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评论
艺术评论

唐凌

月刊

1672-6243

ysp12508@sina.com

010-51645692

100029

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七里渠南村371号

艺术评论/Journal Arts Criticism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主持语

    周计武
    7页

    赫尔伯特·甘斯的艺术趣味理论研究

    卢文超
    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赫尔伯特·甘斯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他对趣味的研究在艺术社会学领域影响颇大.甘斯认为,高雅文化对通俗文化的排斥有失公允,他从各方面捍卫通俗文化的价值.他认为美国存在五种趣味文化,并从形式与内容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分析.在他看来,不同的趣味公众应该有不同的趣味文化.他的趣味理论与布尔迪厄的趣味理论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对我们理解趣味问题颇有启发价值.

    赫尔伯特·甘斯艺术趣味布尔迪厄

    晚明物趣与文人群体身份建构:以董其昌为中心

    张高元周计武
    1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社会学家将美学趣味研究拓展到阶层趣味、群体趣味,力图解决不同时代趣味的个性和普遍性对立的二律背反.中国古代美学对个人心性自由和政治约束的不协调的讨论也被归入物趣范畴,与西方研究方法有相通之处.董其昌既是物趣理论的提倡者,也是物趣传统的继承者与变革者,其文化实践揭示了明代翰林群体处理个性自由与政治身份矛盾的典型策略.首先,晚明文艺界出现从诗趣到物趣的转化思潮,促进了画家对物趣的提倡.其次,物趣促成晚明典型的城市—山林生活方式的形成,推动精英阶层在各艺术领域更新时尚传统,形成新审美范畴.再次,董其昌集成文人画传统,在山水画领域提倡证悟物趣,推动艺术界对"变化不测"文人心性的绘画表征.最后,董其昌通过艺术实践,打造精致化物趣品位,完成翰林群体审美品位配置和文人心性塑造.

    物趣董其昌城市山林证悟云山

    文学意象、文化景观与精神家园:中华文化视野中的"红高粱"

    孟凡行肖云霄
    3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莫言塑造了红高粱文学意象,并用此意象的红色原型内涵赋予红高粱民族精神和生命力.围绕高密东北乡建构起来的文学场景让人从中获得熟悉的地方感,唤起国民的集体记忆.山东省高密市选用红高粱意象打造城市名片、组织民间艺术创作、开发多种文化业态,与"红高粱文学"叠加营造了红高粱文化景观,提升了当地人的文化认同.这一景观中的文学意象与地方文化之所以能无缝接轨,是因为其都用民间视角来呈现乡土文化.中华文化乡土性的底色,为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升华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典型之一创造了条件.

    "红高粱"文学意象文化景观中华文化高密东北乡

    全球艺术话语下的"跨文化协商"——社会参与式艺术的在地行动及其转译

    李竹
    4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现代主义思考范式的"世界艺术"体系,其显性特征是西方中心主义式的"世界艺术史"的书写系统和"他者"观念影响下的人种志博物馆.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和拉维特科学城举办的"大地魔术师"展览为标志以及由此诞生的"全球艺术"话语,是对"世界艺术"的批判和试图超越东西方二元割裂以应对全球化格局的新价值判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社会参与式艺术的兴起以及呈现的"跨文化协商"特性,既受到文化多元主义下的后殖民文化批评"第三空间"的影响,也折射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政治哲学领域"协商性"思潮的影子,更重要的是来自当代艺术试图重建与日常生活连续性的努力,其从"对话"到"转译"的具体过程,体现了艺术实践充当了中介者的角色,凸显了当代艺术从视觉图像生产到文化生成体验以及社会行动的演绎进程.

    社会参与式艺术跨文化协商全球艺术在地性转译

    全球艺术场域中的蔡国强:一种历史主义的建构

    周颖南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蔡国强是国际当代艺术领域最受瞩目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在国内外艺术批评界也引发了不同程度的争议.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全球艺术场域的积极参与者.另一方面,针对其以火药烟花为媒材的爆破或绘画创作所展现的形式主义美学,他又被划归为热衷世界巡游表演的庆典艺人.实际上,他的艺术既非西方普遍主义论述下的特殊性范例,也不完全吻合全球化主导下的多样性,而是通过历史话语的建构重获历史主体身份,在对抗文化同质化的实践过程中联结跨越时空分离的纽带.

    蔡国强全球化历史主义世界主义

    世界漫游者的跨境生存:徐道获的纤维之家

    王家欢
    7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韩国艺术家徐道获的大型纤维装置常以"家"为主题.作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漫游的艺术家,迁徙式的生活经验让他对居住、记忆、边界、空间和个人身份的关系等问题产生兴趣.《首尔的家/洛杉矶的家》和《走廊》是其以"家"为主题的代表性装置作品,从身体—地理边界和心理—文化边界的角度分析这些作品,可探究"家"装置背后的移民叙事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揭示一个世界漫游者在迁徙时的困境与成长及其心中"理想之家"的所在.

    当代艺术徐道获装置艺术纤维艺术在地性

    蒙德里安新造型主义艺术的方法与路径考论

    艾欣
    9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世纪初的抽象艺术新潮中,蒙德里安提出的新造型主义彰显了独特的原创性和理念的深刻性,其萌生动机与宗教神秘主义密切相关.神智论以打破各宗教间隔阂、实现人类社会终极和谐的主张以及"万物进化"的观点对蒙德里安风格成熟期的创作和理论构建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使其最终认识到艺术相对的优越性,产生了以纯抽象艺术服务社会的思想.透过新造型主义的方法与路径,我们得以了解蒙德里安艺术精神的核心,亦可窥见艺术符号系统内孕育和表现深远情感意味以及自由等观念的一种可能性.

    蒙德里安新造型主义神智论纯抽象

    戏曲喜剧的史诗性探索与现代性表达——近年戏曲喜剧创作趋向观察

    黄键
    107-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一些地方剧种在喜剧创作方面颇有建树,这些喜剧呈现出一种史诗性探索的趋向,展现小人物在大历史进程中的挣扎,并于滑稽幽默之中揭示人的生存悖论与命运遭际,对现代人的生存境遇进行深刻的思考,在宏大、严肃的历史背景之下,构造一种融合沉重与戏谑的复合悖论式现代喜剧品格,并在舞台上以现代性艺术形式将这些思考凝定为既不失中国戏曲艺术传统精髓,又极具当代性与世界性的现代艺术图景.这些喜剧作品不仅为当代喜剧艺术开拓了新的空间,也标示了当代中国戏曲的现代品格.

    戏曲喜剧地方剧种史诗性探索现代性表达

    长征"史"与"诗"的书写——以翟俊杰的三部长征电影为例

    张若瑾
    117-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征电影作为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之一,承载着记录长征历史、讲述长征故事、建构大众集体记忆的重要使命.导演翟俊杰曾三次拍摄长征题材电影,他的《金沙水拍》(1994)、《长征》(1996)和《我的长征》(2006)既展现出对长征革命历史所饱含的真切敬意与深厚情感,又体现出在电影语言上独具创新的追求.这三部长征电影呈现了"史"与"诗"的完美结合,在遵循"纪实美学"的基础上,对长征革命历史进行诗意化表达,具有丰富面向.

    翟俊杰长征电影"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