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叙事的集卡式RPG游戏内容设计研究

    孙一铭李剑
    165-16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数字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RPG游戏作为一种备受欢迎的游戏类型吸引了规模庞大的玩家群体.然而,随着集卡机制在盈利目的下的引入以及国内游戏市场的总体饱和,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领域突出重围,游戏开发者不仅要关注游戏表现形式的创新,还要理解玩家的认知心理,对作为主要驱动力的游戏内容设计进行研究.方法:文章旨在分析基于叙事的RPG游戏在引入集卡机制后的特殊性,并剖析其中的内容设计,聚焦游戏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尝试理解玩家在集卡式RPG游戏中对角色层、游戏层以及自我层的转化流程,认知这些要素在游戏参与和角色设计中产生的影响.结果:通过分析RPG游戏特征,聚焦于化身认同、互动叙事与自我概念等关键理论,构建一个闭环的集卡式RPG游戏内容运作框架,揭示游戏叙事因素积极参与集卡机制与玩家的博弈,并且在游戏体验的动态平衡机制中发挥导向作用.结论:游戏叙事是集卡式RPG游戏内容设计的重要承载节点,也是当今相关游戏重要的差异化竞争手段,基于叙事的内容设计能够为玩家构建核心自我以及投身代理角色提供链接,强化并更新角色扮演模式,通过集卡机制将玩家抽象情感转化为游戏盈利,为相关游戏革新提供重要的参考范式.

    RPG游戏集卡机制游戏叙事游戏设计

    数字灵工中的层级分化特征与创意流向特点探究

    易纤
    168-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究数字灵工内部的层级分化特征,以及层级分化是否会导致数字灵工的创意流向结构呈现出某种特点.方法:作为数字劳工在当下演变的新形式,数字灵工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内容创作.其内部存在更细的层级分化,研究根据粉丝数量将数字灵工划分为头部灵工、腰部灵工和尾部灵工,分析各类数字灵工的特征并抓取相应的流量数据,将各类灵工的流量数据导入SPSS2.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头部灵工在数据分析中占据明显优势,爆款比率最高,流量几乎高度集中在头部内容生产者中,他们在流量池中处于一种近乎垄断的地位.而腰部特别是尾部,爆款比率极低,即使占据了数字灵工的大多数,但相比头部,依旧处于弱势.结论:数字灵工中的阶层分化为金字塔型,共分为三级,由上到下分别为头部灵工、腰部灵工和尾部灵工,其创意流向呈现出分层式垄断竞争的特点,即头部数字灵工主导垄断层,腰部灵工和尾部灵工主导竞争层.

    数字灵工层级分化创意流向分层式垄断竞争

    文化传承视域下"非遗"短视频传播模式与策略研究

    陆胤宏
    171-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对短视频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运用短视频进行传播的优点,为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和合适的交流策略,将新的生命力与想象力融入无形文化的传承之中.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无形的文化遗产更有活力.方法:在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文化传承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传播特征,研究如何高效构建其传播机制.结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用户生成内容(UGC)与专业制作内容(PGC)能在短视频的传播链上建立起一种协同的生产关系,将UGC的广度与PGC的深度相融合,能满足多元化需求、实现体验式传播、鼓励公众参与,最终实现活态传承,有效强化"非遗"短视频的传播效果.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的策略上,既要利用好科技,又要适当地降低创意门槛;在实际操作中,应加强广大群众的参与和交流.结论:要更好地保存、发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更多青少年的参与.短视频平台是年轻人的聚集地,内容精彩纷呈的短视频能让更多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更直接的认识,并促使其弘扬和传承"非遗".从文化遗产传承的角度看,"非遗"短视频对传统文化有更好的传播作用.

    文化传承"非遗"短视频传播模式

    文化遗产传承视角下的文创产品研究——以国博为例

    杨乐怡李想李天裕
    174-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究文化遗产传承视角下的文创产品设计,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为例进行研究,为文化遗产传承和文创产品结合设计的实践提供参考,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方法:首先,通过介绍文化遗产及文创行业发展的背景,阐述发展文化遗产文创的重要性.其次,对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呈现文化遗产文创产品设计的具体应用,分析文创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结果:研究发现,文化遗产传承视角下的文创产品设计能够有效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创产品设计案例展示了如何将文化遗产与创意设计相结合,通过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制作工艺,成功地将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魅力传递给了观众和消费者.结论:文章为文化遗产传承和文创产品结合设计的实践提供了参考.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文创产品设计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当前文创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如商业化倾向和原创性的平衡等.因此,应采取创新发展措施,包括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注重原创设计和提升文创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形象等.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文化遗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传承和文创产品设计才能共同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文化遗产文创产品传承创新国博

    论宋代文人的生活美学

    林欣玥
    178-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宋代是一个颇为风雅的朝代,其诗词歌赋、绘画书法都是独特的美学符号.目前对宋代文人的研究多集中于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涵上,而对东方美学生活的研究较少.文章分析宋代的政治、经济和科技因素,阐述宋代文人生活美学,探讨其美学认知,并总结宋代文人诗词风格,旨在挖掘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艺术观念及美学思想,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方法:分析宋代的社会背景,阐述宋代文人的诗词风格、理学认知及思想境界,总结"风雅""理趣""内敛"的美学内涵,并结合宋代诗词作品进行佐证.结果: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文献,对宋代文人生活美学在诗词方面的体现及诗词风格进行梳理.对宋代文人美学思想进行分析,其崇尚理学及内敛平淡的美学认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结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繁荣的时代,理学、文学、史学、艺术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由此看来,宋代虽然弱于政治外交,却是一个在文化方面承上启下的朝代.宋代文人崇尚高情远韵,追求诗歌情韵之美,这使宋代文化达到了中国文化的高峰.希望文章的研究,能为宋代文人审美情趣及美学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宋代文人生活美学风雅

