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提升"三农"节目建设性的路径探析——以《从农场到餐桌》节目为例

    杨颖
    137-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以建设性传播为理论视角,通过深入研究广东卫视创制的"三农"融媒体节目《从农场到餐桌》,探讨该档节目的建设性特征及存在的不足,以期为"三农"节目提升建设性拓展新思路,更好地服务"三农"发展.方法:采用个案分析、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从农场到餐桌》节目的内容,展现其突出的建设性特征,包括明确的解决问题导向、对媒体实践价值的重视以及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同时指出该节目在建设性传播方面存在的不足,如新媒体平台利用不够充分、节目内容分配不够均衡以及受众参与方式相对单一等.结果:基于《从农场到餐桌》节目在建设性传播方面的不足,文章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构建完整的新媒体传播矩阵、新设节目板块真实记录助农过程,以及增加互动环节增强观众的参与感.结论: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从农场到餐桌》这档"三农"融媒体节目,不仅为其他"三农"节目提供了优秀范例,为提升"三农"节目的建设性提供了宝贵思路,还对促进乡村振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实施上述改进措施,《从农场到餐桌》节目有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地履行其服务"三农"的使命.同时,也为其他"三农"节目提高建设性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的深入发展.

    《从农场到餐桌》"三农"节目建设性路径

    VR纪录片《失明笔记:进入黑暗》的移情策略研究

    苏毅伟田星瀚
    141-143,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VR技术的发展为纪录片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同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文章旨在分析VR纪录片《失明笔记:进入黑暗》如何通过创新的移情策略,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情感体验,并探讨其在情感表达和艺术创新方面的贡献.方法:基于现有研究文献,文章首先对VR纪录片进行概述并介绍《失明笔记:进入黑暗》,其次分析VR纪录片情感表达的相关技术特性,最后结合移情理论探讨《失明笔记:进入黑暗》的创新移情策略.结果:通过第一人称视角、模拟失明感官体验、典型生活场景再现和多维度互动设计等策略,《失明笔记:进入黑暗》成功引导观众深入体验失明者的世界,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沉浸感.结论:情感表达是VR纪录片增强观众观影体验的重要方式,《失明笔记:进入黑暗》的移情策略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还增强了观众与纪录片内容的情感联结,更为VR纪录片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VR纪录片《失明笔记:进入黑暗》移情情感

    共情传播视域下访谈节目采访技巧和共情策略分析——以《吾家吾国》为例

    贾璇翊
    14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访谈节目采访提供了技术便利,但也对采访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优化访谈节目的采访技巧和共情策略,提高访谈节目的社会价值,纪实类访谈节目不仅需要围绕主题与采访对象进行有效对话,还需要挖掘背后感人的故事,与外界建立情感联结,使观众产生共情.方法:文章基于共情传播视角,采用文本分析法,以电视纪实类访谈节目《吾家吾国》为例,将主持人王宁与嘉宾的互动过程和节目镜头语言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进一步挖掘该节目的共情策略和访谈技巧.结果:通过描述型文本分析发现,《吾家吾国》通过真情实感、人物故事、渲染氛围等共情策略使观众和节目嘉宾产生共鸣.节目中,主持人王宁随机应变,通过转换自身角色的采访技巧使采访嘉宾展现出真实的自我,在把握访谈节奏的同时,拉近了观众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节目的共情效果.结论: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访谈节目要想真正打动观众,运用恰当的共情策略和访谈技巧至关重要.访谈者需要以采访对象为中心,围绕主题把握访谈节奏,将采访对象真实的一面展现给观众,从而进一步打通共通的意义空间,使观众产生共鸣.

