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白琨
    96-98,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主要探讨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旨在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赋予现代平面设计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特色.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多样性成为设计领域的重要议题,如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既符合时代审美又具有文化认同感的平面设计作品,成为当前设计研究的重要方向.文章通过深入分析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探索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创新应用路径.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总结归纳、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广泛搜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对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历史渊源、艺术风格及象征意义进行系统梳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平面设计案例,分析传统装饰纹样在这些作品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和效果,探索将传统装饰纹样融入现代平面设计的新方法和技巧.结果: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设计元素和表现手法,还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通过巧妙的构思和创新的设计手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这些设计作品受到广泛认可,有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结论: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文化价值.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传统纹样资源,可以设计出既具有时代感又富含文化底蕴的作品,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为现代平面设计注入新的活力和灵感,推动设计领域创新发展.

    传统装饰纹样现代平面设计传统文化

    基于空间句法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研究——以青岛市浮山后二小区为例

    高子涵
    9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近年来,随着"三区三线"的划定、城市中可开发的土地面积减少,城市建设的发展从增量规划转为存量优化.为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活力,国家与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老旧小区更新改造政策.城市中存在大量老旧小区亟待改造更新,其中,老旧小区的公共空间是主要改造的空间之一.利用技术方法分析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对老旧小区的更新改造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青岛市市北区浮山后二小区这一典型居住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整理现有公共空间的突出问题;绘制地形图,并利用专业空间句法软件Depthmap进行公共空间的轴线分析和视域分析,从整合度、深度值、选择度、可理解度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从轴线分析可知:浮山后二小区全局整合度较高,富源三路和富环路的整合度较高,但富源广场整合度低、汇聚人群效果较差;小区的深度值整体呈现西低东高的态势;富源三路选择度最高,富环路次之.协同度分析发现,小区内局部核心空间与整体空间之间表现出较高程度的正相关性.结论:通过空间句法的可视化分析找到小区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对出入口公共空间、道路交通空间、活动广场空间和宅旁空间提出优化策略.

    空间句法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基于艺术设计的校舍空间改造策略探究

    钟铮
    102-104,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讨如何在校舍空间改造中实现创意与实用性的平衡,提出在教育空间内融入艺术设计元素的策略,以提升校舍空间的教育功能和环境质量.方法:采用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分析教育理念转型对校舍空间提出的新需求,包括空间灵活性、多样性、互动性等方面的要求.然后结合校舍改造案例,分析艺术设计在空间布局、材料选择、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应用,探讨其对提升教育功能和改善空间环境的作用.结果:研究发现,艺术设计能够显著增强空间的美学效果,提高校园环境的吸引力和舒适度,但在实际应用中常面临艺术性与功能性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平衡创意表达与空间的长期使用性方面,许多设计方案未充分考虑空间的可持续性.此外,地方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合仍存在一些不足,许多设计未有效结合地域文化特色与教育功能需求.结论: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以下改造策略:首先,通过灵活的空间布局和模块化设计增强空间的功能性;其次,注重以人为本的环境优化设计,增强空间的舒适性和互动性;最后,有机结合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通过艺术装置、历史元素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艺术设计校舍空间教育理念空间改造

    汉中平原乡村传统材料的现代化与应用潜力研究

    李蓉静
    105-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究汉中平原乡村传统材料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背景下的现代化转译与应用潜力,以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保持乡村风貌与文化特色,提升建筑性能.方法:通过分析传统材料在汉中平原乡村建筑中的历史演变与应用现状,从结构增强式结合、表面复合式结合、功能互补式结合三个方面探索其现代化转译方式,并分析这些方式在生态、技术、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应用潜力.结果:结构增强式结合可提高石材的抗折强度和韧性;表面复合式结合能增强木材和石材的耐用性、抗腐蚀性及美观性,增强夯土墙的防水性能等;功能互补式结合可增强夯土墙和木材的保温性能,以及石材的采光效果等.结论:汉中平原乡村传统材料具有独特优势与文化价值,但也存在诸多局限.现代化方式可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提升其性能,拓展其应用范围,使其在生态、技术、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从而实现乡村文化展陈建筑及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需进一步深入挖掘结合点,优化材料性能,降低成本,提高应用效率,加强文化内涵挖掘与表达,关注不同类型乡村建筑的需求,精准实施应用策略,制定标准规范.

    汉中平原乡村传统材料现代化应用潜力

    明清时期宫殿建筑中红色的现实应用研究

    黄勇谭向东
    108-111,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当前,对明清时期宫殿建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结构与材料上,对颜色的研究也基于西方色彩科学的思维,然而明清时期宫殿建筑的颜色属于中国独有的随类赋彩的一套色彩体系,重视色彩精神.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受喜爱的颜色,研究现存明清时期宫殿建筑中红色的实际应用,有助于为后续中国传统色彩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对宫殿建筑中的红色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了解宫殿建筑中的红色颜料变化、明清时期现存宫殿建筑和宫殿建筑中红色的使用位置,总结出红色在宫殿建筑中的使用特征.结果:研究发现,传统的红色颜料在当今有所变化,确定了红色在宫殿建筑中的使用位置,发现了宫殿建筑中红色的"中分"分布特征.结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宫殿建筑中的红色应用面积大,应用位置多,红色在宫殿建筑中的应用呈现出意识性规律.

