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博物馆游戏化传播路径探索——以谷歌艺术与文化平台为例

    张飞相张元婕
    15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索游戏化在数字博物馆传播领域的应用,并分析其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实际效果和潜在价值,以谷歌艺术与文化这一非营利数字博物馆平台为研究对象,旨在为文化机构提供策略指导,帮助其更有效地利用游戏化工具传播文化价值,吸引更广泛的受众.方法:文章从平台建设、用户体验、社交属性三个维度出发,对谷歌艺术与文化平台的游戏化传播路径进行深入分析.采取案例研究方法,结合平台的实际应用和用户反馈,探讨游戏化元素如何融入数字博物馆的传播,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影响用户的参与度.结果:研究发现,谷歌艺术与文化平台通过游戏化元素,如虚拟展览、互动导览等,有效激发了用户的探索兴趣和学习动力.同时,平台的个性化推荐、积分系统、成就徽章等设计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促进了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扩大了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结论:游戏化在数字博物馆领域的应用,对优化用户体验、增强用户互动性和传播效果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文章的案例研究为数字博物馆的游戏化传播策略提供了实证支持,并指出了游戏化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潜力和价值.同时,文章揭示了实施游戏化策略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启示.

    数字博物馆游戏化传播谷歌艺术与文化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拓展策略探究

    陈建兵
    159-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讨在当前社会文化背景下如何拓展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并明确博物馆新的角色定位,以更好地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提升公众的文化参与度和满意度,进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综述法、经验总结法,首先阐述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然后分析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博物馆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策略.结果:创新展览和教育活动,能激发公众对博物馆的兴趣,提高公众访问频率.博物馆作为学校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场所,能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公众对文化的深入理解.优化博物馆的管理和服务流程,能够提高公众满意度,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有效提升博物馆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结论: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持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创新管理、丰富展览内容和加强教育互动,不仅能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和公众满意度,还能有效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增强公众的文化归属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文化传播

    吴夲精神与花桥慈济宫的历史影响研究

    许晓晖
    162-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吴夲出身贫寒,立志学医,通过刻苦钻研和广泛求教,掌握了高超的医术.同时,他无偿救治患者,深受民众爱戴.文章旨在探讨宋代名医吴夲的慈善精神,以及其在泉州花桥慈济宫所行善举的历史影响.方法:文章分析吴夲的生平事迹和其在花桥慈济宫的慈善活动,研究吴夲的慈善精神及其在花桥慈济宫的传承,并查阅《泉州府志》《鲤城区志》等相关文献资料,揭示其精神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结果:吴夲不仅医术高超,更以高尚的医德深受民众爱戴.他在泉州行医期间,治愈众多疑难杂症,并在瘟疫流行时深入疫区救治百姓.其弟子们继承了其医术和医德,继续在花桥慈济宫弘扬其慈善行医的精神.结论:吴夲的慈善精神和高尚医德在泉州产生了深远影响.花桥慈济宫不仅是吴夲行医的场所,更是其精神的传承地,通过举办各种慈善活动,成为泉州重要的慈善机构,继续弘扬吴夲济世救人的精神.吴夲一生为民的崇高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

    吴夲花桥慈济宫慈善医术

    国风模拟经营类手游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探究——以手游《江南百景图》《桃源深处有人家》为例

    龚晨
    165-169,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网络游戏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以高度的互动性、娱乐性和传播性,吸引了大量年轻玩家,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巨大魅力.文章旨在探讨国风模拟经营类手游如何借鉴并创造性转化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游戏设计提供新思路.方法:文章选取《江南百景图》和《桃源深处有人家》这两款具有代表性的手游进行对比,探究传统文化元素在游戏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被创造性地转化和展现,最后从游戏场景建构、游戏玩法、游戏叙事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结果:在游戏场景建构方面,两款游戏融合了中国古典美术风格,在仿古的基础上根据游戏的具体需求加以改造;在游戏玩法上,结合了古代传统的游艺活动和文化习俗,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使玩家更有代入感;在游戏叙事上,化用了我国古代经典人物故事,在人物造型设计上凸显传统服饰特色,但不拘泥于形制,既新颖美观,又颇具古典韵味.结论:国风模拟经营类手游通过创新性的设计和转化,不仅有效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还为玩家提供了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同时为其他游戏开发者应用传统文化元素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江南百景图》《桃源深处有人家》国风模拟经营类手游中华传统文化

    偶像"塌房":隐性文化资本的德不配位与负向文化资本的延时爆发

    俞晨涛
    170-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超级女声》的爆火促进了偶像产业的发展,偶像作为文娱市场的宠儿,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较强的商业变现能力.为深入研究偶像产业,有必要引入文化资本理论,探究偶像产业资本价值转化逻辑和偶像"塌房"成因.方法:对文化资本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研究偶像产业价值转化底层逻辑和偶像"塌房"成因.结果:文化资本理论对资本的形式进行了界定,资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文化资本群体通过文化消费获得阶层认同感,个体化文化资本存在正负向性和显隐属性两个维度.文化市场始终追求社会效益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行.经纪公司通过打造优质偶像,并在公众面前赋予偶像显性正向文化资本、掩盖隐性负向文化资本,来塑造偶像人设,获得长期收益.偶像"塌房"成因是偶像自身所拥有的负向文化资本由隐性转为显性,精心遮掩的问题暴露,负向文化资本亏损远超正向文化资本收益.结论:偶像社会形象的坍塌导致其商业属性清零,德不配位的隐性文化资本和延时爆发的负向文化资本让昔日的人气偶像沦为社会上的"过街老鼠"和商业上的"过气弃子".

