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科幻电影的中国式表达——以《流浪地球》为例

    杨东元
    13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以《流浪地球》为具体案例,通过挖掘中国科幻电影的文化内涵,揭示中国电影产业在科幻题材上的创新尝试,探究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元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电影叙事风格.方法:文章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文化研究法,详细解读《流浪地球》的剧本内容、导演访谈记录及影评等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剖析电影的主题、情节、角色等元素如何体现鲜明的中国式表达.结果:《流浪地球》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科幻电影,其成功之处在于将中国的集体主义精神、家国情怀与科幻题材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语境的叙事风格.电影中,面对地球即将毁灭的危机,人类没有选择逃离而是选择带着地球一起流浪,这种"移山填海"的壮举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敢于挑战自然的勇气和智慧.电影对家庭、亲情的描绘也展现出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和亲情的传统美德.结论:《流浪地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在探索中国式表达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它不仅展示了中国电影产业在科技、特效等领域的进步,而且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未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创新,相信将有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电影问世.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中国式表达

    跨文化歌剧的影视改编研究——以《图兰朵》和《蝴蝶夫人》为例

    甄盼
    135-137,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普契尼创作的经典跨文化歌剧《图兰朵》和《蝴蝶夫人》影视改编后的差异.除了研究歌剧与电影的故事情节差异,还进一步分析电影对人物形象的重塑、视觉修辞的叙事呈现,同时对两部电影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笔者研究发现,很多研究人员着眼于普契尼及歌剧本身,甚少提及跨文化歌剧影视改编的内容,这是笔者想要深入研究这一议题的原因,以期给跨文化歌剧的影视改编带来启示.方法:第一,文献研究法.利用检索数据库等方式,查阅并收集国内外有关文献,归纳普契尼的两部歌剧及改编作品的相关研究资料.文献来源主要为各类声乐学术核心期刊和有关学术专著.第二,个案分析法:以两部歌剧及改编电影为特定研究对象,加以调查分析,总结经典歌剧影视改编的特点及一般性规律.第三,比较法:对根据经典歌剧作品改编的电影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横纵向比较,总结影视改编的创作趋向.结果:普契尼的《图兰朵》与《蝴蝶夫人》作为凸显东方美学的歌剧,在中国导演郑晓龙和西方导演柯南伯格的改编下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的改编,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结论:对两部经典跨文化歌剧的影视改编进行研究可知,应重新认识并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尊重文化差异,形成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图兰朵》《蝴蝶夫人》跨文化歌剧影视改编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电影《白色大厦》空间叙事分析

    蔡吉炜
    138-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分析电影《白色大厦》的空间叙事方法和建构策略,探究城市现代化洪流中逐渐被边缘化的平凡人的挣扎、反抗.方法:文章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以及三元辩证法进行理论追溯,并结合电影《白色大厦》分析文本禀赋.结果:通过影像内在逻辑进行空间叙事的过程可以看作一种基于物质空间的文本实践表征情感想象的空间生产,文章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划分的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维度出发,对都市与乡村景观交织的物质空间、情感坐标游移的精神空间以及表征城乡并置下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反抗的社会空间进行详细分析,揭示了城市化浪潮中城市边缘群体与快速发展的社会之间的区隔,而这正是影片在建构社会空间历史形态之一的矛盾性空间时意欲深刻阐释的主题.结论:电影中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特定的时空中活动,时间与空间相互构成其存在的意义.城乡空间是人类交往活动的场所,因此研究电影叙事语言,有必要从空间美学角度探究电影空间传播的内在意涵和运作机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巨变,柬埔寨首都金边逐渐形成一个城乡并置的异质社会空间.在社会转型和城市变迁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普通人,所熟悉和依赖的精神家园逐渐被陌生、疏离的城市替代,当充满温情的家园化为虚妄,他们无所适从、难以扎根.现代化变迁对人类精神意识和情感抒发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冲击,"边缘与变迁"影像空间记叙了游荡在城市边缘的人群的独特故事、情感张力和反抗意识.电影空间叙事研究建立在庞大理论谱系之上,不仅限于影视艺术学,各学科不同的理论体系在交锋中汇聚思想锋芒,从而为电影空间美学谱系提供了崭新的视野洞察角度.