    明清时期宫殿建筑红色

    意义的生产:符号学认识论下建筑拱原件形式多维表达研究

    袁俊哲
    11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新技术使建筑形式的表达突破了传统限制,也导致拱等具有结构属性的原件衰落.拱作为自建筑诞生以来的重要结构元素,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文章旨在从符号学认识论角度对拱提出新的符号表达理论,揭示其在当代建筑中的新符号意义,拓展建筑形式的意义表达,进而生成新的建筑意义.方法:梳理符号学理论,结合当代建筑理论,阐释符号在建筑中的重要性.基于皮尔斯的三种符号类型——图像(icon)、象征(symbol)、索引(index),分析拱的符号表达方式.图像与象征符号适用于受力结构缺席的场合,而索引符号适用于受力结构在场的场合,从而探讨拱形式在不同符号类型下的表达及解读逻辑.结果:在受力结构缺席时,拱的图像与象征符号能在视觉与概念层面唤起对历史、文化与地域的认知,并在新的表达框架下拓展原始意义,形成开放系统.在受力结构在场时,拱的索引符号强调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联,使其作为整体结构逻辑的索引,带来视觉、感觉和概念的综合表达,避免建筑形式简单图像化.结论:文章总结了拱在当代建筑中的新符号意义及符号演化过程,认为单一符号的使用可能导致美学表达的简化,甚至引发美学闹剧.因此,需全面认识和反思拱的符号表达.在受力结构缺席时,拱的图像与象征符号可拓展建筑的历史、文化与地域认知;在受力结构在场时,索引符号可带来综合性的结构逻辑表达,构建更丰富的建筑符号体系.这一符号表达理论有助于推动具有历史审美与文化内涵的建筑原件在当代建造中的形式创新与表达发展.

    建筑形式符号学形式表达意义

    基于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生态设计研究

    邵启龙
    11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对基于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生态设计的内涵、意义、具体措施进行深入探讨.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文献综述法,探讨地域特色与乡村景观的关系,针对山区、水乡、平原等不同乡村景观设计提出应注意的重点.结果:不同类型的乡村景观存在不同的问题,需基于地域特色进行恰当处理,采用不同的设计方式,深度融入生态理念,使乡村景观与自然风貌相得益彰.结论:基于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生态设计要顺应地形地貌,避免大规模改造,应深入挖掘并融入当地传统文化元素,使乡村景观生态设计更具地域特色.

    地域特色乡村景观生态设计

    乡村公共艺术设计方法研究

    湛磊温铠禧
    118-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讨乡村公共艺术设计方法,旨在改善乡村公共空间环境质量,优化乡村居民的生活体验,同时保护和传承乡村独特的文化与自然风貌.通过深入讨论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为乡村公共艺术设计提供有益参考.方法: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乡村公共艺术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通过深入发掘文化内涵、利用场景因素、引入地域文化元素,以展现乡村特色,更好地传承乡村文化.结果:研究发现,设计师遵循设计原则并灵活运用设计方法,能够创作出既美观又实用的乡村公共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能提升乡村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还能通过融入地域文化元素,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增强乡村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为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结论:乡村公共艺术设计应注重艺术与功能的融合,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场景因素,并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未来,乡村公共艺术设计应强调多样化、生态化、民智化和互动化.通过科技手段提升作品的互动性和参与度,让艺术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乡村环境增添更多活力.同时,设计师应与当地居民广泛交流和互动,使设计作品更贴近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审美偏好.通过这些努力,为乡村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促进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

    乡村公共艺术设计乡村文化

    西安轨道交通建筑中的艺术实践探究

    李浩楠
    12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讨轨道交通建筑的艺术实践方法,通过对艺术与功能的有机结合,提升轨道交通建筑的空间品质,进而使其不仅具备交通功能,更成为承载城市记忆与当代文化的独特载体.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梳理与归纳现有相关研究,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与经验.同时,以西安为例,对其轨道交通建筑的艺术实践现状展开实地调研,发掘现有实践中的亮点与成就,同时明确实践过程中艺术创作与空间布局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大众对此存在的广泛认知差异.结果:针对轨道交通建筑中的艺术实践,文章提出几点优化策略:首先是针对特色空间的营造,通过与城市历史和文化的深度结合,营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空间氛围,展现城市的深厚底蕴;其次是标识系统设计不仅要注重功能性,更要巧妙融入艺术元素,以显著提升空间的美学价值;最后提出历史与当代艺术交织的创新设计策略,着重强调如何平衡艺术与功能的关系,创造兼具地方特色与时代感的公共空间,为其他城市的轨道交通建筑设计提供经验和启示.结论:轨道交通建筑是传承与展现艺术文化特殊且重要的载体,当前城市记忆在公共空间普遍缺失,而在轨道交通建筑中深化艺术实践具有深远意义.

    轨道交通建筑城市记忆当代文化设计

    基于工作室模式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践研究

    马良
    12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分析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及人才需求,面对高职院校存在的人才培养模式弊端以及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不符等问题,总结国内外职业化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经验及教训,从工作室教学模式实施角度予以解决.方法: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及技术分析等方法,针对研究对象群体收集反馈信息,通过实验对比新旧教学方法的效果,参考文献内容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结果:校企合作能使学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的特点,形成数字媒体技术设计思维,掌握模型制作、动画制作、灯光渲染、后期特效之间的联系,运用职业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字媒体技术设计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结论:文章对工作室模式的校企合作进行了深入探索,结果表明,这种合作模式在多个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为未来相关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工作室真实项目的锤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专业技能得到提升,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工作室模式促使学校的课程设置更贴近行业实际,教学内容得到更新与优化,打破了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局面.教师在参与工作室指导的过程中,实践能力与行业视野得到拓展,进而反哺课堂教学,提升整体教学质量.此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更加深入,学校的实训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技术与设备也为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形成了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工作室教学模式数字媒体技术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