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互动仪式链视域下《甄嬛传》传播研究

    张亦弛
    127-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剖析《甄嬛传》对社会价值观的积极影响,探究观众情感心理机制与剧目传播模式.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多维度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收集不同时期不同平台的数据,如首播电视台收视率、网络视频平台播放量、社交媒体话题热度走势等,对各项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同时,对剧中不同情节、角色塑造元素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细分研究,如哪些情节引发了初期传播热潮、哪些角色成为后续传播的关键节点等.从群体聚集、排斥局外人屏障、共同关注焦点、共享情感状态等方面切入,广泛收集并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多维度数据,包括收视率、播放量、话题热度、弹幕评论等;深入剖析剧中各类情节、角色塑造元素在不同传播阶段的影响力,挖掘传播模式的关键要素与动态变化驱动力.结果:《甄嬛传》凭借精湛的制作与文化研习提升了传统文化剧制作水准,增进了公众对明清文化的理解与文化自信,是一部广受大众青睐的优秀作品.在传播模式上,电视首播奠定了受众基础,网络传播阶段因观众的互动行为(二次创作、话题讨论等)极大地拓展了传播范围与影响力.结论:互动仪式链对理解传播现象意义重大.《甄嬛传》的传播模式为文化作品传播提供了诸多可借鉴之处,如重视观众互动、挖掘文化特色等,也为后续制定与优化文化作品传播策略提供了借鉴.

    影视剧互动仪式链传播《甄嬛传》

    非剧情影像在实验艺术中的呈现探究——以雨的联觉体验为例

    刘沛丁浩
    130-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科技与艺术的不断融合发展,实验艺术不局限于传统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多感官的交互与体验,打破语言与符号的局限性,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艺术感受.雨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因多变的形态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成为艺术家们探索感知与情感交织的关键素材.基于此,文章探讨非剧情影像在实验艺术中的应用,通过联觉体验展现雨水这一自然元素的独特感官与情感反应.方法:结合理论分析、案例探讨与实践研究,详细记录并分析雨水在实验艺术中的表现.从体验方法、分析方法和表达方法三个方面展开.体验方法通过抽象追踪与感官捕捉探索雨水的多维度感知;分析方法则通过艺术手法与策略深入剖析这些感官体验;表达方法关注如何将这些感知通过意向描绘转化为视觉、听觉等多元艺术语言,强调实验艺术中跨界融合的趋势,以及如何借助视频、声音、互动装置等方式,重新定义雨水的感官特性.结果:通过学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结合,揭示非剧情影像如何捕捉和表达雨水所带来的独特感官和情感体验.结论:艺术创新具有无限潜力,推动艺术实践的多样化与跨学科融合,探索跨界的艺术表达路径与方法,能够为未来的艺术创作开辟新的视野.

    联觉体验非剧情影像实验艺术

    网络文学IP剧跨媒介改编的受众期待视野研究

    朱雪婷
    133-136,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网络文学IP剧空前繁荣,呈现出以现实题材为主、多元题材并行的局面.文章意在分析网络文学IP剧跨媒介改编过程中受众观看体验的期待视野,以期为网络文学IP剧的改编实践提出可供借鉴的策略.方法:基于受众研究视角,爬取热播网络文学IP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豆瓣热门差评内容进行文本分析,并以姚斯的期待视野与哈琴的改编理论为理论指导.结果:通过分析 600 条《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差评文本,发现IP剧受众在观看体验上具有类型化叙事、忠于原著叙事以及女性叙事的期待视野,并且在观看过程中受众的审美体验与期待视野之间存在审美距离.结论:为弥合受众观看体验的审美间距,文章提出网络文学IP剧跨媒介叙事策略.首先,IP剧类型化叙事的期待视野要求古装题材的呈现须注重历史浸入体验;其次,IP剧忠于原著的期待视野要求改编须捍卫原著气质,尤其以捍卫原著人设的完整性为重;最后,IP剧女性叙事的期待视野要求网络文学IP剧回归女性本位,驱散伪"大女主"的玛丽苏阴影.

    网络文学IP剧跨媒介改编期待视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短视频平台新民乐的传播研究

    刘雪晴
    137-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中国民族器乐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韵味.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民乐衍生出了一种新的演奏形式——新民乐.文章分析短视频平台对我国民族器乐传播的影响,同时分析新民乐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播新民乐,让传统艺术更好地与时代融合,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民乐特有的魅力.方法:文章以短视频平台热度高的新民乐博主为研究对象,进行网络田野调查,首先阐释新民乐的概念,然后分析新民乐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现状及呈现形式,并分析其传播特点,最后分析短视频平台新民乐传播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结果:新民乐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它象征着打破传统束缚、拒绝完全接纳精英文化、追求大众文化的话语权,同时鼓励青少年深入了解、继承和推广传统文化.结论:在当前新媒体盛行的背景下,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新民乐,不仅能丰富新民乐的传播途径,也能缩短传统民族音乐与当代年轻人的心理距离.与传统传播手段相比,短视频紧跟时代步伐,融合音频和视频,能进一步凸显新民乐的价值.

