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评论
艺术评论

唐凌

月刊

1672-6243

ysp12508@sina.com

010-51645692

100029

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七里渠南村371号

艺术评论/Journal Arts Criticism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与艺术高质量发展

    《艺术评论》编辑部
    7页

    新质生产力催生艺术工艺学研究新天地

    庹祖海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维度是价值体系、供需体系和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主要由生产力特别是科技决定.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力量的先进生产力,当前艺术与科技融合日益广泛和深化,艺术生产传播和消费已经产业化和工程化.当代艺术学研究要高度重视科技发展为艺术生产带来的历史性质变,在"第二个结合"方法论指导下,将马克思的生产工艺学、中国传统艺术创造经验和现代科技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对创作论、作品论和欣赏论的传统架构进行变革,创立艺术工艺学.新学科的首要任务是从工艺学维度将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和生产流程等要素内化到艺术创作生产全过程,研究艺术创造和生产原理、方法和技术,从而进一步完善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新质生产力艺术工艺学艺术与科技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

    新质生产力、影像新业态与艺术创新的可能性

    李树峰
    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引发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改变.回顾21世纪20年来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可对新质生产力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生活的启示予以观照,其推动摄影突破经济、技术壁垒,推动摄影逐渐普及并走向大众,大量影像被制造,由此形成"第二现实"与"第一现实"的交织,给人们在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多重性等方面带来诸多革命性的变化.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视觉方式和影像作为介质的发展等相关要素带来多种可能性和对艺术的改变,多模态大模型为艺术生产和创造直接赋能,这使得富有天才和灵感、观念的艺术家能力倍增,从而有效减少重复劳动造成的消耗,集中精力去做观念创新和发挥想象力的策划、设计,在算力帮助下更有效地创造,更快地生成作品;与此同时,重复性、模式化的一般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大模型取代.这也引发我们对于艺术与技术相互关系的深度思考.

    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影像艺术

    跨艺术门类融合:新质生产力与艺术产业的未来发展

    孙承健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下科技革命时代,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得以提出的底层逻辑,即蕴含着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将艺术产业的整体建构纳入科艺融合视域下进行探讨,涉及科技创新与艺术创造力的构成关系、跨艺术门类融合的创新性配置以及艺术产业的深度转型与升级等相关问题.而在观念与思维层面,则涉及在感性思维、理性思维与计算思维的融合与互为转换中,建构起跨艺术门类融合的艺术产业新的发展范式,以满足时代与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新质生产力科艺融合跨艺术门类融合技术创新与艺术创造力艺术产业深度转型

    基于新质生产力工具的交互艺术创新路径

    黄石刘依凡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交互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工具迅速发展,深刻影响了新媒体艺术、游戏、沉浸艺术等交互艺术的创新模式和发展路径.因此,基于新质生产力理论,立足艺术史、新媒体理论等多重视角,探讨新兴技术与艺术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质态,深入分析影响艺术形态的技术因素和媒介因素,能够帮助交互艺术创作者在新技术背景下更具前瞻性地理解创新方向,为艺术创作、知识生产和文化创新开辟新的思辨空间.

    新质生产力AI艺术创新交互艺术

    多模态视域下漫画艺术叙事及其文图关系研究

    诸葛沂
    4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模态指在一种媒介中应用多种信息传达手段,进行综合作用,从而助力受众对作品的理解.多模态研究是一种快速发展的跨学科方法,旨在通过多种理论及方法,分析和探究交互中使用的多种模式和符号资源(如凝视、手势或口语)的交织和相互作用.数字化与多模态是当前话语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势,由此,文本和图像也正以越来越灵活和多样的方式一起出现.漫画作为一种凭借文字和画面的结合来讲故事的视觉叙事方式,其叙事过程中的文图组合方式及作用机制,亦当在多媒态视域下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多模态漫画文图关系叙事

    诸艺融合与宋元文人画的空间形式——以倪瓒为中心的考察

    詹冬华喻可心
    6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宋元文人画中,诗、文、书、画等文人雅艺相互渗透和协作,实现了文艺空间形式的融通与新变,具体包含三个层次:首先是以"意"为引领的技艺雅化,实现了诗画之间的空间融合;其次是以"象"为依凭的符号协同,实现了书画之间的笔墨互渗;最后是以"境"为旨归的形式融通,完成了诗文书画的诸艺合一,最终在文人画中叠合成一个复合型空间.诸艺融合的艺术实践加强了绘画的表意性和人文性,并逐渐演化为一种文化知识和美学程式,对后世文艺创作与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诸艺融合文人画空间形式倪瓒

    迭变、融合与批判:科技艺术理论家对"参与"的重释

    杨光影刘娜
    7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毕晓普等理论家那里,"参与"是艺术家介入社会,抵抗资本主义制度的路径.但"参与"并非社会参与式艺术的专属.在弗兰克·波普尔、罗伊·阿斯科特、菲利普·加兰特等科技艺术理论家那里,"参与"被重新阐释,且集中呈现于数字艺术领域.数字艺术形成了基于技术迭代的参与机制:从依靠互动技术的感官参与到依托网络技术的跨地域参与,直至生成式技术作为"参与者",与艺术家和观众展开共创.尽管数字艺术的参与机制随着技术变革而迭变,但参与的指向是相通的.艺术家促使技术和艺术的互动,催生科学与人文的再融合,以期恢复达·芬奇式的"整体性"创造.对比来看,参与式艺术的"社会性参与"偏向抵抗,即以艺术抵抗体制;数字艺术的"技术性参与"偏向融合,即以艺术融合科技.但两者又殊途同归地走向社会性批判.

    科技艺术参与迭变融合批判

    符号与隐喻:《流浪地球2》电影音乐的叙事策略

    刘莹
    8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浪地球2》是中国科幻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由作曲家阿鲲进行配乐.该电影配乐不以主人公的个人形象为立足点,而是充分地实现"去主人公化"的英雄群体刻画手法,设定了"二爻节奏""原初一度""数字二度""情感三度""文明四度"等核心要素,分别隐喻二进制生命本源(节奏、音程)、无情感的二进制、人类共同情感、人类文明等意象.导演和作曲家精巧地设计了配乐的叙事功能,其精巧程度可以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精确计算.该电影配乐在审美理念上蕴含中国哲学中的道家思想,较《流浪地球1》的好莱坞风格配乐有着突破性的进步.

    《流浪地球2》电影配乐符号性隐喻性

    论电影《傍晚向日葵》的表演美学及意蕴营造

    苏子龙杨菲
    105-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傍晚向日葵》是一部具有探索意义的艺术电影.电影将哲思与情感并置于留白中,将疾病叙事所引发的死亡思考凝聚在角色的心理呈现过程中,最大程度上给予演员表演的自由.演员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诗歌理念移注到表演艺术中,达到演员身份与角色身份相生相合的表演境界.演员的表演不仅使角色在情感体验中重塑面对死亡恐惧的生命态度,而且使其在患癌经历中体会活在当下的时间意识,同时也使其在乡土寻根中感悟心灵真谛,共同谱写了一首叩问死亡、追问时间、诠释心象的生命之诗.

    艺术电影表演美学生命哲思时间思辨心灵体验心理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