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唐代甲胄文化在影视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长安十二时辰》为例

    张爱华童翼承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甲胄作为古装影视剧中常见的服装,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但大部分古装剧的甲胄设计缺乏历史考究,存在结构混乱、形式拼凑等问题,部分影视作品的甲胄甚至直接使用西方或日本形制.数字媒介时代,影视剧是大众感知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古装影视剧的服装设计质量不仅决定了其作品的艺术水平,还关乎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研究我国传统甲胄文化迫在眉睫.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及案例分析法展开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唐代甲胄文化的形成原因及发展历程,归纳其形制与突出特征.结果:通过分析优秀影视作品《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代甲胄设计,挖掘其文化传承与创新之处,为中国影视剧的甲胄设计提供助力.《长安十二时辰》的甲胄设计由温陈华先生的"炼铠寺"甲胄设计团队完成,团队将唐代甲胄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在明确传统唐代甲胄的历史形制和文化特点的前提下,在材料、色彩及结构方面进行复原与创新,使其甲胄既能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又具备符合当代审美的艺术效果.结论:《长安十二时辰》为古装影视剧的服装设计起到了示范作用,国产古装影视剧的甲胄设计应立足历史形制,在复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进行创新,真正意义上传承与发展文化.

    唐代甲胄文化影视服装设计中国传统文化《长安十二时辰》

    符号学视角下中国式护士服的发展与变化研究

    孙萌孙涛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医疗事业的进步,中国式护士服不断演变.文章运用符号学理论,对中国式护士服的发展历程及其蕴含的符号意义进行系统研究,解析不同时期的服制、款式和色彩符号如何反映并塑造了我国护理行业的形象以及传达了何种文化内涵.方法:首先,借助"二元一体"的符号学理论框架,将中国式护士服视为承载特定社会意义和职业身份的符号系统,通过对护士服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分析,深入探讨其形式与功能的变化.共时性分析着重于当前中国式护士服所使用的服制结构、款式设计及色彩搭配等,揭示其背后的职业认同、职能区分与心理效应.历时性分析则重在梳理国内护士服的发展脉络,包括20 世纪 30 至 50 年代中国式护士服的特点及演变过程.结果:研究发现,中国式护士服从最初借鉴西方样式逐渐发展为具有本土特色的服饰体系,其中服制符号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变化,款式符号反映了护理工作需求与审美观念的进步,色彩符号则随不同科室的功能需求和社会心理需求调整而多样化.结论:在遵循国际标准的同时,须结合本土文化特色与现代护理理念,打造既符合专业规范又彰显人文关怀的新型护士服,进一步提升护理行业的专业形象和社会认知.

    符号学中国式护士服发展与变化共时性历时性

    管家庆高温颜色釉在瓷板画中的窑变效果探究

    孔泽众
    7-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高温颜色釉是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品位不断提升,对高温颜色釉的艺术表现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审美视域下,受全新创作观念的影响,景德镇陶瓷绘画正面临新旧交融的拐点.瓷板画与高温颜色釉是景德镇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陶瓷与技术语言如何实现新突破的问题亟待解决.管家庆教授在瓷板绘画创作中将陶瓷材料语言与技术语言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陶瓷绘画窑变效果,打破了传统陶瓷语言与技术语言的壁垒.文章分析管家庆系列作品的窑变效果,为当前陶瓷艺术领域提供全新的创作思路.方法:文章基于陶瓷艺术、高温颜色釉的窑变语言视角,通过深入分析管家庆教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作品的艺术特征和艺术家个人创作风格等层面进行论证.结果:管家庆教授在高温颜色釉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与窑变语言,为此后的高温颜色釉艺术提供了优秀的参考范式,促进了当代陶瓷艺术的多元化发展.结论:如今,管家庆教授经过 20 多年的耕耘,将传统的高温颜色釉融合水墨、油画等设计语言,通过高温颜色釉的窑变这一表现形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管式"高温颜色釉彩画,在陶瓷绘画和陶瓷设计中广泛运用.

