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社交媒体平台流量分配机制探讨——以小红书为例

    刘桂林
    158-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以小红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小红书的流量类型进行分析,探究小红书上的流量分配特点和流量分配机制.方法:文章采用个案分析法,以小红书上具有代表性的笔记内容为典型案例,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以探究小红书平台的流量分配机制.结果:小红书是以用户生产内容为典型特征的社交媒体平台,如何为具有不同特性的用户的内容合理分配流量资源,是关系到用户体验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问题.研究小红书的分配机制发现,小红书主要依据内容分配流量:一是通过标签化人群分配流量,二是确定爆点分配流量.小红书还依据用户特点与行为分配流量:一是进行用户画像,根据用户生活热点分配流量;二是判定"意见领袖",并为其分配流量.结论:随着用户自主性、参与性的提升,社会化媒体平台的流量分配逐渐呈现出流动化、无定态的特点.小红书作为一个从社区起家的电商平台,也面临这一挑战.作为一个内容生活社区,小红书积极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以用户为主体,确立了依据内容、用户特点与行为的流量分配机制,这为小红书带来了海量的用户和巨大的流量.作为一个电商平台,小红书的流量变现也面临许多困境.如何实现电商和内容社区流量的高效转化,是小红书目前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需要通过变革流量机制来解决.

    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流量分配机制"意见领袖"

    动画短视频作为科普类教育材料的优势与局限性探究

    刘梓萌
    161-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动画短视频被认为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教学工具,须深入研究和探讨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潜力.文章以"健康强国"战略为指引,以增强大学生健康意识为切入点,探讨动画短视频作为科普类教育材料的优势与局限性,旨在为未来的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依据,为高等教育提供可行的教学策略与手段.方法:基于梅耶的多媒体认知理论,深入分析 3D动画短视频对理论及抽象知识学习的影响.使用Cinema 4D(C4D)、After Effects(AE)等软件,以"健康龙江行"系列公益短片为创作原点,针对大学生设计一系列科普健康 3D MG动画短视频.从认知理论角度出发,对实际案例动画短视频《健康生活——健康牙齿》进行分析评估.结果:研究表明,具有"科普助教"指导性的 3D MG动画形象生动、直观,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促进知识的传递和吸收.3D MG动画可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象化,有利于将健康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然而,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包括信息量过载与增加额外的认知负荷的问题.此外,高质量的 3D MG动画制作成本通常较高,可能成为一些高校或机构推广动画教育的障碍.结论: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一些改进方向.首先,通过提升动画的交互性来缓解信息量过载和认知负荷增加的情况.其次,要注意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需求,确保动画内容的普适性与可接受性.再次,融入时下热点元素,可使动画更具吸引力和实用性.最后,加强教师与动画制作团队的合作,共同提升多媒体教育材料的质量和多样性.

    科普类教育材料3DMG动画高等教育多媒体认知理论

    科技类出版社短视频运营优化路径探究——以"上知天文"B站账号为例

    苏怡
    165-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短视频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独特的创意表达在知识科普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对构建大科普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旗下B站账号"上知天文"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科技类出版社短视频运营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探究B站账号"上知天文"的运营现状、特点及优化路径.结果:B站账号"上知天文"运营情况较好,所发布的视频具有内容权威、领域垂直、选题新颖、紧跟热点、风格统一、内容有趣、发布定时、频率较高等特征.结论:媒体融合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科技类出版社想要优化短视频账号运营,需要在发挥固有优势的同时,在创新内容形式、提高用户参与度、塑造独特风格定位上下功夫.

