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雀斑公主》中细田守"作者性"的延续与探索

    周静文
    13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细田守作为当前日本最受关注的动画导演之一,其作品一直保持着日式小清新的雅致,具有柔和简约的特点,分析其作品序列和创作方法对我国动画导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文章以导演的人生经历为切入点,以其以往的作品序列为参照对象,分析得出细田守既往的作者痕迹和个人风格,并以此为标准进一步探究其最新代表作《雀斑公主》,从主题设置、镜头语言、画面技法等多方面入手,细究该作品与以往作品在处理手法上的异同,探讨本片中细田守"作者性"的延续继承和创新探索.结论:《雀斑公主》继承了细田守一贯的清新明朗风格,在画面语言上仍以固定镜头和人物无阴影技法为主,在叙事上则以家庭为小人物的成长背景,辅以奇幻色彩.导演自身的人生经历与作品序列形成互文对照,这是典型的细田守"签名",是导演"作者性"的延续.同时,该片体现了作者对以往风格的超越和探索,结合两个世界的故事背景,导演首次采用了美式画风,兼顾商业性和审美性.在主题表达上,细田守既完成了对人性坚强和温暖的诉说,又在努力跳出原有的围绕家庭的思考,从时代背景角度探究社会热点问题,不断丰富自己的表达.

    《雀斑公主》细田守"作者性"

    VR动画中的叙事艺术设计审美性研究

    姜植中
    134-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打破了人们与赛博空间之间屏幕的阻碍.近年来,技术突破让虚拟现实再次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作为VR技术的一种应用形式,VR动画独特的叙事方式将给终端艺术作品带来全新的审美性迭代和艺术创作的范式转移.文章通过分析VR动画艺术叙事审美性伴随时代发展的新变化,探求其在主题选取、内容创作、数字互动、沉浸式多感官体验等方向的叙事审美策略,以期为VR动画的制作和研究提供理论分析和指导.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方法,了解VR动画叙事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现状以及趋势,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分析其叙事艺术设计的特点、风格、技巧等,揭示其审美价值,结合美学、心理学、艺术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VR动画叙事艺术设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性研究.结果:VR动画的叙事艺术设计审美性研究结果表明,VR动画的叙事艺术设计为观众带来了更加真实、自由和丰富的沉浸式体验.这种体验不仅能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动画的故事情节和角色情感,也能让他们深入理解和感受动画的主题和价值观.结论:VR动画不同于传统动画,其独特的叙事审美是从画面叙事到空间叙事,许多经典文化IP将迎来再创造,传统的故事将迎来全新的观看视角,需要在深刻把握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分析VR技术给动画制作带来的创新性和革命性影响,以打造更加完美的VR观影体验.

    VR技术VR动画叙事美学交互性

    论虚拟现实电影中镜头语言的变革与创新

    刘丹
    137-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影艺术的期待与需求正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虚拟现实电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提出一套适应其特征的镜头语言与叙事策略刻不容缓.方法:文章通过深入分析虚拟现实电影中的全景视角和自由视角的运用,探讨其与传统电影镜头语言的区别.与后者相比,虚拟现实电影允许观众从多个角度和视点探索故事和环境,打破固定的视角限制.这种体验的根本变化,要求创作者重新思考镜头语言的使用和叙事策略的构建.分析发现,镜头语言从传统电影中的约束转变为虚拟现实电影中对观众视点的引导,而叙事策略则从固定和客观的表达方式变得更加个性化和主观化.结果:虚拟现实电影的镜头语言可在沿用传统电影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在镜头组接、技术应用与音效处理方面推陈出新.结论:虚拟现实电影通过全新的体验方式和表现手法,为现代电影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然而,要充分发挥这种新形式的潜力,需要从业者共同探索和建立一套适应虚拟现实电影的镜头语言与叙事策略.随着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实践经验的持续积累,相信未来的虚拟现实电影能够提供更加深刻、丰富和多样化的观影体验.