    高温颜色釉瓷板画窑变

    鲁山花瓷的发展脉络及传承保护研究

    朱慧悦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对鲁山花瓷的起源、发展历程、演变过程及现代传承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鲁山花瓷的制作工艺、烧制技术、装饰手法和特色,探讨其在制作原料、工艺手法、艺术表现等方面的主要特征,总结鲁山花瓷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梳理鲁山花瓷传承现状,进而了解相关从业者和传统工艺传承现状.方法:采用文献调研等方法,收集鲁山花瓷的历史资料、制作工艺、市场需求等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系统整理.针对当前鲁山花瓷传统工艺的传承情况,分析当前鲁山花瓷面临的挑战和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保护传统工艺、促进创新发展的建议.结果:针对目前鲁山花瓷存在的传承形式局限、内容创新单一、产业发展薄弱等困境,提出结合传承与创新、加强推广与宣传、扶持产业发展、展开学术研究与交流等建议,以促进对鲁山花瓷的保护与发展,进而加深大众对鲁山花瓷文化价值及研究重要性的认识.结论:鲁山花瓷作为"官瓷之源、窑变之祖",其胎如坚石,釉质细润,器型丰满敦实,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极具文化价值.在当下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设计者应结合现代市场需求对其进行创新开发,坚持"保护、挖掘、传承、创新"理念,潜心钻研、上下求索,谱写鲁山花瓷创新发展的绚丽华章.

    鲁山花瓷分相釉段店窑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台假定性与表演真实性视域下现实主义戏剧人物性格化呈现研究

    孙盈邹子赣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戏剧表演艺术的真实性审美要求与戏剧艺术假定性的审美特质之间的辩证关系,探寻人物表演性格化在现实主义戏剧中的审美意义.方法:文章以戏剧的审美形式和审美目的为切入点,结合戏剧史的文献资料整理,梳理戏剧对真实性的审美要求和戏剧假定性的审美认识之间交互发展的认识规律,找到现实主义戏剧对人物性格化呈现的客观需求和审美依据.结论:虽然舞台上的一切呈现都是人为的假定性呈现,但这并不意味着观众接受的是虚情假意的演出.现实主义戏剧艺术所追求的舞台幻觉真实感的基础,就是演员通过表演将文本角色活灵活现地再现,这既是观众期望从假定性的舞台上获得真实的情感共鸣的方式,又是表演艺术在假定性和真实性之间的平衡点——演员既在舞台上运用真实的自我情感,又塑造出戏剧文本所假定的角色.结果:现实主义戏剧艺术源于生活,注重对生活的理解.戏剧舞台上的创作材料源于自然生活,但戏剧舞台的事物不等同于自然世界的事物.当演员在塑造角色时,要认识到角色与演员、真实与假定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以人物性格化呈现作为结合点去诠释艺术的真实性.舞台上的角色是否可信,在于演员是否能在一次性直观呈现的舞台假定性中,通过外部和内部的表演塑造将人物性格化.

    表演真实性戏剧假定性现实主义戏剧人物性格化

    戏剧表演中潜台词的作用研究

    赵杰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潜台词作为戏剧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台词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因此,探究戏剧表演中潜台词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分析戏剧表演中潜台词的作用,以期帮助戏剧演员更合理地运用潜台词.方法:文章从潜台词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入手,梳理戏剧表演中潜台词的作用,提出戏剧表演中运用潜台词的路径.结果:在戏剧表演中运用潜台词,可传达台词的深层内涵、助推剧情发展以及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戏剧表演中,演员应尤为注重对潜台词的合理运用,并通过多种手段,提高自身运用潜台词的水平.结论:通过对戏剧表演中潜台词作用的研究,了解到潜台词在戏剧表演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潜台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观众对戏剧表演的审美体验.鉴于此,戏剧演员可通过深刻理解潜台词、在特定情况下巧妙运用潜台词、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构建起潜台词与舞台行动之间的紧密联系等路径,合理运用潜台词,提升戏剧表演的整体表现力,为观众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

