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评论
艺术评论

唐凌

月刊

1672-6243

ysp12508@sina.com

010-51645692

100029

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七里渠南村371号

艺术评论/Journal Arts Criticism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写生新传统再论:从写生实践到媒介研究

    郝斌陈龙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年来中国美术写生的新传统有着复杂的内涵,实践性和研究性是其不容忽视的两个重要维度.在革命年代,美术家将写生转变为能动的生活实践方式和情感实践方式,探索建立起写生的革命新传统.此后,美术家继承发扬这一传统,将之深化为人生实践方式.在新时代,对"调查研究"的重视与强调,使得这一传统又拓展为艺术创作问题研究,助力新时代美术创作革新.

    调查研究写生生活实践人民性媒介创新

    综合材料艺术教学"六法"的构建与实践

    王雷杨中伟
    98-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国内部分高校的综合材料艺术课程因未能回应时代需求而存在"重材料、轻观念""强制作、少拓展"等现象.其主要表现为课程内容单一、过于倚重主观性和结果性评价、程式化呈现方式与当代艺术传播要求相抵牾等.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根据综合材料艺术的特性提出"六法"教学概念,它是观念生成的参照,又是技术的着力点,还可以作为学业评价的标准,帮助综合材料艺术课程走向思想层次的深度"综合".

    美术教学综合材料艺术课程综合材料艺术教学"六法"

    角色、语言、思维:材料艺术的媒介之思

    张天佐
    10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艺术中以"材料"为语言主体的艺术言说实践存在已有百余年,"材料"在其中呈现了巨大的奇观性和动态性.这种奇观性和动态性促成了"材料艺术"概念和艺术现象的诞生.随着物质材料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革新,材料以艺术之名在角色、语言与思维上不断发生转向和变化,不断引发艺术观念和方法的变革.在角色上,材料完成了从"媒介还原"到"物的转向"的嬗变;在语言上,呈现了"奇观化"和"去扁平化"之间的对弈;在思维上,实现了多维度的"关系转向".

    材料物性关系转向

    不止于艺术:古代造作中的材料与工艺

    展梦夏
    117-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艺术领域,材料是创作的物质基础,工艺是创作的过程、手段和方法.一方面,随着中国当代艺术边界的不断拓展,纯艺术与工艺美术的跨界融合愈发普遍,传统材料和工艺的加入助力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接轨并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观点的提出加速了传统材料和工艺的复兴热潮.在此背景下,复归材料和艺术本体的潮流成为中国艺术增强话语权及反拨"观念至上"思想的契机.因此,对传统工艺造作中的材料和工艺观念进行梳理、剖析,归纳其思想路径和发展轨迹有助于将当代新材料、新工艺"写入"传统,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案例,拓展其辐射维度,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提供新的选项.

    材料传统工艺工艺观当代艺术

    大漆是生命的艺术——"不朽:大漆艺术五千年"的策展实践

    黄莉
    132-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朽:大漆艺术五千年"是良渚博物院主办的以漆器为主题的原创临时展览,其主题反映着良渚博物院对自身定位和发展路径的思索,策划理念体现出近年来博物馆展览类型的转变与未来的发展趋势.该次展览的叙事思路和形式策略力图突破传统,通过内容的当代解构和形式的艺术表达,强调和凸显大漆的艺术质感和精神内涵,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更加生动而鲜活.展览内涵中对于时间和生命命题的讨论纵跨古今、横贯中西,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大漆漆艺传承艺术性当代化

    有意味的空间:"不灭窑火——当代龙泉青瓷精品展"及相关社会教育活动解析

    李妍
    14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灭窑火——当代龙泉青瓷精品展"的突出特点是展陈设计清新典雅、展现方式不拘一格、展览与教育充分融合,以触及多种感官的方式深化社会美育,让观众对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传承创新、审美方式、应用场景等有了生动、深刻的体会与认知,并对工艺美术类展览及相关社会教育活动有所启示.

    龙泉青瓷有意味的形式感官美育

    谁将遗迹绘新图:图像中的历史抒写与形上之思——读《同绘赤壁:与苏轼有关的图像记忆》有感

    刘桂荣
    15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苏轼的"赤壁三绝"生成的"赤壁"图像成为中国艺术史上重要的文化景观,王一楠新著《同绘赤壁:与苏轼有关的图像记忆》对此进行了深度解读,并开显出当代价值.此书以"赤壁"构建中国艺术史文脉,以"画非画"的艺术史视域将"东坡赤壁图"作为"文化的共生体",在艺术史中探究图像的文化记忆及其时间特质;以"图像"入哲思,探究中国艺术的本体,追问其中的生命存在和意义;以"观看"建构艺术世界,融会当下,明朗记忆、清鉴生命.

    《同绘赤壁》赤壁图记忆生命

    郭涛艺术作品

    郭涛
    160页

    书讯

    封3页

    作品选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