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元四家"看元代山水画发展

    张清潘璐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山水画在宋元两代发展到了高峰,宋初的山水画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格调,且自然主义思想影响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处于元代动乱之际的文人画家"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虽然生活境况不尽相同,但都有不得意的遭遇.对艺术家来说,生活中的经历和心境的变化都是创作的源泉,其通过山水画来抒发内心的理想抱负.方法:文章分析"元四家"的绘画风格,探索元代山水画的发展.结果:文人画在元代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到了"元四家"时,文人画发展愈加成熟,达到了顶峰."元四家"的作品体现了整个元代的山水绘画水平,也使中国山水画发生了重要转折.结论:"元四家"在山水画方面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们不仅引领了后世文人画家前进的步伐,而且使文人绘画在中国画坛占据了一席之地.

    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山水画

    书法艺术的意境美探究

    葛天
    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从产生、表现和提升等多个方面探讨书法艺术的意境美,通过深入剖析书法艺术的意境美,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这一传统艺术的精髓,并为相关人员提供启示.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和经验分析法,对书法艺术的意境美进行深入研究.结果:书法艺术的意境美具有多样性和时代性,既包含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拥有不同的艺术理念.同时,书法艺术的意境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引发大众的共鸣和深思.其既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又有情感上的感染力.文字与诗词的美感相互映衬,使书法作品更具有诗意和哲理.字形的起伏变化、结构的疏密相间等,都与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有相似之处,使得书法作品更具有音乐般的韵律感和节奏感.结论:书法艺术的意境美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它通过笔墨的运用和形式的组合,展现出深邃的意境和情感.总体而言,书法艺术的意境美是一种通过笔墨运用和形式组合展现的深邃情感和审美体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有助于进一步展示书法的意境美,使其更加丰富和具有感染力.

    书法艺术意境美审美体验

    形式与情感——倪贻德绘画作品中的"美"与"真"

    尚小龙
    37-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通过分析倪贻德绘画作品,探析其作品中的形式之美与情感之真,分析其在中西融合时代背景下是如何建构出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的.在当下主张"传统出新"和"中西融合"的探索中,倪贻德的绘画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参考范例,给人带来诸多启示.方法:以倪贻德的绘画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其艺术理论和学术成果为研究文本,通过分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论述其绘画形式语言的特征,探索其画面的形式之美与情感之真.结果:通过分析倪贻德绘画,发现其绘画语言的总体特征:一是体面分明,表现力强,注重团块的归纳与概括;二是整体的结构性体现,用笔大胆概括,色块与色块之间共同构筑了画面结构的坚固性;三是形式的充盈,形式随内容发生相应变化,赋予内容以恰当的形式,更好地揭示想要表达的精神内涵;四是钟情自然,但不做自然的奴隶,从生活感受出发,以真挚的情感描绘自然.其绘画的情感之真在于情感的真实、表现的真实,主要表现在其绘画艺术对现实的关注、对艺术的执着和对自身内心的忠实.结论:倪贻德的绘画有独特的视觉表现,油画以坚实明确、精练见长,有很强的概括性.色彩运用概括大胆,形色之间气韵尽现;画面处理极简且富有表现力,色块之间充满想象.倪贻德早年继承和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流派,尤其是塞尚之后的艺术流派.随着倪贻德对艺术语言的不断探索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研究,其绘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不再过于注重西方现代流派中的形式表现,而是汇聚中西,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绘画理念与方法的同时,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方法与精神内涵,并结合自己的绘画感受,形成了独有的绘画风格.