    文化资本偶像"塌房"正负向性显隐属性

    传统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渗透策略探析

    陈晶
    174-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活动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群众文化建设受到广泛关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民族文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要推进群众文化建设,应积极推广传统民俗文化.文章主要对传统民俗文化渗透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和策略进行阐述.方法:文章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分析群众文化与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在联系,以及传统民俗文化渗透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并提出有效策略:打造民俗文化基地、丰富民俗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资源、鼓励和扶持民间文化活动、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等.结果:打造民俗文化基地,能够为群众文化发展奠定基础;丰富民俗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能够让群众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民俗文化;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资源,能够让群众文化活动更加多元;鼓励和扶持民间文化活动,则能够使专业文化队伍下沉到基层群众当中,优化民俗文化宣传效果;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可调动年轻群体参与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扩大活动的传播范围;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民俗文化的意识.结论:采取多种策略推进群众文化与传统民俗文化有机对接,可促使人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自觉成为民俗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地方营造健康积极的群众文化氛围.

    群众文化传统民俗文化渗透

    "非遗"传承与传统文化传播互助模式构建思路探析

    邵灵锐
    17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非遗"传承与传统文化传播的互助模式,旨在保护和发扬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同时,创新传播方式能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为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方法:文章采用在学校教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课程的方法,并深入研究如何运用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以构建"非遗"传承与传统文化传播之间的互助机制.同时,将"非遗"项目与现代元素、其他艺术形式跨界融合,以拓宽"非遗"传承与传统文化传播的研究路径.针对实施"非遗"传承与传统文化传播互助模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播可以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吸引更多人保护和传承"非遗";另一方面,"非遗"的传承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增强其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结论:构建"非遗"传承与传统文化传播的互助模式,是实现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政府、教育机构、社区及公众需要共同努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

    "非遗"传承传统文化传播互助模式可持续发展传播

    现象级网络事件影响下目的地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以淄博为例

    孙莉霞
    180-182,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现象级网络事件因受到广泛关注而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从网络关注度切入,探讨事件影响下地区文旅产业的发展,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及管理优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方法:研究采用变异系数、不均衡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以及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以淄博烧烤"出圈"前后淄博相关旅游景区百度指数为数据基础,对其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一是淄博烧烤"出圈"后,淄博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显著提高,且非知名景区的增长幅度大于知名景区;五一节到来之前,各周之间呈现出先增后降又增加的"N"形变化趋势.二是淄博烧烤"出圈"后,淄博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呈现出不均衡的聚集分布格局;冷热点空间格局较为稳定,以山东省为核心聚集区,向外呈现出由热点区到非显著区再到冷点区的分布特征.三是齐山风景区、原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元溶洞、潭溪山、鲁山国家森林公园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响应较为明显,华中、华北两大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变化最为显著.结论:在淄博烧烤"出圈"这一现象级网络事件的影响下,淄博多数旅游景区的网络关注度显著提升,但在时空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后续应在网络场景营销、地方政府推动、企业努力以及消费者口碑效应等方面齐头并进,使其成为具有长久价值的城市IP.

    现象级网络事件目的地旅游景区淄博网络关注度

    数字时代食物设计探索与实践

    黄子昕
    183-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在现代食物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对食物系统创新的深远影响.通过分析食物文化的演变,探讨数字技术如何为食物设计带来新的视角和创意.方法: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增强现实、3D打印、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在食物设计中的应用.对比国内外食物设计发展现状,探讨数字技术对食物表现形式和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技术融合、消费者接受度以及生物技术伦理道德问题.结果:研究发现,数字技术显著丰富了食物的表现形式,使其更加生动、更具互动性且富有故事性,同时提升了食物生产效率,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循环利用.在国外,食物设计作为一个跨学科的新兴综合领域,已经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实践案例,为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在国内,食物设计逐渐成为学术界与业界关注的焦点,尤其在健康饮食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结论:数字技术为食物设计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丰富了其表现形式,推动了其创新与变革.它使食物设计不再局限于视觉与味觉,还涉及生态农业、个性化饮食和文化传承等.然而,食物设计也面临技术融合、消费者接受度和伦理道德等挑战.设计师需探索尝试,保持创新,同时确保技术安全和社会责任.未来,食物设计将更注重个性化需求,推广可持续模式,优化感官体验,为全球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贡献力量,开启新纪元,带来健康、可持续和愉悦的饮食体验.

    数字时代数字技术食物设计跨学科创新

    从招幌设计看中国现代城市变迁

    张欣宜
    186-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讨招幌设计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记录并反映中国现代城市的变迁过程.方法:文章基于设计史与设计理论,结合视觉文化研究视角,梳理招幌设计自近代以来的发展脉络,并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剖析招幌设计对城市公共空间重构和对城市集体记忆塑造产生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招幌设计随着中国现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这种转型不仅反映了城市空间的优化升级和文化的多元发展,还体现了市民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变迁.结论:招幌设计作为现代性记录的一种独特的视觉方式,不仅参与现代性的塑造,还记录中国现代城市变迁的轨迹.

    招幌设计城市变迁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