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非遗"视域下景泰蓝工艺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毕程居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宝贵的文化财产,也是彰显国家和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景泰蓝作为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点保护项目,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景泰蓝工艺的保护与传承面临传承人断层、宣传推广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困境.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有效手段保护和传承景泰蓝工艺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旨在为景泰蓝工艺未来的发展和延续指明方向,为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多样化的参考方案和借鉴思路,推动"非遗"持续传承和创新发展.方法: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以景泰蓝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景泰蓝工艺保护与传承现状,指出其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景泰蓝工艺保护与传承中的可行性.结果:提出了景泰蓝工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方式,如建立数字资源存储库、打造数字虚拟展览、开发线上应用平台等.结论:近年来,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生机,数字化逐渐成为保护与传承"非遗"的有效手段,这也为景泰蓝的数字化转型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景泰蓝工艺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纤维艺术在壁饰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探究——以《星河》纤维壁饰设计为例

    常晓涵李斯奇
    4-6,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室内环境设计的精神文化内涵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壁饰作为室内设计不可或缺的元素,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日益凸显.其中,纤维壁饰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现力,赢得了当代消费者的青睐.文章旨在探究纤维壁饰设计的创新应用,深入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理念的融合路径,实现情感化表达与抽象意境完美结合.方法:以"满船清梦压星河"为设计灵感来源,汲取其诗意与哲思,运用纤维艺术工艺,精选材质、搭配色彩、设计造型,将传统诗词意境融入纤维壁饰创作中.结合具象与抽象表现,突破传统装饰局限,赋予纤维壁饰更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文化价值.结果:本设计成功地将"满船清梦压星河"的诗意美感融入纤维壁饰,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丰富表现力的作品,展现了纤维艺术魅力,传达了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精神.结论:通过纤维壁饰设计实践,验证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理念相结合的可行性,彰显了纤维艺术在情感化表达与抽象意境营造方面的独特优势.这些作品提升了室内设计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表现力,为纤维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撑.

    室内设计壁饰纤维艺术情感表达现代审美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电影配乐中戏曲元素的创新运用研究——以《满江红》为例

    莫壹昊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电影配乐中戏曲元素的创新运用,并以电影《满江红》为例,分析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通过电影配乐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法:文章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戏曲元素的传统审美价值及在当代音乐中的多元化应用,进而详细阐述电影《满江红》中豫剧与电音跨界融合的创新实践.通过对豫剧唱腔与电子摇滚音乐的结合方式、配乐在电影中的艺术表现以及对民族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影片如何通过创新的音乐形式传递传统文化内涵.结果:研究发现,《满江红》中的豫剧摇滚风格配乐成功打破了传统戏曲与现代电子音乐的边界,实现了中西不同风格音乐的碰撞与融合.这种创新的音乐形式不仅为电影带来了新颖的视听效果,还激发了观众的二次创作热情,使豫剧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同时,配乐对主题意境的营造、画面空间的延伸、故事情节的推动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增强影片的艺术表现力,有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论:电影《满江红》将传统豫剧元素与现代电子音乐结合,实现了对戏曲元素的创新运用,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这一成功的实践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豫剧文化,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创作者将中国的艺术思想和艺术眼界从本土向全球拓展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电影配乐戏曲元素《满江红》豫剧跨文化传播

    当代电子音乐创作中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表达方式的研究方法探究

    林璐
    10-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为电子音乐专业领域提供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逻辑和思路框架,助力相关学术研究高效开展.此外,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效融入电子音乐创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视角.方法:依据人文社科研究的基本方法,从多个维度分析研究对象的确立.首先,将重点放在音乐学科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背景上,充分明确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其次,围绕研究对象,制定清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这一过程包括研究规划的制定、研究资料的准备以及研究方法的细致设计,最终确定结果的展示方式.此外,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将定性与定量方法有机结合,并尝试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获得更全面的视角.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记录研究结果与所遇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持续优化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的灵活性和实效性,最终形成系统性的方法论.结果:通过对上述研究方法的深入运用,文章在电子音乐创作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进行了全面研究,整体思路清晰.这不仅有助于理解电子音乐与传统文化的交汇点,还能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结论:在学术研究发展过程中,音乐学科的研究方法需坚持系统性的管理和优化,以适应研究对象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电子音乐创作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社科研究方法

    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在流行音乐演唱中的应用分析

    刘津辰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音乐的演唱风格愈加多元,歌手想要更好地完成表演,就要不断提升流行音乐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能力.文章旨在帮助演唱者提升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能力,从而优化歌曲演唱效果.方法:笔者结合自身实践,通过对歌曲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方法的实际分析,探讨流行音乐演唱中的呼吸技巧、发声技巧、咬字技巧与情感代入等训练方法.结果:在流行音乐演唱中,运用咬字弹性、真假声转换等技巧,能够帮助歌者自然流露情感,提升演唱水平,但这需要经过专业的学习才能实现.因此,流行音乐演唱者提升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能力并使二者有机融合十分必要.结论:流行音乐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演唱者要将情感灌注于作品中,离不开演唱技巧的支撑;演唱者要想提升歌曲演唱技巧,必须深入体会歌曲的情感,以完整准确地呈现作品.