    《白色大厦》空间生产空间叙事

    电影《野山》的声音真实性探究

    刘雪凝
    142-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西部电影理论对西安电影制片厂有审美理论支撑的作用,西安电影制片厂以此为审美追求,拍摄了一部又一部带有中国西部风格特征的影片.电影声音技术的发展对电影声音制作提出了新要求,观众对电影声音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20 世纪 90 年代呼吁的同期录音就是其重要体现.西部电影的声音有独特的美学风格,声音创作经验十分宝贵.电影《野山》讲述了陕南乡村发生的故事,具有鲜明的西部风格,并且其录音师李岚华进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同期录音实践.文章探讨《野山》中声音真实的具体呈现及对影片风格产生的影响.方法:文章从西部电影的概念以及同期录音制度的改变谈起,对影片声音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其中包括录音师对同期声的录制办法与创意、人物话语的设计以及配乐的选择.结果:在电影语境中,声音真实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物理复制声音,引起观众情感与认知共鸣才是声音真实的重要标准,观众的感受真实才是声音真实的表现.《野山》的同期声直接表现了环境风貌,配乐则与影片传递的情绪一致,整体声音风格和谐自然,表现了陕南地区的风土人情.结论:为了创作出富有感染力、与影片风格一致的声音,声音创作者要找到客观真实和心理真实之间的平衡点,运用各种声音元素准确表达影片蕴含的情感与意义,创作出能够打动人心的好作品.

    西部电影《野山》电影声音声音真实

    恋爱观察综艺节目对观众自我建构的影响探究——以《心动的信号》为例

    慈黛友
    145-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恋爱观察综艺节目以"明星+素人"的模式,采取"素人棚外恋爱+明星棚内观察推理"双视角,为观众呈现一群陌生人在集体生活的场景下,甜蜜矛盾的恋爱情境.文章主要探究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如何对自我进行建构,分析节目中嘉宾呈现的自我表演有何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未来的恋爱观察综艺节目制作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展演理论,搜集相关资料文献,以《心动的信号》为例,探究恋爱观察综艺节目对观众自我建构的影响、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结果:研究发现,在观看恋爱观察综艺节目的过程中,观众对自我不足的认识以及在"窥私"中得到的快感会形成自我建构的基础.观众通过镜像角色的选择建立理想的自我,产生不同维度的影响.另外,节目中的素人嘉宾展演会让观众产生虚拟与现实的撕裂感,导致自我认同迷失;节目组对流量话题的追逐也会扭曲正向的恋爱价值观.结论:恋爱观察综艺节目对观众的自我建构具有双重影响,节目中的嘉宾展演也存在一定问题.基于此,节目制作组要抓准节目正向立意,关注节目内容真实性,观众在观看时也要提升理性认知.

    展演理论恋爱观察综艺节目自我建构传播策略《心动信号》

    社交媒体话语空间的公众情绪研究——以微博平台旅美熊猫丫丫事件为例

    满新
    148-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深入分析熊猫外交与社交媒体之间的关系,以了解国内社交媒体上公众情感的表达和演变.具体而言,文章的目的是通过情感分析和关键词分析,探讨国内网民对熊猫外交事件的态度和情感变化,以及这些情感如何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和演化.方法:利用Python程序获取中央级官方微博账号和头部媒体微博账号的数据.数据收集时间为 2023 年 2 月 22 日至 2023 年 6 月 21 日,经筛选后,采用情感分析工具SnowNLP来计算微博内容的情感得分,并对评论文本进行关键词分析,以了解网民讨论的主要话题.结果:研究发现,2023 年2月至2023 年6月,网民对熊猫外交事件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情感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博文表达了积极的情感.关键词分析显示,一些热词如"国宝""熊猫""回家""健康""快乐""美国""希望""开心""拒绝"等,凸显了网民对丫丫事件的关注点.结论:文章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上的数据,揭示了国内网民对熊猫外交事件的情感态度和关注点.总体而言,网民对熊猫外交持积极态度,情感呈正面倾向.这一发现有助于深入理解社交媒体对国际政治事件的情感表达和舆情演变的影响.此外,文章还强调了社交媒体在国际舆论话语权和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来塑造国际形象.