    倪贻德绘画形式之美情感之真

    从齐梁文化的视野看文人绘画的肇始

    黄玉清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汉末魏晋,北方陷入动乱,人口大规模南迁,既促进了江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又重塑了社会的权力架构、阶层结构.到了齐梁时期,旧有的皇家与士族共权的社会统治体系转变为庶族文人依附皇家进行社会治理的体制.文章旨在深入研究庶族文人地位的上升对绘画产生的影响.方法:文章从齐梁文化的视野出发,首先分析文人这一特殊文化载体阶层在社会中的演绎过程,其次对东晋南朝的社会权力架构、阶层结构进行破解,指出齐梁至南朝时期庶族文人与皇权共生的关系,最后阐释庶族文人支持的"面短而艳"如何取代"秀骨清像"的绘画风格.结果:两晋时期,山东南部与徐州一带的士人南迁逐渐取得政权后,启用寒门文人参与国家治理的方式,从而形成齐梁文化,反映在绘画方面,就是以"面短而艳"为特征、以张僧繇为命名的"张家样".其社会背景是萧梁时期皇家与士族的矛盾激化,导致士族逐渐被迫离开权力中心而文学化,依附皇权的寒门庶族在社会治理中的社会身份与政治上的话语权显著上升,他们的崇尚信仰与志趣反映在绘画审美领域就是"张家样"的体现.结论:齐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汉晋与隋唐文化的桥梁.庶族文人由于自身依附关系,因此绘画艺术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要服务皇家,体现皇家的辉煌成就与社会规训教化的功能;另一方面作为文化载体,是个体意趣情怀的宣泄.这种双重性正是文人绘画的特征.

    齐梁文化面短而艳秀骨清像寒门庶族文人绘画

    彦涵的版画创作思想及实践探究

    李斌康贝贝
    46-4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彦涵是 20 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美术大家.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和坎坷,经受了很多磨难,但为中国当代美术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经典之作,为推动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文章通过对彦涵的艺术生涯进行回顾,结合他的版画作品,探究其创作思想及艺术特色,感受彦涵版画的巨大魅力与价值.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践法、总结归纳法等方法,研究彦涵版画创作的背景,总结彦涵版画的艺术特色,探索其版画作品的艺术价值.结果:彦涵的版画创作共经历了五个时期,分别为朴素时期、写实主义时期、黑色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抽象构成时期,这五个时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彦涵的版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结论:彦涵从年轻时期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到中年时期作品抒发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再到晚年对抽象表现语言的不懈追求,经历了巨大的艺术语言与风格上的跨越,同时也实现了艺术人生的超越,这在同一时代的艺术家中非常罕见.当今时代,弘扬彦涵先生这种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艺术精神,不仅是为了纪念这位延续鲁艺精神的艺术家,更是为了让后起的艺术学子了解艺术家如何有效驾驭艺术,为国家、社会贡献出理想的光和热.

    彦涵版画艺术特色

    罗聘《鬼趣图》研究综述

    林心雨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罗聘的代表作《鬼趣图》是近年来美术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该作品的论文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对研究论文进行整理和总结的综述较少.方法:基于现有文献和书籍等资料,梳理有关罗聘《鬼趣图》的研究论文可以发现,现有文献主要从创作原因、图像学、作品比较等多个方面对罗聘《鬼趣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同个研究方向中,学者们的观点不尽相同,采取的研究视角也多种多样,需要进行对比和归纳.结果:文章对罗聘《鬼趣图》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与评述,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与不足,指出学者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为其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结论:研究罗聘的《鬼趣图》对研究罗聘本身及其所处时代的特征和社会风貌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的研究存在局限性,研究方式较为单一,研究成果也集中在以上几个方面,缺乏一定的创新,研究者需要重视整理原始材料,基于旧有的研究产生新的认识.

    罗聘《鬼趣图》创作原因图像学研究比较研究

    里弄文化符号的图形化设计方法研究

    曹意史威
    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广泛传播优秀地域文化宣传城市形象,运用设计手段推动传统文化发展,化被动为主动,让年轻一代接受与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不同角度探索不同的设计方法,进而更好地提炼与表现传统文化,在激发青年群体关注里弄文化的同时,加深其对文化内涵的认知与理解.方法:通过对里弄文化表现内容的脉络梳理,视觉元素的设计从多个层次的不同维度符号进行系列图形分类归纳,提炼里弄文化符号所蕴含的文化视觉表象与精神内涵,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表现,将设计图形应用于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文创品牌中,进行文化可视化传播.结果:在提炼里弄文化内容后,尝试探索多种图形化设计方法,总结归纳拟人形象法、图像概括法、主观反映法、字形创意法、综合应用法五种图形化设计方法.结论:以此类设计方法为鉴,设计师可从多维度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解构分析,并用生动的设计表现形式对其进行全新阐述,以充满趣味性的方式解读文化内涵、文化符号,通过丰富的线下和线上衍生品传播文化.在突出品牌个性的同时,强化产品的设计形式感,提升其文化内涵.此类设计方法对海派文化乃至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积极作用,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

