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人为本的室内空间环境色彩设计探究

    赵佳慧
    224-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究以人为本的室内空间环境色彩设计,分析影响环境色彩的主要因素,并以此说明室内空间色彩对人的影响.文章以公共场所中的色彩搭配案例为研究对象,探讨现代设计师在设计时遵循的色彩原则,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为室内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结合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将研究观点与室内设计方案相结合,阐述室内空间环境对人的心理效应以及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人们的色彩偏好.结果:以相关案例与实践经验为依据,总结出室内空间环境色彩设计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方向,为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色彩搭配提供有益的参考.结论:室内环境设计应注重色彩的应用,不同的色彩搭配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暗示,从而达到不同的效果.

    以人为本室内空间色彩设计色彩搭配

    城市口袋公园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徐艳芳刘晓倩张婷婷赵迅...
    228-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口袋公园应运而生,其建设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也不断扩大.但是,从目前国内的建设情况来看,大部分只是作为边缘用地简单进行绿化处理,无法为城市居民良好的户外活动空间.方法:文章首先明确口袋公园的概念及作用,阐述国内外口袋公园的发展现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城市口袋公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城市口袋公园景观设计策略.结果:研究发现,国内口袋公园设计存在布局简单、功能性不足、植物配置单调、缺少城市特色等问题,由此针对性地提出合理规划布局、科学营造植物景观、融入城市文化与特色这三大设计策略.结论:当前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发展,口袋公园是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只有深入研究城市口袋公园景观设计策略,科学合理地建设口袋公园,才能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切实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营造绿色、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

    口袋公园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对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建构的几点思考

    张彩妮
    231-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建构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需要整合性思维、实践导向、系统性思考、个性化关注和不断完善.文章研究了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建构,不断探索和完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以增强教学效果、促进教育改革为目的导向.方法:通过对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建构前提的清晰认知,思考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应具备的特征,最后通过梳理"新三论"基本内容和系统方法特征,得出"新三论"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建构以及建构中需要注意的点.结果: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应具备目标导向、方法指导、评价支持等特征.通过研究,"新三论"为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建构提供了支持和启示.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可以增强教学效果,促进教育改革.结论:关于现代教育设计模型研究的学理依据研究较少,更多是一种构想.文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建构的前提以及应该具备的条件,从"新三论"的视角切入,探讨"新三论"对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建构的支持.尝试重构当代教学设计学科理论体系,从而使教学设计学科理论体系更加符合当代教育教学的需求,同时更好地指导我国的教学实践.

    教学设计理论体系新三论

    管建华高等音乐教育思想探究

    张欢
    234-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管建华是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家、音乐人类学家,是我国音乐教育研究领域极具前瞻性的学者,为我国音乐理论研究作出卓越的贡献.他的许多文章如《21 世纪的抉择——从中国高校音乐教育的三个"缺失"问题谈起》《中国音乐人类学主体性的反思与建构》中均论述了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看法,但较少有学者单独探讨其高等音乐教育思想.文章深入探究并归纳管建华的高等音乐教育思想,以期促进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改革.方法: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与文献归纳法,通过分析管建华文章中高等音乐教育的相关内容,从问题、原因、对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结果:通过对管建华文章内容的分析归纳,探析其所论述的高等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主体性缺失、音乐文化缺失、前瞻性缺失的问题.管建华的文章除了论述高等音乐教育的问题之外,还从政治经济、我国自身音乐教育体系等方面剖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主体性反思与中国音乐话语体系的主体建构、后现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转型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复兴、建构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等具有前瞻性的对策.结论:管建华的高等音乐教育思想具有极强的前瞻性,符合我国当下高等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管建华高等音乐教育思想问题原因对策

    论艺术高考制度背景下教培行业发展的优缺点——以音乐艺考为视角

    潘欣悦
    237-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艺术高考是国家为了培养多方面的人才而推出的国家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高考的政策也在不断革新.在艺术高考的大背景下,音乐作为艺术高考的一大门类,与其相关的教培行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同时,艺术教培行业的优点与缺点也逐渐显露.文章从学生、教师、社会、高校四个角度,分析艺术高考背景下教培行业发展的利与弊.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对艺术高考制度进行总结分析,采用调查研究法对音乐艺考教培机构的基本现状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总结艺术高考制度背景下教培行业发展的优缺点.结果:研究发现,音乐艺术高考教培行业的优点主要包括:第一,提高了学生的升学率;第二,提高了教师的就业率;第三,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第四,为高校输送艺术人才.音乐艺术高考教培行业的缺点为:第一,对学生拔苗助长;第二,机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第三,规范及教学理念有待完善.结论:从整体上看,艺术高考教育培训的发展优大于劣,应在此基础上加强监督,保证音乐艺考教培行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对此,文章提出了如下建议:第一,加强政府监管;第二,机构自身进行产业升级;第三,扭转投机心理,培养审美意识;第四,开设艺术培训教学课.希望通过这四条建议,帮助音乐艺术教培市场在发展中逐渐完善.