    共情传播访谈节目采访技巧《吾家吾国》

    多模态话语视角下文化类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研究

    王楚衍
    148-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讨多模态话语视角下文化类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通过深入分析视觉、音频和交互模态在纪录片中的叙事作用,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加深国际受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方法:文章首先梳理多模态话语与国际传播的理论基础,强调视觉化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随后通过分析文化类纪录片中的多模态话语叙事,包括视觉模态的画面捕捉与文化内涵呈现、音频模态的情感氛围营造与文化深度挖掘以及交互模态下的沉浸式体验与文化主题凸显,揭示多模态话语在纪录片国际传播中的独特优势.结果:文章研究发现,通过综合运用多模态话语,文化类纪录片能够更生动、直观地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降低国际受众的认知门槛,有效促进跨文化信息的传播和理解.同时社交媒体平台的互动属性以及VR、AR技术的运用,进一步增强了国际受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强化了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效果.结论: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文化类纪录片若想实现更高效的国际传播,应当充分发挥多模态话语的交互作用,积极融合视觉、听觉等多种模态,由此方可给国际观众带来立体生动的视听体验,使其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文化类纪录片国际传播多模态话语

    主流媒体乡村文化传播实践研究——以CCTV-17《乡村大舞台》为例

    杨乐
    151-153,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面对乡村文化日渐式微的时代背景,文章以CCTV-17《乡村大舞台》为例,旨在深入探讨主流媒体乡村文化传播实践,期望为主流媒体在传承与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以助力其更好地肩负起传播和振兴乡村文化的重任.方法:采用个案研究、内容分析方法.结果:《乡村大舞台》通过纪实手法描摹真实的乡村景观,展现了鲜活的乡村人文情境.节目深耕乡村文明根脉,遵循从"文化探寻"到"情感回归"再到"自信重塑"的三步传播策略,传承优秀乡村传统文化.节目成功塑造"三农"的积极形象,不仅展现了乡村文化的内在价值和独特魅力,还增强了观众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结论:主流媒体在乡村文化传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乡村大舞台》作为主流媒体传播乡村文化的成功实践案例,证明了其传播方法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对于传承与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能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活力.

    乡村文化《乡村大舞台》传播主流媒体

    短视频使用满意度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研究——以"学播类"短视频为例

    刘鑫晨
    154-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短视频从娱乐休闲产品逐渐转变成一种获取信息、共享知识的新兴媒介,尤其是"学播类"短视频为用户提供考学信息、技巧等内容,具有鲜明的亲社会媒体属性.大学生群体是短视频平台的主要受众,他们在评论区积极互动答疑则是网络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基于此,文章从学理化的视角分析大学生短视频使用满意度与其亲社会行为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更好地发挥短视频的知识共享功能.方法: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展开问卷调查,根据短视频媒介的接触度和使用满意度两项指标,分析大学生群体对"学播类"短视频的接触度、短视频使用满意度与网络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大学生使用短视频APP的频率较高,并且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能够主动搜索需要的信息,其媒介反馈也有较高的满意度.短视频在帮助大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激发其互助情绪,促使网络亲社会行为产生.结论:随着"学播类"短视频传播广度和内容深度的不断拓展,大学生用户受到了越来越积极的影响,模仿、参与经验分享、知识传播的用户逐渐增多.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网络亲社会行为和教学科普类短视频内容质量得到了双向提升.

    短视频使用与满意度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

    数字时代家庭中的代际传播及隐私管理研究——以成人初显期青年的微信运动实践为例

    仲星宇
    158-160,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家庭的媒介化使得人们冲破时空的藩篱,从家中共在的物理空间走向虚拟的数字空间开展家庭传播实践.本研究聚焦微信运动公众号,旨在探究微信运动中成人初显期青年及其家人的代际互动方式及特征,兼论成人初显期青年在其中所呈现的隐私管理动因及方式.方法:本研究结合传播隐私管理理论,公开招募14名成人初显期青年,采用深度访谈法展开研究.结果:微信运动已被挪用为维系家庭亲密关系的工具.一方面,成人初显期青年与亲代在微信运动构筑的虚拟场域中量化家庭亲密关系,构建家庭共同记忆.另一方面,身体数据化使得成人初显期青年的身体隐私被亲代无限制地解读与透露,微信运动被亲代转化为实现亲密监督的数字化方式.而在微信运动中,隐私权限设置缺乏隐私规则获取过程,这促使隐私边界激荡频发.成人初显期青年便在依赖与独立的矛盾心理中,出现妥协型、疏离型或对话型的隐私边界管理行为.结论:生活化、日常化的微信运动,弥合了亲子两代的数字鸿沟.而成人初显期青年的心理变化及原本家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文化,会造成成人初显期青年与亲代在微信运动中互动行为的不对称,进一步导致隐私边界管理行为出现差异.