    短视频传统音乐新民乐传播发展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古籍数字化比较研究

    高山
    140-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对比中日古籍数字化情况,聚焦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探究二者在古籍数字化数量、质量及版权水印方面的情况,旨在为我国古籍数字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两馆公开数据,统计相关数量;依据标准文件对比图像和拍摄规范;从法律视角剖析著作权问题,追溯水印根源.结果:中华古籍资源库公开约 10 万部(件),种类多且数量增势快,但存在早期数字化精度不高、水印大等问题,2023 年新录入有改善.内阁文库汉书数字化任务几近完成,善本多、水印小,具有访问便捷等优势,但语言选择有限.在图像规范上,二者相近,中国国家图书馆部分标准更高,拍摄规范原则近似且实践灵活.在法律层面,古籍数字化各环节著作权归属不同.中国国家图书馆早期水印不佳,后有改进.图书馆经费受财政制约,部分创收手段影响古籍数字化利用.结论:中日古籍数字化各具特色,中国技术细节和移动端适配佳,日本数字化完成度高和服务体验优,双方应相互借鉴.明确著作权归属、平衡机构权益与读者使用、完善经费保障政策,对推动古籍数字化发展意义重大.

    古籍数字化中华古籍资源库内阁文库水印

    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路径探究

    吕行
    145-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乡村振兴的宏大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会工作是一门拥有专属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的专业学科,文章探究其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可行性和可行路径.方法: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和文献的方式,分析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价值理念与乡村文化振兴需求的契合度,以及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挑战.结果:研究发现,社会工作不仅能深入乡村社会,关注村民的文化需求,从而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激发村民的文化自觉,还能通过策划和开展文化活动、改变村民参与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机制以及文化教育推广等方式,促进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文化全面振兴.结论:虽然社会工作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如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模糊、对社会工作者的激励不足等,但其凭借专业方法、价值理念,以及在促进社区发展、保护弱势群体权益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发挥着积极作用,不仅增强了乡村居民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心,还增强了乡村居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达到激活乡村文化发展内生动力的目的.

    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文化振兴

    四川皮影戏非遗文化推广路径研究

    张冰洁夏雨彭琬淇
    148-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解决四川皮影戏发展与推广所面临的传承人才流失、表演形式与内容陈旧、传播渠道受限等问题,文章提出将四川皮影戏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打造四川皮影戏品牌文化.方法:通过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四川皮影戏非遗文化推广路径.结果:将四川皮影戏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能够有效促进皮影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首先,非遗文化进校园,加强产教融合,培养传承人才,能为皮影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其次,将四川皮影戏传统表演形式与科技相结合,能促进表演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性发展.最后,宣传品牌和弘扬皮影戏文化,能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结论:四川皮影戏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能够实现创新发展,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实现转型突破和高质量发展.

    四川皮影戏非遗文化品牌推广

    以文化人,馆校共建——打造优质文化资源进校园的新模式

    魏晓燕
    151-153,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通过馆校共建,打造出优质文化进校园的成熟模式,发挥文化对人的教育塑造作用.方法:文章整合文化馆与学校的资源,打造优质文化资源共享模式、人文艺术课程融合模式、社会实践活动引领模式、社团指导与交流模式、人员文化艺术培训模式;在策略上做到家校社积极联动,为青少年认同和接受优秀文化资源创造条件,实现文化宣传和推广方式的创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结果:馆校共建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校园的落地生根.结论:馆校共建是打造优质文化资源进校园的新模式,对文化教育事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深远意义,应持续深入推进与完善该模式,以体现更高的文化育人价值.

    馆校共建文化资源文化馆文化服务

    当代绘画展览行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张玉燕
    154-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艺术领域,绘画展览不仅是艺术家展示创作的舞台,也是公众接触和理解艺术的重要窗口,对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促进文化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方法:文章分析经济全球化与数字化背景下现代绘画展览行业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优化策略.结果:研究发现,商业化和市场化浪潮对绘画展览行业产生了显著影响,具体体现为艺术作品商品化、展览内容同质化、策展行为形式化以及艺术机构与艺术家关系异化.在迎合市场需求的过程中,策展人和机构多选择吸引公众和投资者的主题与形式,这抑制了艺术创作的多样性与独立性,导致展览内容趋于雷同.同时,高昂的门票价格和市场导向的艺术评论加剧了公众对艺术的疏离感,艺术的教育功能和社会价值逐渐被边缘化,作品的深度与文化内涵受到影响.结论:绘画展览行业乱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之道在于规范行业内部、重新审视艺术价值以及重视公众深度体验和情感共鸣.这将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促进文化艺术传播与传承.

    绘画展览行业商业化艺术价值乱象观众体验

    基于智慧旅游的民宿设计与运营优化策略研究

    邵启龙
    157-159,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从智慧旅游的全新营销理念出发,提出基于智慧旅游的民宿设计与运营优化策略,以促进民宿产业规范化、智能化发展,提升民宿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方法: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实地考察等方法.首先分析智慧旅游与民宿行业的关联及发展趋势,明确发展智慧旅游对民宿行业的重要意义.然后从民宿设计角度提出引入智能化设施设备、确保灯光与色彩搭配的舒适性与功能性、打造沉浸式体验设施等优化策略.在民宿运营方面,提出智慧化管理、智慧化营销以及智慧化服务创新等策略.结果:研究发现,引入智能化设施设备能够显著提升民宿的住宿体验和运营效率;确保灯光与色彩搭配的舒适性与功能性,能增强民宿的舒适性,营造良好氛围;打造沉浸式体验设施,能使游客获得更加深入和丰富的文化体验.在运营方面,智慧化管理系统能使民宿在资源分配、客户服务等方面更加高效;智慧化营销手段,如大数据分析、精准广告投放等,能为民宿带来更多的曝光和流量;智慧化服务创新则能进一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结论:智慧旅游背景下,民宿设计与运营的优化是提升民宿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民宿品牌,构建智慧民宿综合服务平台,开发"云民宿"新体验.

    智慧旅游民宿设计运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