    电子游戏的现实主义表达研究——以《完美的一天》《这是我的战争》为例

    苏钰芃李剑
    181-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游戏厂商将目光转向现实主义题材,大量现实主义题材电子游戏进入公众视野,如国产游戏《完美的一天》、国外知名游戏《这是我的战争》等.在此背景下,文章分析现实主义题材电子游戏特征,探讨电子游戏的现实主义表达.方法: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现实主义题材电子游戏进行分析.首先探讨电子游戏与现实的关系,区分模拟现实游戏与现实主义游戏,其次分析电子游戏如何表现现实主义题材,最后探讨现实主义题材游戏出现的必要性.结果:通过对当代现实主义题材游戏的表达进行梳理,文章分析现实主义题材游戏《完美的一天》的特点,并将其与国外现实主义题材游戏《这是我的战争》进行对比,分析异同点,总结这类题材游戏的共性.结论:以《完美的一天》和《这是我的战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题材游戏虽然视觉风格、游戏玩法等不尽相同,但这类题材的游戏有着不同于商业游戏的个人表达,这也是电子游戏作为"第九艺术"发展的方向.

    现实主义《完美的一天》《这是我的战争》电子游戏

    戏曲与中国网络游戏结合历程回溯

    吴一丹
    184-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麦克卢汉认为,每一种新的媒介都会再造和催生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文章探讨游戏作为互联网时代新兴媒介的一种,如何与戏曲融合,又滋生出了怎样的文化,以及这样的融合尝试能否给戏曲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方法:文章梳理戏曲与网络游戏结合的历程,并基于青年亚文化视域分析当下戏曲和网络游戏结合的现象.结果:青年作为网络游戏主要玩家,赋予了游戏社交功能、信息传播功能.基于青年亚文化视域分析戏曲如何与网络游戏相结合,能帮助人们明确互联网时代戏曲传播的新路径.结论:与网络游戏结合,虽然增加了戏曲的受众数量,扩大了戏曲的传播影响力,但是由于传播过程中缺少"把关人",因此信息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戏曲网络游戏传统文化

    湘西苗族刺绣元素在文创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董雪
    187-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湘西苗族刺绣历史悠久,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华刺绣文化.文章将传统湘西苗族刺绣文化与文创产品包装设计融合在一起,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意义,推动传统与现代的交流碰撞,挖掘湘西苗族刺绣具有的经济与文化双重意义,利用文创包装设计宣传湘西苗族刺绣文化,促进传统刺绣文化与文创包装设计的共同发展.方法:文章探讨湘西苗绣发展背景与现状,阐述苗绣文化与文创产品包装设计相结合的重要现实意义,借以宣传苗绣传统文化,利用视觉设计丰富传统苗绣的文化内涵.结果: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湘西苗绣文创产品包装设计的问题日益显现:一是包装没有个性,样式同质化;二是苗绣品牌定位不明确,缺乏识别性强的产品品牌;三是包装设计模式化严重,审美性和创新性不足;四是质量和技术不过关.结论:文创产品包装设计格外重要,需要从文化性、创新性、价值性着手,结合市场视觉设计流行趋势,且保留湘西苗绣自身的文化因素,在此基础上加强设计创新,推陈出新,利用文创包装设计宣传湘西苗族刺绣文化,提升刺绣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湘西苗族刺绣文创包装设计传统文化应用研究

    心电信号在交互影像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王翔宇黄晶石
    190-192,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当代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引发了人们对设计作品中交互性体验和情感互动的高需求,设计领域开始探索如何将反映个人情感状态的心电信号融入交互影像设计领域.文章的研究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基于心电信号的交互影像设计,探索其对视觉体验的新维度和人们情感互动需求的满足程度.方法:文章主要从心电信号的三种可视化表达出发,即心电信号原始信息的可视化、心电信号转译信息的可视化和融合心电信号信息的综合性可视化,着重研究其在具体案例中如何深入理解观众的情感、情绪和生理状态,并提供更加个性化、引人入胜的互动体验.结果:通过分析交互影像设计案例中对心电信号信息的处理和艺术表现形式,深入剖析这三种设计类型在心电信号利用、用户参与度、情感化表达、艺术呈现形式等方面的特点.文章的重点在于呈现这些设计类型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它们在满足用户情感需求和提升艺术表现力方面的潜力.结论:研究结果验证了心电信号在交互影像设计中的可行性,强调了融合心电信号的设计方法不仅能够提高用户参与度,还能够丰富情感表达和艺术展现形式.未来,这些设计方法将为交互影像设计,尤其是在个性化体验、情感共鸣和深度互动方面带来更多可能性.

    心电信号交互影像情感化表达

    文旅融合背景下畲族文字的创新设计与实践探析——以霞浦县东山村为例

    林宇涵
    193-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畲族文字是畲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文化价值.在文化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畲族文字的现代化设计应用对于推动畲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旨在探讨畲族文字在文旅产业中的现代化设计应用,以期在促进畲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对畲族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方法:运用畲族文字图形重构等设计手段,对东山村地域特色及畲族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解构和重组,在尊重畲族文字原始内涵的基础上,将这些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具体呈现于旅游文创设计中,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旅游文创产品.结果:畲族文字创新设计注重文字含义的设计化表达,在图形化设计的过程中赋予其鲜明的民族色彩以凸显其民族特性,将创新设计应用于畲族文字文化创意产品中,为畲族文字在文创设计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实际案例和可行参考.结论:畲族文字的创新设计与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深度融合对提升地方文旅产业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畲族文字在新时期背景下焕发生机与活力,也有助于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文旅融合畲族文字意符文字少数民族文字创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