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放学后》中的身体美学

    赵荣婕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东野圭吾作为深受当今读者喜爱的推理小说家,其成名作品《放学后》围绕宫坂惠美身体承受"视线强暴"后发生的案件展开.研究文本中的身体美学,目的是以身体叙事为媒介,深入探究人的矛盾性与对立性.方法:首先采用文献梳理法,梳理《放学后》的相关文献,阐释文本与身体美的内在联系,围绕身体进行审美实践,分析文本中的身体叙事,论述其身体叙事的动力;其次采用理论分析法进行研究,以身体美学研究文本,对人物形象中的身体美学进行分析,叙述在不同生存场域下,处境不同的身体外在呈现的差异性,并反思自我认同的重要性;再次通过比较研究法进行梳理,根据不同的人物形象探索身体美学的内在含义,分析文本所呈现的社会现象;最后采用总结概括法,总结《放学后》中发生的悲剧反映的社会现象.结果:目前,学界开始关注身体美学的研究,在探索审美实践中研究身体美学的合理性,从文本出发,寻求身心合一的境界.《放学后》以欲望身体作为身体叙事的动力,以人物形象的身体标记,展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后的抗争,映射出两性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结论:应思索"文本的身体"与"身体"之间存在的深意,重视身体,共同探索社会文明的合理发展趋势.

    《放学后》身体叙事身体美学

    敦煌飞天形象演变探究

    王小铮
    3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中开凿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文章全面分析敦煌莫高窟飞天形象的演变特点,并探讨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脉络以及在现代艺术中的意义和价值.方法:文章概述敦煌飞天形象,对敦煌莫高窟近 6000 身飞天形象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运用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结合文献资料研究和艺术形态学分析,追踪从十六国到元代 10 个朝代飞天形象的演变过程.结果:研究发现,敦煌飞天形象的演变与敦煌艺术的整体发展大体一致,在长期的艺术演变过程中,飞天形象贯穿始终,成为历代艺术家的灵感源泉,反映了历代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的变迁.飞天形象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在艺术表现形式、风格及象征意义方面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对形态美、色彩美的极致追求.结论:敦煌莫高窟飞天形象是中国文化多元融合的重要体现,其不仅是敦煌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也在现代艺术和文化传承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深入研究飞天形象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意义,文章旨在为理解敦煌艺术提供新视角,强调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敦煌壁画飞天形象文化

    互动装置艺术的身体媒介运用研究——以吴珏辉作品为例

    刘琦
    38-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的发展深刻影响着艺术实践,改变了身体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与表现形式.在互动装置艺术中,身体逐渐从创作母题转向艺术媒介,使"以身为媒"的艺术创作由文化观念转向技术现实.文章以人机交互为切入点,探究身体媒介在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中的外在特征与内在作用机制.方法:新媒体艺术家吴珏辉致力于探索技术与艺术、身体与媒体之间的"接口".他的作品涉及交互艺术、媒体剧场,以多元融合的面貌拓展了新媒体艺术的边界.通过案例分析法,文章分析吴珏辉作品的媒介语言与媒介环境特征,讨论互动装置艺术中身体媒介的感官体验设计与空间建构.结果:经由身体媒介,吴珏辉的互动装置艺术作品直观反映出技术对人的改造.他通过媒介技术实现了感官错位、感官漫游与感官交换,使身体媒介深度纳入装置艺术作品的交互流程.在人机交互过程中,艺术家模糊了身体媒介与非身体媒介之间的差异性,为互动装置营造出了异质化空间.结论:身体媒介不仅在互动装置艺术中转译艺术观念,也重勘了代表交互性的链式结构."以身为媒"的互动装置艺术作品重视观众的具身参与和交互体验,呈现出人机合一的审美取向.在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中的身体媒介集合了科技的先锋性与艺术观念的独特性,能为当代艺术带来更多可能.

    新媒体艺术装置艺术人机交互身体媒介

    模因视角下满族玉器流变探究

    胡泊薛雯
    41-4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从强势模因视角出发,深入探究满族玉文化的传承与流变过程,揭示满族玉文化模因如何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传承中展现独特的文化内涵.方法:文章运用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对满族玉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传播过程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同时,结合模因论,对满族玉文化模因的异变与同化现象进行深入探讨.结果:研究发现,满族玉文化模因作为强势模因,在传承与流变过程中展现了长寿性、多产性和忠实性特征.其通过适应策略与变异能力,成功地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生存并繁衍.此外,满族玉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吸收了外来文化,实现了自身传承与发展.结论:研究满族玉文化的历史与价值,能为其他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满族玉文化模因论传承与流变强势模因

    "新神话"动画电影空间叙事路径研究

    李雅鑫赵阳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中国动画自古以来就有以神话故事为原型对其进行改编的传统,这些传统神话故事也因独特的民族属性成为动画电影创作的源泉.当前中国神话题材动画电影整体呈现出"新神话主义"的创作风格,伴随叙事文本的需要,自由创造各种叙事时空,在银幕中随时实现由生活空间到想象空间的转化,进而为叙事服务,在空间叙事层面充满想象力.方法:文章首先从双向想象空间的同质化构建,无论是人们审美经验内的原生神话空间还是人们生存的社会现实空间,充分调动观众的观影积极性.其次从作为叙事场域的仪式空间以及异次空间的多重创造两个方面来探寻当前"新神话"动画电影如何借助"空间"这一手段服务于人物性格和影片发展进行文本叙事.结果:通过对当前"新神话"动画电影作品的深入分析,发现影片的空间叙事为剧情与人物个性发展提供了合理性,通过空间的视觉化使人物性格表现得更为立体,在推动叙事的同时融入传统文化,传递中国精神,引发观众共鸣.结论:动画电影以得天独厚的想象力优势对原始的神话故事进行现代化改编,使空间转变更为灵活和立体,打破不同空间壁垒,形成兼具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新神话"空间,赋予传统神话故事新的生命力.

