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评论
艺术评论

唐凌

月刊

1672-6243

ysp12508@sina.com

010-51645692

100029

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七里渠南村371号

艺术评论/Journal Arts Criticism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历史·实践·理论:艺术与经济的多维观照

    《艺术评论》编辑部
    7页

    国家用乐体系下的音乐经济活动——从明清以来职业乐人生存方式看乐文化传统的创承与发展

    项阳
    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即便进入21世纪,仍可以通过文献与田野考察的结合感知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体系化与丰富性内涵,如何形成这样的情状值得辨析.需明确,中华传统乐文化既然呈现体系化特征,则不应仅将其视为松散样态.因此,要考虑制度规范下,国家用乐如何以礼、俗两条主导脉络互动前行;要考虑音乐稍纵即逝的时空特性,在留声机等设备发明之前,历史上所有以音声为主导的技艺形式的创承、展演及其功能性为用的文化形态,从国家用乐的视角,必定需要从宫廷至各级官府统一管理下的音乐机构所统辖,以及依附于官方的职业乐人——官属乐人的活态承载,而这个群体的创造性承载和生存方式可以从音乐经济学视角加以深度辨析.

    国家用乐体系职业乐人礼、俗两脉功能性生存方式音乐经济学视角

    经纪生涯中的身份变迁——近代嘉兴金氏家族书画经营考察

    黄千相陆蓓容
    2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书画经纪人是传统书画交易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清末民初,嘉兴金氏家族中的金传声、金尔珍、金颂清三代从业者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的窗口,讨论他们在艺术市场中的活动方式,足以观察书画交易活动中的若干本质性现象:眼力是经纪人的基本素养,长期合作积累的交谊为交易提供软性保障,卖家与藏家在共同的身份认同之下建立起良好关系,书画交易经纪具有服务业的潜在属性.这些现象表明我国近代以来书画等类艺术经济中间人既保留有传统文人的特质又随时代转型,与现代艺术经济实践产生关联,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历史佐证与新的视角.

    嘉兴金氏家族中间人书画经营身份变迁

    西方艺术经济学历史观察——兼论当代中国艺术经济研究的探索与突破

    李林俐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西方学科体系中,艺术经济学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正式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经济学家用古典经济学的均衡模式来检验艺术.20世纪80年代,鲍莫尔、格兰普分别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应用于艺术活动的阐释.21世纪以来,凯夫斯、思罗斯比和弗雷分别开拓了以组织形式、经济学方法与心理学跨学科结合,以及价值增长为关注点的艺术经济学,体现了西方当代艺术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的超越和突围,但也强化了文化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工具属性,陷入了"经济学帝国主义".当代中国艺术经济探索出一种文化艺术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范式,其最根本的立足点是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们在物质与精神上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为当代中国艺术经济研究带来新要求、新方法和新路径,能够为当代艺术经济研究贡献中国智慧.

    艺术经济研究研究路径理论创新价值实践以人民为中心

    芸台拾遗——阮元《揅经室集》佚诗十六首辑释

    万新华
    4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嘉庆、道光时期的学术巨擘阮元一生作诗丰富,但因创作、编刻等之故,散佚也多.南京博物院庋藏书画中存有阮元书作、题画诗十六首,为《揅经室集》佚诗,以创作时间次序录出,交代背景,解释内容,分析风格,以为补益.其中,呈陈廷庆己酉未第前诗七首,有助于了解青年阮元的古体诗创作面貌,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其思想观念;而题陆淡容《袁节母韩孺人小影》一首,题觉铭《金山受具图》三首,题华冠《薛承基磨镜图》一首,题丁以诚、费丹旭合作《江藩像》四首,能补充其交游活动,并彰显诗词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阮元佚诗增补风格

    20世纪"文同"概念的变化——以"代表作"为核心的考察

    陈婧莎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知识生成"的视角来看,"文同"可被视作一个概念,在20世纪的语境中进行考察.现今通行的辞书、百科全书、中国美术通史教材中,有关北宋画家文同的大多数稳定叙述,所据多为文同所在时代的同期文本,但对文同代表作的认定,却是非常晚近的事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竹图》被认定为文同真迹,进而成为"文同"概念的一部分,与相关文物资料的整理和出版、相关学者的研究和写作,以及学界之后的普遍接受密切相关.