    代际互动代际传播传播隐私管理成人初显期媒介化微信运动

    论新媒体时代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话语转向——以"吗喽"表情包爆火为例

    王玲
    161-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深入理解新媒体时代网络青年亚文化如何通过话语转向展现其独特内涵和影响力,文章以"吗喽"表情包的流行为例,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话语转向进行全面分析.方法:文章应用话语内容、话语形式、话语影响、话语变迁和话语反思这 5 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对现有的关于网络青年亚文化、话语分析、社交媒体传播等方面的学术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对"吗喽"表情包及其相关网络文本进行内容分析,以明确网络青年亚文化如何通过话语内容表达特定的文化意涵和价值观.结果:研究发现,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兴起与传播既得益于社会变革的推动,又与青年群体的心理需求密切相关.在话语内容上,网络青年亚文化通过情感表达和意义建构,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认同方式;在话语形式上,其反叛和颠覆的特性通过拟剧表达和身份狂欢的互动张力得以体现.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语言主导逐渐转变为以读图为主流;在话语变迁的过程中,网络青年亚文化逐渐从边缘走向主流,形成一种独特的路径.结论:新媒体时代,网络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通过对其话语转向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社会变革和青年心理需求.

    新媒体网络青年亚文化"吗喽"表情包

    数字赋能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

    冯茜
    164-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文章旨在探索数字技术如何为文化产业注入新动力,以及这种赋能如何帮助文化产业适应时代发展、全球化趋势,并提升国家竞争力.同时,文章意在明确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潜力,并突破伴随机遇而来的发展困境.方法:收集和审视相关数据、文献以及案例研究,深入分析我国文化产业.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手段,评估数字技术在当前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水平、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潜在的增长机会.结果:揭示了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多样化应用,以及这些应用如何促进产业创新和经济增长.同时,分析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挑战,如技术差异、产业监管、内容创新等问题.结论:基于研究发现,文章提出一系列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包括推动产业多元融合创新,以促进不同文化领域间的协作与知识共享;提高数字教育科学水平,以培养更多适应数字化要求的人才;构建"数字+文化产业"共享平台,以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化产业链结构;等等.文章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以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数字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工业遗产向文化创意园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合肥合柴1972为例

    王楠
    168-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工业遗产是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遗留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是工业发展的时代物质缩影,还保留了特有的历史文化印记.工业遗产具有多重价值属性,如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文旅价值等,通过开发改造可将其转化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并赋予其新的保护意义、历史意义及审美意义.方法:文章以合肥合柴 1972 文化创意园区为例,探析城市工业遗产向文化创意园区转型发展的模式,并从加快多元发展,促进文旅融合;打造区域品牌化,发展区域经济;推动园区数字化,重视观众体验三个方面切入,提出一系列发展策略.结果:如何合理利用工业遗产的建筑空间,在维持其原有面貌的基础上激发新的活力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工业遗产型文化产业园在起步阶段,应加强园区内商户的联系,形成品牌合作推广力,增强品牌优势,从而使园区形成良好的产业聚集效应.结论:合肥合柴 1972 是工业遗产向文化创意园区的转型案例,既保留了工业遗产的历史全貌,又为文化产业的新兴发展指明了可行路径,将文艺气息融汇到工业建筑中,是新时尚与旧遗产的融合,也成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亟待探索的方向.

    工业遗产文创园创意产业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