    虚拟现实电影镜头语言科学技术艺术

    空间叙事学视域下老年群体的生存与情感需求研究——以电影《我爱你》为例

    刘旭辉孙林凤
    141-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以国产影片《我爱你》为例,探究如何通过空间叙事展现老年群体的情感世界和社会境遇.方法:通过深入分析剧情、主题和人物形象塑造,结合空间叙事理论,对影片进行全面细致的探究.结果:影片通过细腻真实的表演和感人至深的情节,以空间叙事手法巧妙地将情感表达和社会议题相结合,展现了老年群体在步入生命终章时纯粹又热烈的爱情故事.影片《我爱你》构建了双重生存空间,即以老年人为主体的家庭生存空间和社交生存空间,以及画框外的想象性生存空间,双重生存空间为整部影片的合理叙事奠定了基础.结论:《我爱你》是一部优秀的国产爱情电影,通过精湛的拍摄技巧和深刻的主题,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爱情和老年群体生活的深刻思考.影片中构建的生存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相互交织,成功展现了当代老年人的生存困境及其边缘化问题,共同勾勒出老年人孤独、无奈与渴望的心境,同时影片对不同人物的形象塑造,也反映了老年人内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影片中人的社会性和空间的社会性问题主要体现为老年人边缘化导致的空间分隔.

    《我爱你》空间叙事老年群体

    媒体融合背景下江南水乡古镇微纪录片叙事探析

    周铭敏
    144-14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分析媒体融合与微纪录片的特点,探索媒体融合背景下江南水乡古镇微纪录片的叙事艺术.随着互联网的加速发展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微纪录片成为媒体融合时代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微纪录片的视觉呈现形式直观立体,打破了传统的信息接收方式,以微小、简短、精练的特点迎合了当今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分析江南水乡古镇微纪录片基本的叙事策略和叙事内容,深入研究媒体融合技术,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交互式媒体等在微纪录片中的应用,展示如何创作出更具新意的古镇微纪录片.同时,文章提出关于叙事策略的优化空间,在创作中注重细节和保持创新意识,尊重观众反馈意见,更为全面、深入地展现江南水乡古镇的文化内涵,以此丰富微纪录片的创作手段,提高叙事的艺术表达水平.结果:通过微纪录片精准地构建了古镇形象,提高了古镇的知名度和识别度,使其在媒体融合时代脱颖而出,对古镇文化传播和旅游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结论:文章总结江南水乡古镇微纪录片叙事的基本策略和内容,旨在探索如何有效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增强其观影体验感,依托媒体融合发展,以更有趣的形式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建筑、文化、民俗及其独有的风貌.

    媒体融合微纪录片江南水乡古镇叙事策略

    网络匿名社交环境中的青年用户心理探究——以Soul为例

    刘家田
    147-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如今的社会交往中,社交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QQ、微信等社交媒体强制实名,匿名社交应用受到年轻人欢迎,逐步成为他们表现自己的主要场所.在此背景下,青年群体使用匿名社交APP时的心理状态值得关注.本研究试图通过探究这一心理状态,为理解年轻群体的媒介使用习惯提供新的思考维度,为匿名社交应用优化用户服务提供些许参考.方法:文章以匿名社交应用Soul的青年用户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方式选取了 20 名青年用户,通过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探究他们在此类网络匿名社交APP中的心理表现.结果:对 20 名使用Soul的青年用户进行深度访谈,并记录与整理访谈内容,通过分析其对使用Soul的原因、方式与感受等的描述,结合拟剧理论的话语资源,总结出青年群体在使用Soul时的部分心理状态.结论:研究发现,能够满足用户猎奇心理的匿名社交APP逐渐成为青年获取快感的来源,同时满足了青年用户对去标签化的平等社交的需求.在可供青年用户进行自我展演的空间内,填满了其期望被赞赏、占据社交上位等欲望.他们也在不断弥补理想与现实的摩擦造就的自我差异,找到一种相对纯粹的认同,以此稳定自身的心理天平.

    匿名社交SoulAPP青年群体用户心理

    基于互动仪式链的图书直播价值创造探析

    汪小义
    151-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图书直播以互动性和即时性特点推动知识传播,改变了图书销售方式,创造出兼具商品和文化的双重价值.文章探讨图书直播的价值创造机制,并为其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的策略.方法:基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图书直播互动仪式的构造要素,以互动仪式结果为基础分析图书直播互动仪式市场价值创造的具体过程.结果:图书直播经历了起步、蓄势、爆发、成熟、差异化发展这五个阶段,主要通过用户虚拟空间的共同在场、对局外人设置双重限制、多元共同关注焦点、情感共鸣等要素构造互动仪式市场.其中,人类生产者和非人类生产者在互动仪式市场中通过PGC、UGC、社会化分享、数据分析等方式进行价值生产.其价值创造机制包括经由关系凝聚群体团结,构建互动仪式市场;借助技术强化情感能量,赋能用户体验价值;通过内容催生群体符号,构建品牌影响力;利用制度约束道德标准,助力价值创造可持续.结论:图书直播与时俱进、充满活力,能强化用户间的关系和文化传播.为了保障图书直播的价值创造可持续和增强市场竞争力,出版机构须优化直播内容、管理私域流量、遵守相关制度规范.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消费者体验,还能促进图书销售,鼓励出版业在新媒体时代实现持续创新与增值.