    熊猫外交公众情绪计算传播微博

    文化认同视角下ABG风格的社群传播与影响研究

    吴雨婷
    151-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深入探析ABG风格的文化成因和社群传播的路径与影响.方法:文章从文化认同的理论视角出发,结合身份认同、社群传播以及跨文化传播等理论,同时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等定量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ABG风格社群传播效果与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并对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加以总结反思.结果:ABG风格的传播不能仅依赖社交媒体.结论:社交媒体对ABG风格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能轻松实现传播流量的集中与放大,但大数据时代各平台对用户的数据捕捉与分析都显得急于求成,仅仅依赖一个不断细分的领域对用户群体进行社群区分是不科学的,那些只有"三分钟热度"的用户很难稳定地归属于某个社群.

    文化认同ABG风格社群传播身份认同跨文化传播

    体育媒介仪式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展演策略探究

    林彦
    154-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讨体育媒介仪式如何展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比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在构建国家形象以及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方面的异同,思考大型体育媒介事件对于国家形象构建和国际传播的意义.方法:文章采用共情传播视域,对比分析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在构建国家形象和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方面采取的叙事方式与策略,进而阐述我国如何通过大型体育赛事传递"中国温度",展示开放包容的国家形象.结果:研究发现,北京冬奥会通过视觉符号建立情感联结、友好外交软性传播以及议程设置促共情等方式,有效传递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比之下,东京奥运会虽也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但在具体叙事上存在差异.大型体育媒介事件不仅是一次文化交流互鉴的机会,更是有效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平台.结论:大型体育媒介事件为提升国家形象、促进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契机.我国应借此机会,通过讲述人际交流的故事,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示开放包容的国家形象.同时,大型体育媒介事件为规避跨文化传播障碍、减少"文化折扣"提供了有效路径.未来,我国应进一步提升大型体育媒介事件的国际传播水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体育媒介仪式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形象共情传播国际传播

    网络热词在主流媒体传播中的调用机制分析——以《人民日报》为例

    李悦
    157-159,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新媒体时代,分析网络热词在主流媒体传播中的调用机制对舆论引导,推动我国话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采用文本分析法,对主流媒体《人民日报》的自媒体平台进行分析.结果:《人民日报》在对网络热词进行调用传播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机制框架,会对网络热词进行一定的规范,依据时事热点创造网络热词,同时解构原有的网络热词,在强语境下对热词进行新意义的建构.结论:主流媒体调用网络热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传播效率,有效引导舆论,甚至推动新闻思想的变革,但同时,其带来的"娱乐至死"现象也值得警惕.

    网络热词主流媒体传播调用机制

    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教育工作探析

    叶晓青
    160-162,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文旅产业的互动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在这一背景下,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具备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功能,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文章从文旅融合角度出发,探讨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变革、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旨在分析博物馆如何拓展教育受众、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文创产品和建设人才队伍.方法: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法,论述文旅融合如何影响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并提出具体的改进策略.采用比较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深入探讨几所典型博物馆在教育和旅游融合方面的实践.结果:文旅融合程度的加深显著拓展了博物馆受众,促进了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和互动性.然而,博物馆仍面临着教育与商业目标冲突、教育资源整合不足、文创产品开发困境及专业人才缺乏等挑战.结论:为了充分发挥和持续拓展教育功能,博物馆应采取革新教育理念、驱动高质量文创产品开发和打造线上线下交融的教育与旅游体验等策略.博物馆应适应时代要求,强化教育功能,合理融合文旅资源,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为文化传承与创新作出贡献.

    博物馆文旅融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