    文同20世纪知识生成真迹代表作

    明清释奠礼乐制及内容丰富性探究——以孔子、关帝、文昌祭祀为例

    赵昊廷
    7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释奠古礼在周代时已有,随着西汉以降尊崇儒学,特别是隋代科举制度的创立,使得孔子的地位不断提升,释奠在发展中转而成为祀孔的代称.唐代统治者以国之中祀定位中央释奠,乐宫悬而舞六佾,州县则以小祀无乐祭之.至宋代,国家规范庙学用乐,明令地方官府释奠乐用雅乐类型,东汉时已小众化的乐悬组合形态重回地方官府.明清时期,全国各府州县方志中释奠用乐记载更具普遍性、相通性意义.至清咸丰年间,国家升祭关帝、祭文昌为中祀,进一步丰富拓展了释奠内涵.从祭孔、祭文昌、祭关帝为代表的释奠用乐来看,其以雅乐为核心,仪式中间仍有多种乐制类型在场,在内容上呈现出多层级、多风格的特点.

    释奠礼雅乐鼓吹丰富性

    试论"社会学化的美学"和"审美的艺术社会学"

    阳烁
    8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看待艺术时,社会学的外部视角与美学的内部视角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峙局面.然而,这看似矛盾的两方却各自朝着对方的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了"社会学化的美学"和"审美的艺术社会学".站在社会学的立场上来看,美学与艺术社会学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以以往与当下关于艺术社会学的诸多讨论为基础,可以认为中国语境下的艺术社会学属于社会学,但它在研究实践中仍需要借助美学理论来理解研究对象,做出审美判断.艺术社会学需要美学,但也不能将审美特征完全视为由外部的社会因素所导致的结果.

    艺术社会学美学社会学化的美学审美的艺术社会学

    论从康德到谢林哲学中的"天才"概念

    袁青
    102-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才"是西方近代美学思考艺术何以生成的重要概念.康德在先验层面强调天才是主体具备的自然禀赋,认为它可借助想象力与鉴赏原则的协调表象"审美理念"而为"美的艺术"提供规则,由此切断了天才直达理境的可能;费希特基于本原行动将天才之根基追溯至"绝对自我",构建了天才艺术家运用理智直观创造"天才的艺术"的思路,使天才突破先验自我、化身绝对自我的创造性才能;谢林则从"绝对者"原初的自我直观活动立论,以天才与绝对者的同一性建基,使天才在平衡审美直观和理智直观的同时,将普遍者与"特殊东西"一体化塑造为永恒的艺术,艺术由此以绝对无差别状态转变为"艺术哲学".从康德到谢林,天才的根据呈现了由"自然的禀赋"到"上帝之内的人"的演变,天才的能力也显现为从"主体才能"向"绝对才能"的进展,这种转变不仅映射出由"先验"到"同一"哲学立场的变革,而且表明了"美的艺术"向"艺术哲学"过渡的现实可能性.

    天才艺术自然绝对自我绝对者

    "框架"与"场域"的突破——环境美学与大地艺术对艺术边界的重构

    陈烨
    117-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显,美学和艺术纷纷将自然环境纳入研究视野.在此背景下,环境美学得到发展,新兴的大地艺术受到关注.可以说,二者都从各自角度出发突破了艺术品欣赏的惯常视域.其中,环境美学的先驱罗纳德·赫伯恩提出的"框架说",从审美欣赏模式的角度揭示了环境审美有别于艺术审美的根本特征,为人们理解和探索艺术的边界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而大地艺术的领军人物罗伯特·史密森提出的"场域说",也以独特的视角关注"场域"引发的空间异质性,并以其艺术实践回应了对于艺术边界问题的思考.两个不同领域的代表人物无意间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层面的互补和共进,为人与自然的融合走向审美领域提供了契机.

    环境美学大地艺术"框架说""场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