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非遗"元素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研究

    舒纾
    196-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通过深入探讨"非遗"元素融入环境艺术设计的路径,增强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文化性与独特性,同时希望以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为媒介,促进"非遗"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方法: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搜集与"非遗"元素、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文献资料,提取可用内容作为理论指导.结果:文章提出三条"非遗"元素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路径,一是依托"非遗"布局理念,打造民族特色空间;二是利用"非遗"造型元素,丰富设计作品形态;三是借鉴传统色彩搭配思路,增强设计视觉张力.结论:将"非遗"元素融入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二者融合既能够丰富设计的文化内涵,提升设计品质,又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非遗"文化元素环境艺术设计融合

    基于InfoGAN的超高层建筑形体生成式设计研究

    陈闯
    199-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度集约化的超高层建筑应运而生.在超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众多因素,如建筑结构、建筑性能、平面布局等,可利用信息最大化生成对抗网络InfoGAN,使机器自主学习和掌握超高层建筑三维形体信息,以丰富建筑师的设计思路.方法:文章首先提取典型超高层建筑模型并构建高质量的数据库,为深度学习技术在超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奠定理论和数据基础.随后利用InfoGAN的可解释性特征进行实验,生成含三维形体信息的平面图并进行三维重建,最终得到多样化的自定义设计方案.结果:通过最大化互信息的方式,实现对无标签数据的有效利用,生成具有可解释特征的样本.这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方向选择和更大的思考空间,有助于缩短设计思考的时间,提高设计效率.结论:通过基于InfoGAN的建筑形体生成方法,得到更具有可解释性的建筑形体,能使设计师更清晰地理解生成建筑背后的设计原理和逻辑.

    InfoGAN超高层建筑形体生成

    行为视角下国内外社区公园研究趋势分析

    徐艳芳绳红曦戚乐乐李远方...
    203-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社区公园作为一类重要的城市公园绿地,直接影响居民的健康和幸福指数.文章从行为视角分析国内外社区公园的研究趋势,归纳当前国内外研究进展,旨在为社区公园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拓展研究思路和方法.方法:通过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梳理 424 篇英文文献和 534 篇中文文献,探讨社区公园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结果:研究显示,国内外对社区公园的关注度逐年提高,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社区公园的建设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其中,国内研究侧重于社区公园满足特定人群行为需求的作用,而国外研究则更重视公园设计对居民运动习惯、社交活动和社区归属感的影响.结论:该研究领域具有良好的前景,可进一步理解居民需求,探索行为视角下社区公园优化和社区营造,促进全民参与和实现空间公平正义.

    社区公园行为视角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装置艺术在高原地区城市公园中的创新设计研究

    王丽丽种培芳袁亚飞贾永辉...
    206-209,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高原地区,城市公园的发展虽然容易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影响,但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其作为天然氧吧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为了适应居民逐步提高的生活质量要求,迎合文旅产业发展浪潮,高原地区的城市公园设计需要彰显特色与创意,形成三维实体景观模型或艺术空间,引发居民的情感共鸣.方法:文章对高原地区城市公园中的装置进行创新设计,从解读装置艺术与高原地区城市公园的关系入手,在分析现代城市公园装置艺术设计案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设计方法和原则,并列举笔者在甘肃省合作市城市公园设计的菩提树风动亮化艺术装置和风马树冠走廊两类装置艺术.结果:从空间的定义和构想创新、地域文化传承和创新、材料选择和应用创新三方面阐释装置艺术对于高原地区城市公园的创新设计路径.一是在空间定义和构想上,通过菩提树风动亮化艺术装置和风马树冠走廊等装置,巧妙融合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营造独特的宗教文化氛围,满足当地居民的精神需求.二是在地域文化传承上,借鉴唐卡、木雕等传统艺术形式,将其融入装置艺术当中,突出地域特色,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三是在材料选择和应用上,用各种发光材料和现代科技手段,在保证可持续性的同时,为人们带来视觉震撼和身临其境的交互体验.结论:装置艺术对高原地区城市公园的空间创新至关重要,园林景观设计师要从各个角度持续深入探索其创新设计方式.

    装置艺术高原地区城市公园创新设计

    乡村美学设计中现代艺术装置的应用研究

    陈伟进周晓鸣
    210-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以乡村美学设计为出发点,研究现代乡村艺术设计中现代科技的应用.方法:文章先进行概念界定,对乡村美学进行溯源,分析乡村美学的演变进程和现代公共装置进入乡村的时间点和背景,研究现代公共装置与乡村环境结合的意义价值.用艺术的形式展现出乡村美学文化的魅力.结果:乡村美学以乡村振兴作为现代艺术战略目标,在将现代艺术装置带进乡村的同时利用它特有的艺术号召力,勾起大众的乡愁以及对乡村的回忆.现代公共艺术装置突破传统社会宣传方式,将一种新潮的思想文化引入乡村文化中,不仅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还推进了乡村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演变进程.现代科技不仅能带动生产力的提升,还是大部分人寄托乡愁的载体,更是展示乡村独有特色文化与发展历史的媒介,它重建逐渐没落的乡村空间,加强人与乡村之间的情感联系,重新定义乡村与村民、环境之间的关系.结论:文章的研究能为未来乡村美学设计在现代艺术装置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乡村美学设计现代科技美学原则形式表现