    科技类出版社B站短视频科普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短视频的叙事策略探究——以抖音账号"和女儿分享日常"为例

    梁靖
    168-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近年来,"电子父母"成为互联网上的热点话题,如抖音平台上的"和女儿分享日常"以及小红书上的"小琳妈妈"等,都以父母的第一视角出发,与网友分享日常,还会满脸笑容地跟孩子打招呼、聊生活,几乎每句话都以"孩子""闺女""儿子"开头,因此,其被网友暖心地称为"电子父母".特别是抖音账号"和女儿分享日常",作为一个拥有超高热度的短视频创作者,在网络平台迅速走红,仅 3 个月时间就涨粉100万,其创作的日常家庭生活短视频在极短时间内便获得了大量关注.文章主要研究网络上流行的"电子父母"类短视频账号,分析其视频内容的叙事策略.方法:从互动仪式链视角出发,以"和女儿分享日常"账号的视频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对"电子父母"类短视频的标题、内容、形式、播放量、点赞数、转发量等进行叙事分析,从叙事主题、叙事方式以及叙事内容方面深入挖掘其叙事策略及存在的问题.结果:"和女儿分享日常"账号的内容创作者通过亲和力强的叙事策略,如采用热点化和碎片化的叙事主题、丰富且多元的叙事内容、生活自我呈现型的叙事方式,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互动仪式链,缩短了屏幕内外的距离,让受众感受到了温馨的家庭氛围与互动的乐趣.然而,这种叙事方式也面临潜在的挑战,如过度商业化、广告植入以及可能面临的热度降低、同质化危机等.结论: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理解"电子父母"类短视频的走红,不仅能揭示当代年轻人身上遗留的童年伤痕,还能为家庭亲密关系的构建提供新的视角.数字化时代,用户在享受"电子父母"类短视频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应形成批判性思维,理性消费内容,在亲子关系的数字化表达中寻找真正有益于家庭和谐的元素.

    互动仪式链短视频叙事策略"和女儿分享日常"

    社会认知模型观照下英文网络流行语的身份研究

    张想
    171-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如今网络技术蓬勃发展,人们的日常交流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依托网络平台展开的线上交流逐渐受到人们青睐.在此背景下产生的网络流行语更侧面反映了当下民众的关注焦点及生活状态.因此,分析网络流行语可以发现当下民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及其衍生的身份问题.文章探讨社会认知模型观照下英文网络流行语构建的身份问题.方法:通过网络收集流行语,再通过社会认知模型的理论知识结合身份认同的相关内容,建立新的身份认同模式,即"强区分"身份认同和"弱区分"身份认同,说话人通过调节言语中的权势量和等同量对身份进行有区分的认同.结果:以英文网络流行语为语料对身份进行分析后发现:"强区分"认同可以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从而提高双方的亲密度,提升交流的流畅度;"弱区分"认同可以弱化交际的尖锐性,从而促进友好和谐的话语构建,提高交际的流畅度.结论:研究当下网络英文流行语发现,使用相关网络流行语可以提高交际双方的流畅度,帮助双方构建更加和谐友善的交流语境.

    社会认知模型英文网络流行语身份认同

    传播仪式观视角下颁奖典礼的仪式感建构探析——以第16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为例

    王天怡
    174-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詹姆斯·凯瑞认为,从 19 世纪"传播"一词进入公共话语时起,就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传播观念,一种是"传播的传递观"(a transmission view of communication),另一种是"传播的仪式观"(a ritual view of communication).前者一直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直到近些年,传播仪式观才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学界对理论层面的探讨已十分详尽,但实践层面尚存在研究空白.文章以第16 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为例,从具体节目制作出发,探析如何通过强化仪式空间的符号特征、仪式的互动性以及共通的仪式信仰价值,从而增强颁奖典礼的仪式感.方法:文章从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理论出发,梳理传播作为仪式的三要素:符号空间、情绪互动与共同价值.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执导的第 16 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进行分析,架构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以理论指导实践创作,再基于实践创作阐释与发展理论.结果:第 16 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通过舞美设计与数控技术相结合打造仪式感空间,提炼民间艺术元素营造仪式视觉美学,利用视频短片与民间艺术表演节目有机编排串联,加强仪式互动性体验,引发情感共鸣、传播文化价值,筑牢仪式文化共同体.结论:多重设计提升了颁奖典礼的庄严度,增强了颁奖典礼的神圣感和观赏性,进而从整体上完成对颁奖典礼仪式感的建构,不仅提升了典礼的品质,还为传统颁奖典礼注入新的文化价值.