    流行音乐演唱技巧情感表达

    隋唐青绿山水样式探究——以展子虔、"二李"的山水画为例

    时建良
    16-1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通过深入梳理,探寻隋唐青绿山水画的语言样式.方法:以隋唐最具代表性的三位画家的作品和画史为例,以具体的绘画方法和绘画语言为切入点,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对比研究,探究其绘画语言的时代样式和个人面貌.结果:研究表明,隋唐青绿山水以以线造型、空勾无皴和重彩设色为基本绘画语言,"低染法"在"二李"绘画中得到应用和普及.结论:隋唐时期是山水画发展史中承前启后的时期,展子虔的山水画已经发展为比例相称的独立山水画样式,"二李"在继承展子虔绘画的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他们共同创造了隋唐青绿山水样式,又展现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为之后的青绿山水画发展提供了经典的范式和学习的路径.

    隋唐青绿山水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山水画

    古文字中的"书""画"印记与当代创新研究

    王璇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梳理、辨析古文字中"书""画"所蕴含的观念、文化意味,思考当代书画艺术发展的方向.方法:文章从书画艺术之始发、美文的原初观念、当代书画艺术的激荡三个方面研究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列举朱志伟、米巧铭、郁蓉、梁锦贤等艺术家及工艺匠人的作品,并分析其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不懈创新.结果:随着钢笔书写、计算机技术、数字打印、AIGC等新工具、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与新技术的猛烈冲击,我国传统的书画艺术似乎正逐渐遭到冷落.不过,任何事物皆有利有弊,外来文化、工具、材料、技术、媒介、方法等的不断翻新、加入,其实也为传统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结论:随着工具、材料和技术的不断更新,由古文字衍生而来的书画艺术蕴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与发展.面对民族崛起、国家振兴的时代契机,补缀或湮灭不知其溯的文化观念,积极汲取上古造物的独特思维、精神、方法、成果等,以严谨、开放的态度促进当前传统书画艺术传承与创新十分重要.

    古文字书画创新

    早期虚拟现实艺术家查尔·戴维斯的创新探索

    石岩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通过查尔·戴维斯的个案研究,揭示早期虚拟现实艺术家如何应用当时的技术工具创作出全新形式的艺术作品,评估其人文价值和社会影响,探讨科技与艺术的互动关系.方法:文章以查尔·戴维斯的两件虚拟现实艺术代表作为基点,梳理相关视频资料、访谈及文献评论,分析作品所使用的技术手法,包括计算机配置、可穿戴外部装备、展览方式和场景营造;从视觉语言和哲学理念的角度阐释作品的审美特色和艺术价值;结合艺术家的生平经历和社会环境,回顾其作品在科技和艺术领域的影响,以及早期虚拟现实艺术面临的困境.结果:研究发现,戴维斯的虚拟现实艺术作品通过声音、影像、体感、交互,对参与者的机体实现多通道刺激,在有限的时间和场所内,让信息量最大化,尽可能地强化感受、引发共鸣.其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不仅综合运用了当时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外部设备,而且在数字艺术中开拓出源自平面绘画的晕染效果,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精神旨趣,既新奇、唯美,又发人深思.结论:戴维斯是少数敏锐捕捉到科技发展趋势,并且能够将最新技术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艺术创作中的艺术家之一.她的作品实现了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充分显示了虚拟现实艺术的特色——沉浸式体验.科技艺术的创新之路时常面临复杂情形,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创作也会受到商业应用、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虚拟现实身体沉浸式体验科技艺术查尔·戴维斯

    媒介依赖视域下高校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研究

    吴璇
    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深入研究高校学生手机依赖现状、成因以及可行的干预措施,从而为解决这一日益严峻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帮助高校学生摆脱手机依赖,实现健康、全面发展.方法:文章基于媒介依赖理论,综合运用行为观察、文献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高校学生手机依赖行为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依赖行为的多维特征.同时,探讨影响学生手机依赖的各类因素.根据研究结果,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结果:研究揭示了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手机依赖现象.大部分学生每天在手机上花费大量时间,用于社交娱乐、获取资讯等,这种依赖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过度依赖手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现实生活中的沟通能力.结论:减少高校学生手机依赖行为,需要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同时,学生要增强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充分认识到手机依赖的危害,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

    媒介依赖理论高校学生手机依赖行为

    基于敦煌纹样的美术疗愈课程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孙琳茅嫣薇
    29-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已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纾压需求.文章将基于敦煌纹样的"遇见敦煌"美术疗愈课程应用于中央财经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探讨美术疗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美术疗愈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性.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梳理美术疗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分析"遇见敦煌"课程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根据"遇见敦煌"课程的授课情况和问卷调查结果,美术疗愈课程能够有效地改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情绪状态、自我认知、社交能力等方面的表现.结论:文章在综述美术疗愈的定义、发展、应用、意义的基础上,受曼陀罗绘画的启发,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敦煌纹样的"遇见敦煌"美术疗愈课程,在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进行实验,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课程的成功实施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条新颖且有效的途径,展示了美术疗愈在心理干预中的广泛应用前景.未来,高校可以考虑将美术疗愈课程常态化,进一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心理健康需求.

    美术疗愈敦煌纹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