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旅融合视域下贵州省传统工艺品传承发展研究——以大方漆器为例

    王娟媚刘丽莉
    6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2023 年,全国文化旅游业持续释放积极信号,而贵州省作为世界知名的多彩民族特色旅游大省,传统工艺品与文旅融合发展水平较低.贵州省传统工艺品如何在文旅复苏的市场环境中得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鲜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故文章对贵州省"三宝"之一的大方漆器的传承发展进行SWOT分析.结果:贵州省传统工艺品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但面临着迭代、创新及同类型文旅与工艺传承发展的市场挤压困境.为优化贵州省传统工艺品的传承发展路径,建议贵州省在传统工艺品及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增加人才储备,运用大数据技术,传播传统工艺品信息,同时完善传统工艺品制作与传习体验的基础设施,策划以传统工艺品为主题的多彩贵州文化节事旅游热点子项目,建设文旅市场.结论:贵州省传统工艺品的传承发展应依托贵州特有的文化,结合文旅发展规划,协同传统工艺品传承人、时代科技、文旅复苏工作,在保护文化特色底蕴的同时打破传统束缚,充分利用独特的文化资源,深挖产业价值,为大众提供多样化、创新性、特殊性、体验性的传统工艺品.

    文旅融合大方漆器传承发展

    基于三维摄影技术的雕塑类文化遗产数字化复原技术研究

    崔龄誉汤力
    6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三维摄影技术在雕塑类文化遗产数字化复原领域的应用,评估其在文物保护、修复以及教育传播方面的潜力,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同时探索技术创新和优化的可能性.方法: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特别关注秦始皇兵马俑的三维数字化复原项目.通过详细考察三维扫描技术的精度、数据处理流程及其与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技术的集成应用,评估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此外,通过文献回顾和技术分析,探讨当前技术的局限性和未来的优化方向.结果:研究发现,三维摄影技术在雕塑类文化遗产数字化复原中的应用表现出高精度和高效性,特别是在损坏评估、修复规划、公共展示方面.案例分析显示,该技术能够为修复专家提供详细的雕塑数据,同时通过数字化展示增强公众的文化体验和参与.然而,技术应用仍面临成本较高、操作复杂等挑战.结论:三维摄影技术在雕塑类文化遗产数字化复原中展现了显著的潜力,不仅提高了复原工作的精度和效率,而且为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尽管存在一些实际应用挑战,但通过技术创新和跨学科合作,这些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降低成本、简化操作流程,并增强系统自动化的可能性,以推动三维摄影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广泛应用.

    三维摄影技术雕塑类文化遗产数字化复原

    网络书评视域下《新译红楼梦》日本接受现状探究

    范紫瑞
    68-7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网络书评是读者在网络平台上对图书内容、翻译质量、作者风格等进行评价和讨论的一种文学批评形式,可以作为我国文学外译的一个重要参考资源,能够为文学作品外译提供多方面的建议和启示.通过分析网络书评,了解目标读者的需求和喜好,研究译作的市场反应,从而达到提升翻译质量、推广中国文学作品的目的.方法:文章采取文本分析法,收集并整理井波陵一《新译红楼梦》在日本亚马逊和読書メーター网站上的书评,并将其划分为故事分析与感悟、翻译效果评价、副文本评价、比较性分析四个方面,从而揭示日本读者对这部中国古典小说的评价和理解.结果:研究发现,日本读者对新译本的评价较为积极,尽管传播效果有限,但评价较高.书评内容丰富,涵盖了作品本身的故事分析、翻译效果、副文本、与其他作品的比较等方面.然而,作品复杂的人物关系与世界观、"文备众体"的艺术手法以及丰富的文化隐喻仍然使其在推广过程中面临一定的困难.结论:文章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红楼梦》译本在日本的接受情况,为今后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翻译与接受研究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在推进中国文学外译的过程中,应充分关注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以促进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市场更好传播,使更多外国读者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精髓.