    传播仪式观民间艺术颁奖典礼仪式感

    空间观念变革中的媒介技术发展探究

    张子薇
    17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数字化和全球化浪潮下,视觉艺术在新兴技术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发展出更加复杂多样的空间形态.文章探讨媒介技术对人类空间观念的变革性影响,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媒介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空间认知的塑造作用,以及如何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形态.方法:采用跨学科研究视角,从视觉艺术、城市景观、定位技术三个维度考察媒介技术在不同阶段对空间观念的塑造作用,揭示媒介技术发展与空间观念变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内在关联.结果: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对空间的认知与理解.从透视法到现代摄影术、电影技术,从现代城市到照明系统,从古代地图到定位技术,媒介技术不断扩展人们对空间的认知边界与多维体验.结论:媒介技术的迭代与创新推动了人类对传统时空体验和认知界限的重新定义,对艺术、科技、社会学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面对媒介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对现代技术与未来文明的思考,艺术家们需要借鉴历史经验,以更好地把握和应对今天的问题.

    媒介技术空间观念视觉艺术城市景观定位技术

    敦煌文博会中的中华文化传播探究

    杨亚楠
    180-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敦煌文博会配套的展览活动、论坛讲座、演出活动对中华文化有不同的体现,能够让观众看到各个国家的展品,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基于此,文章探究敦煌文博会对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方法: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论坛用国际思维谋划和设置议题,以丝路文化为交流重点,中外学者紧紧围绕各论坛主题进行交流;演出活动反映丝路精彩故事,彰显丝路文化的厚重灿烂和兼收并蓄,让与会嘉宾领略丝路的浓郁风情,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结论:敦煌文博会所配套的展览活动、会议论坛、演出活动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与独特的创新意义.其线上线下相结合、展览会议相结合、视听相结合等创新模式为其他展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敦煌文博会中华文化传播

    沉浸式戏剧赋能文旅发展探析

    杨思凡
    183-185,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近年来,戏剧艺术在多元场景下迎来了发展突破期.各地文旅部门依靠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沉浸式戏剧,这一戏剧形式逐步衍生出文旅融合新地标,但由于发展历程短,各地区沉浸式戏剧的发展存在差异.鉴于此,文章分析沉浸式戏剧发展概况和不足,探讨其赋能文旅产业发展的可能.方法:应用实地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展开分析.结果:以盐城市为例,研究发现,打造盐城市特色沉浸式戏剧要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弘扬城市文脉,重视舞台布景设计,融入地方性元素,构建反馈机制,打造城市品牌.结论:打造盐城特色沉浸式戏剧需要深入挖掘和利用盐城的"四色"文化资源,包括红色文化、蓝色文化、白色文化和绿色文化.如此不仅能够弘扬城市文脉,还能增强观众的文化认同感.打造沉浸式戏剧要注重观众的多重感官体验,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结合现代科技,如VR/AR技术,以及多模态技术,可以强化观众的沉浸式体验,增强观众的参与感.沉浸式戏剧赋能文旅发展,可在舞台布景设计中融入盐城的地域元素,利用盐城的自然资源和空间条件,如大洋湾生态旅游景区、丹顶鹤保护区等,构建沉浸式戏剧的故事环境,创新沉浸式戏剧与旅游行业融合路径,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沉浸式戏剧文旅产业赋能互动城市品牌

    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困境与策略研究——以南通童子戏为例

    张昕瑀
    186-188,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旨在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如何有效利用和传承传统文化,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基于此,文章通过对南通童子戏的研究,探讨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潜力和作用,以期找到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方法:文章首先分析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意义,其次探究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策略,旨在促进南通童子戏在乡村振兴中的有效应用.结果:南通童子戏作为南通独有的传统文化形式,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结论:为充分挖掘南通童子戏对推进乡村振兴的潜力,政府、社会、文化工作者等多方需要共同努力,推动南通童子戏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乡村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困境南通童子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