    图书直播图书销售互动仪式链价值创造

    科技驱动下的新媒体播音发展趋势与挑战探究

    张斌
    15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立足科技驱动背景与媒体行业竞争形势严峻的发展环境,分析新媒体播音的发展趋势与挑战,并探究优化新媒体播音发展的路径.方法:文章通过研究科技驱动下的新媒体播音发展趋势与挑战,提出新媒体播音发展策略,以帮助播音主持认清形势,主动适应科技驱动下的新媒体环境,了解播音主持行业发展趋势,积极应对挑战,提高播音主持的质量.结果:通过分析当代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与信息获取需求,明确科技驱动下的新媒体播音发展趋势.目前,科技对新媒体播音发展的影响非常明显,使新媒体播音具有时代性、多样化、开放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同时使播音主持面临受众群体分流、角色定位变化以及内容同质的严峻挑战,对播音主持的专业功底、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结论:科技驱动下的新媒体播音面临着全新的发展趋势,通过提升播音主持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增强播音主持的竞争力,可以帮助播音主持积极应对播音发展面临的挑战,尤其是结合当代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与信息获取需求,促使播音主持夯实专业功底、形成独特风格、坚守职业操作,进一步发挥媒体行业的宣传教育效能,进而推动媒体行业稳健发展.

    科技驱动新媒体播音发展趋势挑战

    B站反应视频媒介景观的生产与影响研究

    陈晓杭
    158-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反应视频是兴起于在线视频分享平台的一种以记录即时观看感受为特色的视频形态,近年来已发展成B站等平台上的热门类型,越来越多创作者的加入和高播放量意味着反应视频已成为一道独特的媒介景观.研究反应视频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以及会产生什么影响,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这一媒介现象,促进视频内容生态的发展.方法:文章运用凯尔纳分析媒介景观时采用的生产—影响路径,通过参与式观察研究B站上reaction垂类的UP主视频内容,从人—符号—场域的角度分析"景观"概念中的三个要素如何影响反应视频媒介景观建构与传播,并从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个方面探究反应视频所产生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反应者主导了媒介景观的建构,将观剧行为转变为自我表演,以符号打造反应视频视听景观,反应者、观看者及视频平台三者重构互动场域,反应者与观看者在互动中形成情感共同体,推动反应视频进一步生产传播.反应视频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表达创作视角,直观的反应和多元解读能促进跨文化的理解和传播,以情绪感染受众的方式更能助力文化产品的推广.然而,在情感按摩下,个体更容易陷入情绪极化,沉迷认同快感而回避理性思考.结论:需要辩证看待反应视频的发展,保持独立的创作和思考,从而促进视频生态的多元化和良性发展.

    反应视频媒介景观互动情感消费B站

    复媒体时代在线约会用户的媒介转移行为研究

    曹尚卿黄仙婧
    161-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复媒体环境下在线约会用户媒介转移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化对当下数字化、媒介化、中介化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理解.方法:通过参与式观察发现,用户利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之间的差异性功能来表达自我和管理不同的媒介关系,"关系过渡"和"关系管理"是促成用户媒介转移行为的关键动因,而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通常被用户认为是一个更亲密的领域.结果:研究发现,在双方对媒介平台意义的共识下,从在线约会平台到即时通信软件的转移被认为是潜在约会对象之间关系进阶的一种"过渡仪式",且被看作一种试探对方对自己感兴趣程度的关键信号.结论:通过这种仪式,用户能动地划分数字空间中的社会生活关系,选择特定媒介以实现自己印象整饰和关系管理的目的,进而获得对关系的控制感,突出数字化交往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地位,体现用户与平台、技术之间的互动博弈.

    在线约会软件复媒体媒介转移行为数字化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