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唐卡漆画现状与未来发展探讨

    何肃先
    1-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唐卡漆画作为一种融合藏族唐卡艺术与中国传统漆画技艺的创新艺术形式,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传承与发扬这一跨界艺术,推动其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成为文化研究与艺术创作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此,文章对唐卡漆画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探讨,以期为传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方法:采用文献分析与市场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与整理相关文献,梳理唐卡漆画的历史渊源及其技法传承,揭示这一艺术形式的跨文化融合特性.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唐卡漆画在国内外艺术品市场中的地位和优势,并结合文化政策与市场需求,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果:唐卡漆画既保留了唐卡的细腻感与神圣感,又融入了漆画的光泽感与厚重感,能给人带来视觉与精神上的双重震撼.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以及文化消费市场的不断拓展,唐卡漆画在国内外艺术市场的地位逐渐提升,尤其是在高端艺术收藏领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结论:唐卡漆画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依靠技术的精进,还需要注重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市场化的精准定位.唐卡漆画作为中华文化与藏族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具有极高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市场前景广阔.

    唐卡漆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

    《群鬼》中理想与真理的矛盾探究

    王子禾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群鬼》作为易卜生继《玩偶之家》后创作的又一社会问题剧,刚上演就受到了猛烈的抨击.该剧对阿尔文太太多年来为摆脱丈夫所做的种种行为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以表现她对传统道德伦理的反抗.同时,该剧对传统的父亲形象进行了质疑与颠覆.道德伦理无法引导人们向善并规范个人行为,却依旧作为至高的评判标准,甚至要求人们以不道德的行为伪造道德的假象.面对病态、扭曲的道德伦理要求,剧中人物都处于自我迷失的状态.文章旨在探究父权制下资本主义社会理想与真理的对立,以及人物的生存困境.方法:文章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剧本进行深度阅读,从剧情角度出发,以人物为主体,对其个人意识与传统伦理之间的矛盾进行深度剖析.结果:曼德牧师是传统伦理的代表,强调家庭的完整,并将男性视为道德榜样,反对并打压阿尔文太太所表现出的个人意识与对自由的追求;主人公阿尔文太太一方面遵循宗教思想的要求做出违背客观现实的行为,另一方面又拥有反叛意识,追求真理,对个人意志的追求与对伦理的遵守使其陷入理想与真理的矛盾之中;欧士华将父亲视为一种信仰,盲目地崇拜母亲所虚构的伟大的父亲形象,最终却因父亲的荒淫无度感染遗传性疾病,成为一个只会呼喊"太阳"的傻瓜.结论:"群鬼"不仅是剧中阿尔文太太对黑暗往事的一种修辞,更是作者对致使人物困顿、社会黑暗的陈旧腐朽的思想和信仰的隐喻,面对绝对宗教道德的束缚,自我解放成为一种被整个时代渴盼的诉求.

    《群鬼》易卜生主体性个人意识

    福州曲艺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

    林楠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曲艺作为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与艺术精髓.福州曲艺如福州评话、伬艺等,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与艺术表现力.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曲艺面临传承人减少、观众流失以及市场缩小等困境.近年来,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这一文化瑰宝,成为学术界讨论的重点.文章以福州曲艺进校园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校园内开展曲艺教学的具体措施.将福州曲艺引入校园,在年轻一代中推广传统文化,能够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这一举措不仅能保护与传承曲艺文化,也能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方法: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以福州曲艺进校园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现时曲艺进校园的各项原则,探讨在校园开展曲艺教学的具体实践措施,对福州曲艺进校园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结果:曲艺进校园活动能够大幅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仅能培养曲艺爱好者,还能为曲艺的传承奠定基础.同时,曲艺进校园能进一步扩大曲艺的社会影响力,使其得到更多关注与支持.结论:福州曲艺进校园不仅是文化传承的一种创新方式,更是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补充.挖掘曲艺的文化内涵,借助校园这一平台,能够使其在年轻一代中得到传播与弘扬.未来,应继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确保曲艺这一文化瑰宝代代相传,并探索多样化的传承方式,以使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福州曲艺校园伬艺评话

    歌曲《上春山》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探析

    何丽花
    10-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民族音乐越来越受到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日益繁盛.文章以春晚歌曲《上春山》为例,研究其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旨在为民族音乐传承和音乐艺术创作提供新思路.方法:首先,阐述歌曲《上春山》的创作背景与创作过程.其次,深挖《上春山》不同民族乐器表现形式:吹出灵动乐章,展现音乐多元魅力;拉动情感之弦,丰富音乐多元表达;弹奏美妙旋律,拓展音乐多元境界;唱响时代乐音,彰显音乐多元风采.最后,探寻歌曲《上春山》在歌词雅韵、旋律妙音和传承魅力三个方面的独特价值,分析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内涵.结果:春晚歌曲《上春山》火爆"出圈",源于创作者对民族文化的深刻认识与人们内心的情感产生了共鸣.结论:在音乐创作中,既要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丰富的民族音乐宝库中汲取灵感,又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打造出既有文化内涵又符合时代审美的优秀作品.《上春山》通过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当今时代,以创新的方式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能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上春山》艺术表现形式多元

