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评论
艺术评论

唐凌

月刊

1672-6243

ysp12508@sina.com

010-51645692

100029

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七里渠南村371号

艺术评论/Journal Arts Criticism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间瑞兽造型特征探析——以山西布老虎为例

    吴昊
    125-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民俗文化中,以虎为母题的图像类型丰富且形式多样,在很久远的时期就已经形成结构稳定、独立的图像元素组合和文化符号系统,并融入早期的兽面图像之中.将兽面图像引入融聚了民众最炽烈、朴素诉求的女红艺术中,其生成和演变汇聚了流播区的文化共识和生态环境,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正是这一规律使布老虎研究有了独特价值,而山西则是其中的代表性区域.布老虎相关习俗以流播区域为中心,在山西逐渐形成独特的区域样式,并映射出文化区域的界分特质.

    瑞兽布老虎"裂分式"造型文化生态

    诗性铭写、空间展演与跨媒介叙事: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画的视觉人类学阐释

    吴炜华黄珩
    139-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民画是生长于中国乡村文化和民间想象的绘画艺术,呈现着具有中国特色的乡野符号与民俗语言,书写着农民与国家、地方、社会、市场的多元互动关系.通过视觉人类学的方法论路径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话语,将农民画置于新农村、新文化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农民画在三重维度上实现了乡村振兴主题的视觉呈现与"乡村性"理论本土化的突破:一是内容维度,农民画完成了对乡村生活场景和乡村振兴时代图景的诗性铭写;二是呈现维度,农民画分别在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层面完成了视觉展演的空间流动,超越了传统城乡对立的理论预设;三是传播维度,农民画借助数字技术载体与网络传播平台,拓展媒介的边界,完成跨媒介的视觉叙事,将乡村性的本土视觉符号表达与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多模态、沉浸化地带给观众,实现了良好的视觉传播效果.同时,农民画在创作主体、产业收入和网络传播三方面的困境,呼唤加强政策引导,以吸引更多研究者的加入.

    乡村振兴乡村性农民画视觉传播视觉人类学

    "非对象化"美感论何以可能?——《艺术审美非对象化思维》评介

    刘春阳
    149-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标识性概念是建构学术话语体系的基石和逻辑起点,"审美非对象化"正是这样的标识性概念.邹元江自2000年提出"审美非对象化"观念以来,一直致力于破除审美领域"对象化"的思维方式,并在此领域深耕,先后出版了《中西戏剧审美陌生化思维研究》《论意象与非对象化》等著作,在学界产生较大影响.其新著《艺术审美非对象化思维》则更进一步,通过对艺术审美"非对象化"的深入探讨,聚焦对诗歌、绘画、音乐、戏曲、话剧等门类艺术形式的分析,阐释了艺术审美"非对象化"思维的基本特征,较为完整地呈现了一条"非对象化"美感论的理论路径.

    《艺术审美非对象化思维》非对象化意象美感论

    蔡颖艺术作品

    蔡颖
    159页

    胡献雯艺术作品

    胡献雯
    160页

    孙舜尧艺术作品

    孙舜尧
    160页

    作品选

    封2,封4页

    书讯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