情况,研究关键词为舒适度提升策略、电视、不舒适、服务质量以及顾客满意度.结论:国内IFE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校企合作较少,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未有效结合.

    IFE机上娱乐系统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恋爱观察类网络综艺节目成功之道探究——以《换乘恋爱2》为例

    于苗
    13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节目类型的细分与发展,网络综艺节目开始受到观众追捧,各种类型的网络综艺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最受欢迎的当数恋爱观察类网络综艺节目.方法: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该类型网络综艺节目以独特的贴近性、真实性、趣味性使观众产生共鸣,因此在综艺市场一骑绝尘,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国内网络恋爱综艺类节目在经历从他国引进后转入本土化创作,利用观众的"围观心理""窥私欲望"产出明星与素人约会的模式.《换乘恋爱 2》作为近些年国内恋爱综艺节目市场表现较好的案例,在形式上素人嘉宾与明星观察员共同表演,嘉宾模式从单纯的明星嘉宾转向"星素"结合;采用双线并行的叙事模式,运用素人嘉宾与明星观察员的双重视角,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在商业表现上,素人嘉宾与明星嘉宾的CP组合创造出新的经济附加值,以"明星崇拜"引导消费.结论:这类节目在迅速走红的同时存在诸多问题,如运用戏剧剪辑过度化制造视觉看点、大量空间转换影响观众对节目产生共鸣、嘉宾良莠不齐可能存在隐性危机等.结论:文章以《换乘恋爱 2》为例探讨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的成功经验,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为该类型节目的升级换代提出建议.

    恋爱观察类网络综艺节目《换乘恋爱2》明星素人

    接受美学视域下新主流电影创作策略研究——以《万里归途》为例

    张思睿
    137-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近年来,新主流电影占据电影市场的核心位置.2022 年国庆档上映的《万里归途》独具创意,取得了较好的票房成绩.影片创作者从观众接受的角度切入,不再追求宏大场面,而是塑造了几个栩栩如生的外交官形象,使观众与影片中的角色产生共鸣,从而完成对当下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方法:文章结合接受美学理论研究《万里归途》,即观众会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对影片进行二次创作,形成自己的理解.从观众接受角度分析新主流电影未来该如何传承并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并由此探寻新主流电影可持续发展策略.结果: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观众越来越看重新主流电影中主流价值的表现和传达.《万里归途》紧扣时代潮流,勇于摆脱传统主旋律电影的套路,从题材选择、叙事角度、对人性和民族性的深刻诠释三个方面完成对主流价值观的建构.同时文章结合接受美学理论探究观众观影时的心理与接受反馈,进而探索新主流电影创作生产中的驱动力.结论:《万里归途》在主旋律、商业化和创造性之间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在引起观众极大惊奇的同时,对主题影片"说教式"的定型形象进行了解构,由此在国庆期间一骑绝尘,完成了主流价值观和主流市场的统一,并展现了新主流影片的"常青"之路.

    新主流电影接受美学《万里归途》

    电影《长沙夜生活》对长沙城市形象建构的作用探究

    方晓荣
    141-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讨电影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电影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的作用.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通过解读电影《长沙夜生活》中的视觉、听觉和语言符号,分析其对长沙城市形象的影像化建构;再结合电影叙事学相关理论,探讨影片采用的多线性叙事结构和空间叙事元素.结果:电影与城市相互影响,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能够对城市形象和文化进行有效表达.电影《长沙夜生活》通过特殊的符号和叙事手法,呈现出温暖、丰富多彩的长沙城市形象,塑造了一个包容、浪漫、热情的长沙.结论:电影由城市而生,因城市而盛.城市的发展影响着电影的兴衰,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也见证和记录着城市的变迁,其特殊的社会功能与城市属性促使其成为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重要载体,直接反映了城市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和精神面貌.城市的营销推广与电影媒介如影随形,到今天,城市已成为电影叙事必不可少的空间环境因素.电影《长沙夜生活》通过符号与叙事手法,成功塑造了长沙的城市形象,并展现了城市的情感观照、精神特质,折射出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城市形象长沙电影符号叙事《长沙夜生活》