    艺术高考教培行业音乐艺考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方向研究

    刘谦王倩刘福贵
    241-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中小学和社会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市场对音乐人才的需求逐渐由数量要求向质量要求转变,更加需要专业素质高、艺术技能强的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对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基于此,文章在深入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和需求的基础上,结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方向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观点和建议,为普通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改进培养方向提供依据,以便更好地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梳理和总结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与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结论:文章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及音乐教学的内容、特点和要求,针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四点改进建议:一是精准定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二是教学内容要符合社会需求,三是结合中小学音乐教学需求培养学生,四是组建有能力、接地气的师资队伍.

    音乐教育中小学学生特点培养方向

    高中古筝社团重奏教学研究——以《渔舟唱晚》四重奏为例

    张歌玮
    244-246,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小学音乐课堂逐渐走向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作为现代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古筝社团在审美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古筝重奏引入高中社团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更推动了古筝这一乐器的发展.文章以《渔舟唱晚》古筝四重奏为例,阐述高中古筝社团重奏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通过社团古筝重奏教学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独特魅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让他们热爱、理解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方法: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践研究法.结果:分别从学生技术、教师教学和学校资源入手,了解学校重奏社团及重奏社团教学的现状,通过《渔舟唱晚》古筝四重奏的教学案例分析,了解重奏教学时演奏技法、音乐审美、合作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实践分析古筝重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技法问题、节奏问题、音色问题、音乐表现力问题.结论:总结自身教学经验,结合高中古筝重奏社团现状,一一解决古筝社团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期望可以对古筝重奏表演以及重奏教学的发展有所帮助,同时也期望通过古筝重奏的学习陶冶学生情操,激起学生对音乐、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古筝重奏高中社团《渔舟唱晚》

    "大美育"观视野下中学美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探究

    宋艺璇於玲玲
    247-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对教师教学模式和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探究,总结美术教育在学科教学中产生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科与美育的全面渗透与发展.方法:主要可采用三种手段和办法实现美术教育目标:一是引入学科课堂,重视美育培养;二是丰富教学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享受美;三是强化教师观念,升华学科教育,从而让学生充分吸收教师讲授的知识.结果:学科美术教育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学校美育管理工作的核心之一.美术所产生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美术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结论:美术教育从狭义美育走向广泛实质化的同时,实现了由意识形态向广义实质性美术教育改革的目标.美术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家越来越重视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在学科教育中的渗透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主流.美术教育既是初中学生发展的需要,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美术课程在我国现代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发展是可以实现的,同时也是我国现代教学的迫切需要.

    美术教育美育渗透学科教学实施策略

    形态演化:"形变"与1980年以后计算机视错觉艺术的图像应用

    许倚凡
    250-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形态学在后现代视觉研究中的应用,并通过对歌德形态学中"形变"概念的深入分析,揭示其对事物本质的启示.同时详细阐述艺术形态学在后现代视知觉研究中的演变过程,探讨如何应对计算机图像时代的视觉语境变革的现实解法.方法:首先研究歌德关于形态演变的观点,凸显感知和观察在形态认知中的主导地位,强调主观感受对物体形态理解的影响,并分析现代计算机图像处理在生成复杂形态结构、产生视觉错觉的实际情况.结果:在艺术形态学的后现代视知觉研究中,形态学在图像研究中经历了演变.数字化技术的崛起使图像制作摆脱传统限制,实现了对视觉语境的重新组合,呈现碎片化的日常生活形态.后现代视觉艺术中,通用名词变得难以准确定义,艺术作品回归感官维度,强调非经验视角对艺术品审视方式和结构形态的影响.结论:文章探讨计算机艺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成为独立艺术领域的历史背景,着重分析创作工具的形态转向,并进一步介绍视错觉屏幕技术,指出其通过图像设计和处理技术创造视知觉多义的艺术形式.此外,文章还深入探讨科学成像与艺术创作的形态关系,强调二者在面临问题时都需要启动创造性思维.

    形态学形变计算机艺术视错觉后现代视知觉

    征稿启事

    封2,前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