    网络书评《新译红楼梦》井波陵一日本接受现状

    媒介仪式视域下微纪录片《十一书》的集体记忆建构与情感强化研究

    白璐双李静
    71-7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介成为弘扬主旋律的主阵地.如何把握网络场域观众的观看习惯,成为当下红色题材纪录片创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是新媒体时代红色题材纪录片的一次成功探索,其结合了大量英烈事迹,以书信传递家国情怀,探索了红色题材纪录片新的发展方向.方法: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媒介仪式理论,从个体与整体互补叙事、作品的符号建构以及观众由心理情感到身体实践的转化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红色历史题材纪录片如何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完成对集体记忆的建构与爱国情怀的进一步强化.结果:该纪录片顺应了观众"短"观看的浏览习惯,而且以家书这一富有仪式感与情感的信物为中心,将爱国情感注入书信中,在历史再现中铸牢集体记忆,强化爱国情感.结论:媒介仪式理论对红色题材纪录片弘扬主旋律思想具有重要作用,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进行仪式建构,能够形成仪式场域,使传受双方在此场域中加强互动,共筑集体记忆.

    媒介仪式《十一书》集体记忆微纪录片

    基于生命周期的低碳产品应用研究——以稻壳制一次性餐具为例

    汪军张梓茜
    7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贯彻落实我国推出的"双碳"战略,体现信守不渝的大国担当和严谨态度,全面推广低碳材料和低碳产品,形成节能降耗、利国利民的系统性机制,提高中国绿色创新设计在全球的产业竞争力.方法:选取符合低碳理念的新型生物质材料——稻壳材料,并结合生命周期评价模型理论,引入"从摇篮到坟墓"这一涵盖产品全部生命周期为介质的理论方法,详细描述稻壳制一次性餐具产业在中国大环境下的发展现状,对比同类竞品生物有机材料及人造材料,进行适用性及耗能方面的筛选,分析生物有机材料在低碳产品设计中的发展潜力,进一步讨论稻壳制一次性餐具在低碳设计理念下的设计实践.结果:文章构建了产品生命周期模型与稻壳制一次性餐具的映射关系.针对仍处于新生阶段的稻壳制一次性餐具产业,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提出了相应的稻壳制一次性餐具的低碳设计优化方法,如改进研发设计工艺,逐步使产业向规模化转型,为产业绿色低碳化提供基础性的战略支撑.结论:文章验证了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广泛适用性,为设计师提供了低碳餐具产品材料选择的理论依据和创意指导,以及新时代低碳材料应用的新赛道和新思路,拓展了低碳材料与低碳产品的应用范围.

    "双碳"低碳设计低碳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稻壳制一次性餐具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儿童游乐设施设计研究

    周祺侯慧敏
    79-8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解决目前市面上儿童游乐设施形态单一、趣味性不足等问题,探究多元智能理论与儿童游乐设施设计结合的新思路.方法:首先,对多元智能理论展开深入研究,明确多元智能理论对儿童成长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与儿童游乐设施设计之间的紧密联系;其次,从游乐设施所具备的功能及教育目标角度对游乐设施进行分类,研究 6~12 岁学龄前儿童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最后,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分析学龄前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成长发展需求,将多元智能发展特点与儿童游乐设施设计需求相结合,提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儿童游乐设施设计原则.结果:通过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提出注重设施造型和细节、融入教育因素、增加儿童合作环节等儿童游乐设施设计策略,可以促进儿童游乐设施设计多样化,提升儿童游乐设施使用体验.结论:将多元智能理论与游乐设施设计融合,不仅能丰富儿童游乐设施的形式和种类,增强儿童使用游乐设施的愉悦感,还能为优化儿童游乐设施提出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为后续的游乐设施设计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经验.