    论王小帅现代化主题影像空间建构

    李婷婷
    14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作为"第六代导演"之一的王小帅,其电影作品有着鲜明的个人印记和空间意识.例如,很少采用三段体叙事、零散化叙事和主客观视点自由转换等叙事手法,从不让技巧脱离故事内容,形成喧宾夺主的场面,而是依托起伏较大的故事情节和意想不到的节奏切分来讲述故事.同时,他的电影热衷于表达个人和时代记忆.王小帅的电影叙事模式,着重通过人与人、人与城市之间的冲突来表现底层边缘群体与社会环境的格格不入,并由此揭示边缘人群与社会环境难以协调的深层原因.在他的《青红》《我 11》和《闯入者》三部曲中,通过多重空间的叠加,表征了早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贫富差距大、城市异化和城乡矛盾等问题.方法:文章通过分析记忆空间、社会空间和城乡空间,观照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发展历程.结果:通过分析王小帅电影所表征的社会问题,揭示现代化繁华背后的创痛和生活的残酷,将隐匿在主流意识形态背后的矛盾以原生态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结论:王小帅在电影里通过对记忆空间、社会空间和城乡空间的建构,书写了社会底层边缘群体孤独和迷茫的精神状态,表现了城市底层民众顽强的生命力,其影像空间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意蕴.

    王小帅电影记忆空间权力空间城市空间现代性

    影视作品二次创作短视频生产实践探析

    瓮雨洁
    147-149,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媒体融合时代,网络短视频迅速发展,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短视频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统长视频传播格局被打破,影视剧二次创作短视频也开始受到广大网友追捧.文章旨在进一步探究短视频生产实践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传播策略,以期促进影视剧二创短视频更好地发展.方法:文章借助詹金斯的"参与式文化"理论,分析影视剧二创短视频的生产实践和火爆原因,分析粉丝是如何借助影视剧素材进行"二次创作",进而以此作为社交资本传播交流的.结果:影视作品二创短视频风靡一时,究其原因在于契合了当前碎片化传播语境下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用户倾向于观看二创短视频,以求更快地获得信息.此外,二创短视频的火爆离不开创作者的积极创作,他们作为粉丝群体中的一员,积极对原创文本进行再创作,符合融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结论:二创者的创作有其独特的情感动机和价值追求,他们在进行二创分享的过程中,展示自己作为粉丝的身份,以此作为社交资本,在群体内产生认同感.在传播过程中,无偿分享和追求经济利益的创作模式并存.在研究影视作品二创短视频传播的同时,应当重点关注二创作品版权问题.

    影视剧二创短视频参与式文化侵权

    论社交媒体语境下荒诞叙事与青年亚文化的融合——以《宇宙探索编辑部》为例

    薛丽伟
    150-152,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新媒体时代,人的独特性得到放大.社交媒体促使大众审美逐渐变得多元、独特,为荒诞叙事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和创造空间,同时也成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表达平台.作为互联网主要参与者的青年群体不断通过风格化方式进行自我探索和情感表达.文章分析荒诞叙事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青年亚文化元素,从审美层面审视叙事主题、表现技巧和人物形象,挖掘荒诞叙事作品的时代价值.方法: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对荒诞叙事作品进行分析,探析荒诞叙事作品在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和传播情况,同时结合青年亚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趋势,总结荒诞叙事作品的传播策略,从传播路径中梳理青年群体的心理困境,以助推品牌建设,全面了解荒诞叙事作品的营销延伸.结果:荒诞叙事作品中的亚文化元素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起电影作品与青年群体对话的桥梁.在亚文化的裹挟下,青年群体既不断反思主流文化,又不断回归主流,通过关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建构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动机.结论:在社交媒体与个人思考相融合的时代,各类关系的不协调和不适应促使青年群体选择荒诞,选择与异化的世界重新相处.荒诞叙事作品是创作者反思生活的产物,旨在唤起人们对生活的激情和向往,而荒诞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提升了荒诞叙事作品的审美价值,促使人们在荒诞中重建自我价值.