    中小学生校园疗愈景观设计研究

    顾佳怡薛思宇李皖张颖璐...
    213-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当前学生的学习与社交压力日益增大,身心健康面临威胁.在此背景下,疗愈导向的校园规划与设计开始获得广泛关注.传统校园设计以营造学习氛围为重点,忽略了疗愈景观建设.文章对中小学生校园疗愈景观设计进行研究,旨在为设计出理想的校园疗愈景观节点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和合理化建议.方法:梳理国内外疗愈景观发展进程,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分析青少年对校园疗愈景观的需求,探讨当前校园疗愈景观中存在的设施配置、地理位置、场地设置、植物配置等问题.同时,以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校区景观花园为实际案例,具体分析其功能布局、特色设施及科学理论运用,系统阐释中小学校疗愈景观建设方法与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结果:校园疗愈景观设计要彰显丰富的疗愈功能与深厚的人文关怀,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与休闲之间找到平衡,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全面发展.结论:校园疗愈景观的设计具有多学科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目前,中小学生校园疗愈景观设计研究仍停留在定性、单一的层面,对多学科知识和具体案例的研究尚显不足.未来,需要在已有的研究结果和建设经验之上,进一步完善校园疗愈景观的内涵,结合青少年各方面的需求,不断优化疗愈景观空间建设,使青少年通过校园景观实现身心疗愈与健康成长.

    校园疗愈景观景观设计中小学生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在美育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邱逢邹
    217-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非遗"传承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价值,并探索其在美育课程中的实践,以及在高职教育中有效融入工匠精神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方法:首先深入分析"非遗"传承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积极作用,重点探索其在弘扬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培养专注坚持的工作品质、塑造创新进取的精神风貌以及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方面的作用.接着,提出一系列基于"非遗"传承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在美育课程中的实践措施,即开发"非遗"传承校本课程、打造实践平台、开展主题活动、完善导师制度等具体措施.结果:基于以上实践措施,高职学生在"非遗"传承活动中对工匠精神的内涵产生深刻认知,不仅提高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还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同时,这些活动也加强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结论:"非遗"传承是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同时美育课程在高职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念、艺术修养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还是塑造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提倡工匠精神的时代背景下,美育课程更应发挥其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在高职美育改革中促进"非遗"传承和高职教育有机融合,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因此高职美育课程应进一步加强与"非遗"传承的结合,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和方式,以更好地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实现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赢.

    "非遗"传承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美育课程

    小班师幼互动中教师非言语语使用现状研究

    师梦娇
    220-222,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小班幼儿教师采用非言语语和幼儿进行互动的质量和现状,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小班幼儿教师使用非言语语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促进更有效地进行师幼互动,顺利开展相应活动,助力幼儿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方法:为了探究相关问题,文章采用观察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开展研究,观察小班幼儿教师在一日活动中采用非言语语与幼儿互动的情况,了解小班幼儿教师使用非言语语的现状.结果:小班幼儿教师使用非言语语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教师对非言语语的认识不足;二是教师缺少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教师缺少相关知识和经验的具体表现为,教师使用的非言语语种类单一、具有性别和远近距离的偏好等情况.小班幼儿教师使用非言语语进行师幼互动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趋于简单化、表面化和随意化.结论:分析观察内容和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四个影响小班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使用非言语语的因素:一是非言语语的相关素养;二是教师自身的工作量;三是幼儿园的培训力度;四是社会认知的不同.并提出四个解决措施:一是教师应提高对非言语语的认识水平;二是教师应促进平等师幼关系的建立;三是教师应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四是教师应创造性地提供各种环境.

    非言语语师幼互动现状

    面向汉语二语学习者的近义词教学研究——以"一点儿"和"有点儿"为例

    王庆华
    223-225,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一点儿"和"有点儿"一组词在日常交际中被频繁使用,其含义相近,均可表示"数量少""程度轻"等意思.然而,语义相似也对汉语二语学习者区分它们造成了阻碍.因此,有必要对二者进行多角度的辨析,探讨其混淆成因,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小见大,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教学提供有益思路.方法:对"一点儿""有点儿"等表少量意义类词进行本体上的研究.首先,以词义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两个词具有的表量特征.其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现代汉语八百词》等辞书的释义对其进行语义层面的对比分析,寻找异同.然后,将"一点儿"和"有点儿"同其他表少量意义类词如"稍微",在语义和用法搭配方面作比较.最后,借助相关语料分析其混淆成因.结果:在教学中针对"一点儿"和"有点儿",可以使用情景教学法,将句式结构代入情景语境中.也可以使用替换练习、游戏教学等教学方法,在增强教学趣味性的同时使学生更容易消化吸收.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材编写标准,考虑学生的国别、学习水平,编排由易到难,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结论:"一点儿"和"有点儿"只是汉语海量近义词中的一组,掌握此类辨析方法,益于学生举一反三,这对于对外汉语近义词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点儿""有点儿"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

    角色扮演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探析

    陈璇
    226-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角色扮演法现已成为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多元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担任特定角色,演绎角色,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内涵,习得目标语言.为助力初中英语教师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文章在论述角色扮演法价值与特点的基础上,探讨角色扮演法的现实应用策略,以期为初中英语教师提供一些教学参考.方法:文章主要运用文献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角色扮演法的价值与应用进行系统研究.结果:研究发现,角色扮演法具有情境性、学生主体性、合作性的特点,将其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价值观,提升其综合素质;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论:结合初中英语教师课堂实际教学,初中英语教师在运用角色扮演法前,须依据情境做好教学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后采用多主体多维度评价,这样才能更好地释放角色扮演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教学效能,展现英语课堂活力.

    角色扮演法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价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