    戏剧表演潜台词思想情感剧情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艺术诠释

    陈珷羚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钢琴作品的精神母体,唯有合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进一步丰富中国钢琴作品的精神内涵.文章旨在挖掘中国钢琴作品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融入中国钢琴作品的可行路径与有效方法,助力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法:文章基于对中国钢琴作品的特点分析和在中国钢琴作品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价值,具体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艺术诠释.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艺术诠释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音乐题材的选择、音乐形式的运用、音乐情感的表达以及音乐细节的处理等.传统民歌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艺术诠释,赋予钢琴作品更鲜明的民族特色,也让钢琴作品的演奏形式更加丰富,有效促进了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化发展.结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渗透,进一步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能让全世界各族人民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钢琴作品艺术诠释

    身体哲学视域下创作主体身与心的生命交织探究——以杨丽萍为例

    赵蕊宏
    22-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以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为例,探讨基于身体哲学的理论框架,创作主体如何在舞蹈创作中实现身与心的生命交织,以揭示舞蹈创作中身体与心灵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如何影响并塑造出独特的舞蹈作品.方法:通过分析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的表演艺术,深入剖析身体与心灵在艺术创作中的互动与融合.结果:研究发现,杨丽萍的舞蹈作品充分展示了创作主体在身体哲学指导下的艺术实践,她通过独特的舞蹈语言将个人的身体体验与情感体验融为一体,形成具有深刻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舞蹈作品.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舞蹈创作中,身与心的生命交织是不可或缺的.身体作为舞蹈创作的媒介,承载着舞者的情感、记忆和认知,而心灵则为舞蹈注入灵魂.杨丽萍的舞蹈创作证明了身体与心灵的相互作用,她通过舞蹈将身体与心灵的交织展现得淋漓尽致,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体验.结论:杨丽萍的艺术成就不仅源于其精湛的舞蹈技巧,还在于其对身体与心灵关系的深刻理解与运用.杨丽萍以身体作为艺术的媒介,通过身体语言的精准表达,展现了内在关注的情感与哲理.

    身体哲学创作主体杨丽萍舞蹈艺术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研究

    许耀文
    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全球化浪潮中,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关键渠道.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通过分析风俗、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揭示微观层面的问题.通过跨文化阅读和文本分析,探究翻译者处理文化差异的具体策略及文化读者的认知差异.最终目的是提供实际的翻译策略,促进中西方文学在全球传播与理解,推动跨文化交流.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方文学作品,通过深度文本分析,探讨其中的风俗、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差异.通过比较《红楼梦》的杨译本和霍译本中两首判词的翻译,分析归化与异化策略的优劣.分析比较中西方文化在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上的差异,揭示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结果:研究发现,文化差异在翻译中体现为对文化负载词元素的调整、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平衡以及叙事结构与逻辑推理的调整,以适应目标文化读者的理解.在译文中合理运用异化和归化策略,可以提升译文阅读体验和促进文化传播.结论:在全球化时代,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产生了深远影响.翻译者须在保持原作文化特质的同时,在归化与异化策略之间取得平衡.这不仅能够提升翻译质量,丰富目标语言文化的多样性,还能促进全球文化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文学翻译在全球化时代展现了独特的价值和重要意义,为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持.

    英语文学文化差异翻译策略跨文化交流

    论丁玲早期的小说创作

    吴长禹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丁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女性作家,人们往往对她踏入革命道路以后的作品比较熟悉,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具有革命话语的作品.而丁玲早期的创作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与后期的风格迥异,她对个人自由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探寻,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方法:文章从丁玲早期的个人经历出发,结合她 1929 年至 1930 年创作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早期创作风格,探讨丁玲早期的小说创作.结果:受 20 世纪初寻求自由和人性解放的思想运动的影响,丁玲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她笔下的人物对爱欲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以及面临的生活困境,既有自己的影子,又有时代的影子.结论: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女性地位与话语权,还有越来越不容忽视的女性力量,成为关注的热点.带着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解读丁玲早期作品中极富生命力的女性形象,会有更多的收获.同时,根据丁玲思想的转变,也能看出政治信仰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影响不可忽视.

    丁玲早期作品小说创作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