    里弄文化符号提取图形化设计可视化传播设计方法

    文化符号在灯具设计中的语义重构研究

    贺雪梅田安洁曾佳屿欧阳嘉豪...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文章从文化和产品两端切入,构建文化符号在产品设计中的语义重构模型,以丰富产品文化内涵.方法:首先,通过激活扩散模型反复搜索相关文化资料,构建较为完善的文化语义库,在产品端进行前期调研,洞察用户痛点,了解目标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其次,通过专家打分法计算词语关联度评分,筛选文化语义核心词,同时根据感知映射理论分析产品构造,以用户感知为导向输出产品设计要素;最后,根据前期研究结果综合考量设计要素,产出具体设计方案,通过灯具设计验证该流程的可行性.结果:运用该设计流程对古代四大美人进行语义重构,在文化端,收集大量文化语义,通过筛选、整理及编码形成四大美人文化语义库,之后邀请 5 名专家对文化语义进行评分,获得 12 个核心语义;在产品端,通过开展市场调研、大数据分析,构建产品语用图,了解用户特征及需求,然后以用户感知为基础,将核心语义转化为灯具设计中的颜色、造型、材质及交互四个设计要素,最终经过建模及渲染产出四个具有文化内涵的灯具.结论:实例证明,该研究流程可有效实现文化符号在产品设计中的语义转换及重构,对灯具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文化符号灯具设计语义重构

    文化强国战略下艺术设计硕士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模式探索——以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为例

    吴绍兰林幸民
    60-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强化艺术设计硕士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高质量的文化滋养,厚植文化根基,使他们具备深厚的文化认知和正确的文化取向,最终转化成艺术设计中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让作品真正成为叙述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载体,培养能真正建设文化强国的主力军.方法:文章构建围绕培养厚人文、重体验、强自信、能创新四种能力的建设目标和路径,提出开辟多渠道的文化渗透、提供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体验、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双管齐下、进阶式文化创新设计训练等多项改革举措.结果:实现文化传承及创新类课程对艺术设计专业各方向的全覆盖,多渠道获得线上线下"非遗"文化体验,积累丰富的文化素材,提升文化创意设计能力和水平.结论:艺术设计是最直接、最形象的文化表现形式,作品所传达的文化理念将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文化取向,关系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成效.作为艺术设计硕士培养院校,要把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渗透于立德树人全过程,以高质量的文化滋养艺术设计硕士,为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艺术设计人才保障.

    文化强国艺术设计硕士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模式

    中式沙发形态的演变探究

    裴引祎吕九芳
    6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全面探究中国沙发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家具的榻、罗汉床到近现代海派家具和新中式沙发,通过深入剖析沙发的演变轨迹,进一步探索沙发的文化渊源、设计创新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复杂互动.方法:文章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家具中榻类家具、罗汉床、扶手椅、宝座等的形制和式样,揭示中国古代家具在某种程度上具备沙发的功能特点.同时,梳理中国近现代沙发的发展历程.结果:中国传统家具中的榻、罗汉床、扶手椅等在形制和功能上具备沙发的雏形,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沙发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包括广式家具的兴盛、海派家具的兴起,以及新中式沙发的现代化发展.不同时期的沙发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演变和家具工业的进步.结论:中式沙发的演变与发展历程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适应性.从传统家具的雏形到近现代沙发的创新,沙发作为一种家居元素,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展现了对现代生活方式的灵活适应.随着新中式沙发等现代设计的兴起,中国沙发产业正以崭新的面貌融入全球市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沙发形态演变中国传统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