    多元智能理论游乐设施学龄前儿童设计策略

    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数字美学表征探析

    郝新厂
    82-84,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可视化设计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呈现复杂数据和概念.数字美学作为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提升用户体验和传达信息至关重要.文章旨在探讨信息可视化设计中数字美学表征的重要性,及其对用户体验和传达效果的影响.方法: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首先对信息可视化设计和数字美学进行概念界定.其次,探讨数字美学表征在信息可视化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和技术手段,包括色彩、形状、线条、排版等方面的表现手法.最后,分析数字美学表征对用户体验和传达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设计原则和指导建议.结果:研究发现,数字美学表征在信息可视化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合理运用数字美学元素,可以使信息可视化作品更加吸引人、易于理解和记忆,提升用户的参与感和洞察力.不同的数字美学表征手法还能呈现不同的情绪、主题或风格,从而实现更精确的信息传达和情感表达.结论:数字美学表征在信息可视化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设计者在创作信息可视化作品时应考虑数字美学元素的选择和运用,以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和传达效果.此外,数字美学表征也需要与信息可视化的目标和受众需求相匹配,避免出现过度装饰或干扰信息呈现的问题.

    信息可视化数字美学表征

    网络时代"非遗"舞蹈的当代传播策略探究——以乐安傩舞为例

    刘秋彤
    8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网络时代,仅需一部手机就可以与世界互联互通,人们足不出户便能借助互联网获取信息.而"非遗"舞蹈在网络的影响下,其传播与共享也变得更加方便与快捷,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主要探析"非遗"舞蹈在互联网上的传播现状,阐述网络时代独有的传播特色,并提出利用网络传播"非遗"舞蹈的优势与局限,为有效传播和发展弘扬"非遗"舞蹈提供参考.方法:文章简要分析网络时代"非遗"舞蹈的传播现状,总结出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交互性和参与感、数字化和智能化、全球化和开放性、社群化和共享性、速度化与碎片化等六大传播特点,并以乐安傩舞为个案展开个例分析,以求以实例为"非遗"舞蹈在网络中的传播提供有效的策略.结果: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与乐安傩舞的个例分析,总结出一系列传播策略,包括借助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利用数字化实现智能保存,结合网络直播进行普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体验等.结论:网络时代为"非遗"舞蹈传播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也要对其可能带来的问题保持警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传播和发展"非遗"舞蹈.

    网络时代"非遗"舞蹈传播策略乐安傩舞

    舞蹈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以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为例

    李瑶钿
    8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传承、发展、创新民族舞蹈文化资源,提升专业课程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舞蹈教育机会,同时完善现有的民族舞蹈教学系统,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土家族摆手舞,培养更多热爱湖湘文化的青年才俊,为民族舞蹈文化的繁荣作出贡献.方法: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编制专门的教材,在舞蹈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专门的土家族文化课程,并纳入土家族摆手舞.在师资方面,招聘具有土家族文化背景和舞蹈专业知识的教师,或对现有教师开展培训.另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表演技能.鼓励师生研究和创新也至关重要,要不断丰富土家族舞蹈的表现形式,从而推动该文化的发展.结果:通过不断努力,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土家族摆手舞,成为传承湖湘文化的主要力量,同时吸引更多学生,激发、提高他们对湖湘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度.学生将具备更丰富的舞蹈教育和实践经验,提高舞台表现能力.结论:将湘西土家族文化融入舞蹈专业的教学系统中,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土家族摆手舞,还可以为湖湘文化的传承和繁荣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促进多元文化传播,为学生提供更多在舞台上展示才华的机会,使他们为相关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舞蹈教育传承创新

    基于CiteSpace的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

    张金凤张炼
    91-94,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梳理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研究的历程,为今后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 1986-2023 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 799 篇与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相关的文献为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从文献的外部特征(发文量、发文机构、发文作者)和内部特征(关键词的共现、聚类、突现)这两个维度,结合数据和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考察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研究现状、热点主题与演进趋势.结果:通过可视化分析发现,我国学术界对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研究开展较早,大致可以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蓬勃发展期这三个阶段,发文量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发文机构以高等院校为主,包括暨南大学、中山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等;聚焦以朱崇科、黄万华、许文荣、朱文斌、刘小新等为核心的学者群体;研究主题主要有马华文学、马来西亚、黄锦树、华文文学、黎紫书、马华作家、新加坡、中国性等,四大热点主题可以归纳为马华文学史、马华文学特征、马华文学现象、马华作家作品.结论:国内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研究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未来国内马华文学研究在研究队伍建设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Cite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