    "新神话"动画电影空间叙事仪式空间

    关于传统手工技艺项目传承人认定机制的思考——以竹泓木船制造技艺传承群体为例

    刘畅臧俞林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传承传统手工技艺是文化延续和发展的重要一环,竹泓木船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文化产业化的带动下,竹泓木船制造技艺发展较好,规模较大,具有手工技艺与多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文章以竹泓木船制造技艺传承群体为例,探析传统手工技艺项目传承人认定机制方面出现的问题.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访谈,运用口述史研究方法,分析竹泓木船制造技艺传承群体的现状.基于此,分析我国传统手工技艺项目传承人认定机制存在的问题,对认定机制的发展完善提出建议.结果:从竹泓木船制造技艺传承历史脉络和发展现状着手,根据竹泓镇相关负责人和木船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提供的口述材料,多角度分析对比,探索得出传统手工技艺项目传承人认定机制出现了代表性传承人断层、传承群体的集体认定缺乏、传承人对技艺传承认知模糊等问题.结论:文章研究发现,通过加强传承人认定机制的调查与评审、改进传承群体的协同发展模式、增强传承群体的传承意识等,有益于完善传统手工技艺项目传承人认定机制,推动"非遗"传承发展.

    传统手工技艺项目认定机制传承人竹泓木船

    互文性教学在高校人文通识教育中的提出、实施及意义探究——以《红楼梦》相关课程为例

    张岚岚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高校人文通识教育中提出互文性教学模式,并探索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最后阐明提出和实施互文性教学的意义.方法:首先寻求互文性理论与通识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提出互文性教学,并界定概念;其次以《红楼梦》相关课程为例,具体展示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互文性教学的三个层面,即以教师教为主体达成知识的贯通,以学生读为主体达成能力的培养,以及在教与学中,以悟为主体实现素养的提升.结果:通过探寻互文性教学实施路径,分析在通识教育中倡导互文性教学的重要意义:建构"通"的知识体系,培养"识"的能力技巧,达成"育"的素养目标.互文性教学的实施,不仅契合教育目标,还能有效助推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结论:以多元、互动为主要思维特征的互文性理论与高校通识教育的融合,是必要且有重要意义的,不仅能给予人文通识教育理论和方法论的引导,还能有力保证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

    互文性教学通识教育《红楼梦》

    论扬剧资源的语义关联构建与数据叙事

    蔡宇航
    5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导致传统戏剧扬剧逐渐在刻板的文化保护进程中失去方向,并且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各大领域人才紧缺,扬剧传承更是面临断代风险,文化传播覆盖面不断缩小,形势不容乐观,急需探索合适的发展策略.方法:文章对扬剧资源进行深层次的语义知识关联研究,分析扬剧资源知识结构,并探讨资源知识间的叙事逻辑,为搭建语义关联框架做铺垫,从数字技术角度出发,为扬剧在数字时代寻求新的传播方式.结果:基于叙事视角进行知识结构分析,确定核心资源作为语义关联实体对象,选取扬剧剧目为实例,基于语料整理、分析扬剧资源的知识结构和叙事逻辑,在复用CIDOC CRM本体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出适用于扬剧资源的语义关联模型.最后,选取扬剧现代剧目进行实证研究,实现扬剧资源的数据叙事,验证本研究的可行性.结论:将扬剧资源以叙事的方式进行语义关联,并进行可视化展示,符合新时期数字技术发展特色,通过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使观众保持良好的观看情绪,从而扩展扬剧的传播受众,为扬剧在新时期的传播与发展提供新思路.同时,研究还扩宽了本体理论的领域适用性,也为戏剧剧种资源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扬剧CIDOCCRM语义关联叙事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策研究

    任楠郭强
    62-6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座联通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桥梁,坚守着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初心与使命,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般的外国学习体验.学生在学习外国课程时,必须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受到跨文化交流实践机会有限、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外语课程的积极性不高.文章基于中外合作办学背景,研究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以促进中外合作办学下英语教学有效开展.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本质要求,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现实需要,更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需求.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受到传统教学观念、跨文化交流实践机会有限、学生跨文化学习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影响.结论:应采取相应对策,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选择文化底蕴深厚的教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增加对外交流机会等,为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外语课程教学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稳定健康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

    数字媒体交互设计在唐陵墓葬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吕梦星张辉
    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唐代陵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无数唐朝文化、政治和社会信息,不仅为后人借鉴历史经验和学习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源,而且对推动当地经济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更高效地保护并传承唐陵文化,并由此延伸到全面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方法:文章从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出发,结合唐乾陵陪葬墓的实景再现设计,分析信息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数字媒体交互设计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通过回顾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要求和唐陵墓葬文化保护的迫切性,文章指出保护和传承唐陵墓葬文化的重要任务,同时强调数字媒体交互设计能为唐陵墓葬文化保护带来新的可能,实现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结果:以唐乾陵陪葬墓实景再现设计实践为例,结合数字媒体交互设计的特点,分别从陵墓实景再现、数字信息整合和文化传播共享三个方面,指出交互对于唐陵墓葬文化保护、传播和体验的现实意义.结论:本研究为唐陵墓葬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切入点,对传播和体验唐陵墓葬文化具有现实意义,也为保护与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数字媒体交互设计唐陵墓葬文化遗产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