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非对象化"美感论何以可能?——《艺术审美非对象化思维》评介

"非对象化"美感论何以可能?——《艺术审美非对象化思维》评介

扫码查看
标识性概念是建构学术话语体系的基石和逻辑起点,"审美非对象化"正是这样的标识性概念.邹元江自2000年提出"审美非对象化"观念以来,一直致力于破除审美领域"对象化"的思维方式,并在此领域深耕,先后出版了《中西戏剧审美陌生化思维研究》《论意象与非对象化》等著作,在学界产生较大影响.其新著《艺术审美非对象化思维》则更进一步,通过对艺术审美"非对象化"的深入探讨,聚焦对诗歌、绘画、音乐、戏曲、话剧等门类艺术形式的分析,阐释了艺术审美"非对象化"思维的基本特征,较为完整地呈现了一条"非对象化"美感论的理论路径.

刘春阳

展开 >

武汉大学文学院

《艺术审美非对象化思维》 非对象化 意象 美感论

2024

艺术评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

艺术评论

CHSSCD
影响因子:0.183
ISSN:1672-6243
年,卷(期):2024.(3)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