    社交媒体荒诞叙事青年亚文化《宇宙探索编辑部》

    甜宠剧的叙事模式研究

    谢佩凌
    153-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以 2000 年以来的经典国产甜宠剧为研究对象,总结甜宠剧的主要叙事模式,并分析其深层含意,同时寻找国产甜宠剧突破同质化困境的方法,为甜宠剧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通过归纳总结大量甜宠剧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方面的特点,结合时代语境、社会现实分析其流行原因,再通过分析韩国甜宠剧的发展变化,寻找国产甜宠剧创新之法.结果:首先,发现甜宠剧主要有以下三种常见的叙事模式:第一,玛丽苏风格的"灰姑娘"模式,通常演绎"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故事;第二,"男强女弱"的姐弟恋模式,上演年下弟弟直球追爱年上姐姐的戏码;第三,势均力敌的"助燃"模式,男女主各方面实力相当,共同成长.其次,甜宠剧流行的根源在于它大多基于女性视角叙事,充分满足了作为主要受众群体的女性观众的情感需求,反映了年轻人逃避现实、焦虑等心理现状.最后,找到国产甜宠剧突破同质化困境的可行之法是"甜宠+"形式.在甜宠的基础上加入奇幻、职场、悬疑等多样元素,能够丰富故事结构,使其更具新鲜感和吸引力.结论:研究甜宠剧的叙事模式,能为该类影视作品提供研究思路,也可在实践层面为国产甜宠剧的创新制作提供参考.

    甜宠剧叙事模式女性视角

    国潮文化视角下文化综艺节目的符号表达与文化认同构建探析——以河南卫视《舞千年》为例

    张菲菲
    156-158,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舞千年》是河南卫视继《唐宫夜宴》及"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爆火后的又一惊喜力作.文章着力探寻该节目如何叙事、如何运用符号来表达传统文化,并由此构建文化认同,为国潮新风尚下文化类综艺节目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可推介的策略.方法:文章从叙事策略、符号表达、文化认同建构这三个方面探索《舞千年》的叙事与传播策略,借助具体章节的舞剧来呈现其独特的视角和主线,从而为国潮新风尚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制作者提供创作思路.结果:该节目将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交错推进;运用诗词歌赋等语言符号、以身体动作与镜头语言为代表的非语言符号来增强舞文化的感召力;将实景空间与AR、VR、XR等高新技术融合,打造沉浸式舞蹈场景,借助宏大神圣的仪式主题引发受众认同,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强化节目传播效果.结论:《舞千年》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和价值追求,通过舞蹈与剧情的融合传递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符号,通过技术赋能与互动传播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通过赋予传统文化符号当下的审美趣味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同时向世界证明了古老的东方大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其成功的传播实践对当下的文化综艺节目来说无疑是一种可供借鉴的全新思路.

    《舞千年》符号文化认同国潮文化

    数字时代融媒体产品美学与体验设计研究——以央视国际KANKAN APP为例

    王甸甸
    159-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近年来,随着全球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数字技术的推动、产业数字化的不断升级,传统电视媒体面临着巨大的冲击,融媒体已经成为当下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融媒体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融媒体数字化转型后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度和参与度,以更敏锐、更迅速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用户,同时带来更全面、细腻以及多体感的传播愉悦感.这是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数字技术的灵活应用需要当代设计师运用好新技术,抓住融媒体行业数字化过程中的痛点,创新传媒场景、传播内容、传播工具,挖掘和驱动新商业场景和传媒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增量.方法:文章通过总结国内相关优秀设计案例——央视国际新闻KANKAN APP的设计方法,结合符合当前时代用户对传播需求的事实依据、设计美学理论、产品体验设计学、技术应用等相关理论,得出适配融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具有中国美学特色的融媒体设计方案.结果:融媒体数字化发展是必然趋势,传统传播完全不足以满足当下以及未来用户需求.设计数字化、多维化,充分与技术交叉融合,鼓励将新技术应用到设计中将成为未来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之基石.融媒体行业的设计研究方法要基于传播学基础,跨艺科融合、共创、群智、体验都缺一不可.结论:深入推动融媒体行业数字化转型,注重以人为本的创新设计体验研究,强化媒体传播的互动性、趣味性、科技性和高效性,深耕中国特色美学的融媒体产品设计,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融媒体产品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KANKAN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