    流行音乐环绕声混音研究——以Little Soldier为例

    王子粤
    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分析流行音乐环绕声混音制作的技术手段和艺术处理,探索如何通过先进的环绕声技术提升音乐作品的空间表现力,扩展其听觉维度,旨在增强听众的沉浸式体验,拓展音乐情感表达的深度.同时,文章探讨环绕声混音为流行音乐创作带来的新的可能.方法:以具体的流行音乐作品Little Soldier为案例,深入研究其5.1环绕声混音的制作流程;探讨混音过程中声像设置的细化、频率设计与动态控制的多层次处理;重点分析如何在混音中运用5.1声道系统进行空间塑造与声场分布,以及如何通过创造性的空间效果增强作品的空间感和音乐表现力.结果:通过精确的技术准备与音频处理,该作品在5.1环绕声系统下成功实现了多维度的声场布局,增强了声音的空间感与层次感.音频素材的清晰声源定位、频率的合理分配以及低频声道的优化处理,显著增强了作品的低频表现力与包围感,进一步丰富了音乐的整体听觉体验和情感表达.结论:流行音乐的环绕声混音制作不仅依赖技术层面的精准操作,还需要录音师具备深刻的音乐理解与较强的艺术创造力.通过合理的频率避让、声像布局和空间效果的运用,录音师能够为听众带来更加立体且沉浸的听觉体验.环绕声技术为流行音乐提供了多维的艺术创作空间,推动了音乐后期制作的发展,拓展了流行音乐的听觉表现形式.

    流行音乐混音环绕声录音

    非遗视域下自贡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研究

    罗立章潘金
    17-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全方位、深层次地探究自贡地方传统音乐文化.通过细致剖析其种类、特点、历史渊源以及与地域文化的紧密关联,深入挖掘并揭示其所蕴含的独特的艺术价值.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一方面,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梳理自贡地方传统音乐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深入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真实信息.同时,结合具体案例,了解自贡地方传统音乐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自贡地方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政策支持和文化旅游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然而,传承人才的稀缺与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等,也给其传承带来了严峻挑战.基于此,文章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包括加强立法保护与政策扶持、积极创新传承方式、大力培养传承人才、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等,并通过具体且生动的实践案例进行充分的论证.结论:非遗视域下,自贡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齐心协力,从而使其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自贡地方传统音乐文化非遗传承发展

    超化吹歌中的三重音乐文化认同研究

    马佳影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超化吹歌于 2008 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堪称中国民族器乐活化石.其内容形式自成一格,曲目丰富多样,且留存完整,是我国吹歌文化的代表,其音乐更是体现出多重音乐文化认同.文章通过探究超化吹歌音乐中蕴含的国家、族群以及区域认同理论,剖析其背后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内涵,以增强当地人民的文化认同感.方法:文章首先使用文献法,收集归纳超化吹歌以及音乐认同相关资料.其次使用田野调查法,前往新密市超化村超化吹歌古乐传习所对相关艺人进行采访调查.最后使用分析法,对所得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超化吹歌中的确存在三重文化认同,文章通过具体谱例对其进行详细论述.结论:作为古老的乐种,超化吹歌将宫廷音乐、寺庙音乐、民间音乐完美融合,具有别样的韵味.对超化吹歌中族群认同的研究有利于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提升村落凝聚力,和合人伦,润泽乡土;对区域认同的研究有利于丰富文化内涵,促进超化村与其他村落的音乐文化交流,实现从乡村振兴到区域振兴;对国家认同的研究则有利于植入国家力量,使上下一致,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超化吹歌国家认同族群认同区域认同音乐文化认同

    红色经典音乐的当代美育功能与价值研究

    周白玉潘俊凯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红色歌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载体.文章旨在探讨红色经典音乐在当代美育中的功能与价值,分析红色歌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揭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意义,进而提出红色经典音乐融入当代美育的路径.方法:文章回顾红色经典音乐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育人历程,阐述红色经典音乐在当代美育中的四大功能及价值,包括民族记忆的深刻回响、爱国情感的崇高抒发、意境意蕴的表达载体以及情感凝聚的重要桥梁.最后,文章提出构建红色经典音乐学术研讨平台、红色歌曲跨学科融入教学体系以及重视跨文化传播等当代美育路径.结果:红色经典音乐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在当代美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学术研讨平台、跨学科融入教学体系以及跨文化传播,可以有效提升红色经典音乐在当代美育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结论:红色经典音乐在当代美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文化支撑.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并不断创新美育路径,可以进一步发挥红色经典音乐在培根铸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红色经典音乐当代美育育人历程民族记忆文化传承

    钢琴作品《我的祖国》教育功能探究——以蒋泓改编版本为例

    王文秋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以蒋泓改编版本为例,分析钢琴作品《我的祖国》的教育功能.方法:运用资料分析、文献搜集、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我的祖国》的教育功能及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从而达到以乐化人的教育效果.结果:钢琴作品《我的祖国》蕴藏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音乐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结论:深入剖析钢琴作品《我的祖国》的音乐特色、情感表达及教育功能,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

    文化自信《我的祖国》教育功能改编版本

    中国古典舞当代审美取向研究

    何宜晓
    29-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中国古典舞是当代构建的文化产物,继承了中国传统舞蹈基因和民族风格韵致.文章深入研究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审美取向,以期在掌握中国古典舞发展特点的情况下,以现代意义的主体对其进行重塑,凸显当代古典舞的审美价值,为古典舞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推动舞蹈艺术多元化发展.方法:文章主要用文献研究法、观察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查阅大量关于中国古典舞、舞蹈美学、文化传承等的文献资料,了解其历史发展、艺术特点以及当代审美取向的变化趋势,并通过观看、分析中国古典舞作品,结合作者经验,感受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社会的审美表现,提炼出其审美取向的特点.结果: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审美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注重古典舞的传统韵味,又注重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与创新.其选材与艺术效果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呈现更具直观性、生动性,习惯采用叙事性的舞蹈语言,能用有限的空间营造意境,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结论: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社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社会不断进步、文化交流融合的背景下,合理挖掘中国古典舞的传统与创新元素,找到平衡支点,继承并发扬正确的审美观念,可有效促进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实践,使其通过推陈出新充分展现自身韵味与魅力,进而创造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中国古典舞舞蹈审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