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徐晓光

季刊

1674-621X

Ystxk2009@163.com

0855-8558958

556011

贵州省凯里经济开发区开元大道3号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Original Ecological National CultureCHSSCDCSSCI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立足贵州、推介西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反映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成果,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集产、学、研一体化的试验试点期刊。 读者对象:国内有关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关注民族民间文化事业的国内外科研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四维对接法”看环境史研究中的资料分析

    杨庭硕邵晓飞胡文竹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史研究的对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自然环境,而是经过历史上不同民族在不同地区用不同的方法加工、改造后的人造次生产物,也就是生态民族学所称的“民族生境”.在未从事环境史研究前,具体的民族生境发源过程当然不得而知,但必然会对今天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问题在于,学人们无论从考古材料、文献资料,还是在田野调查中所获取的证据,其间的关联性总会表现得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以至于如何探寻其间存在的客观因果关系,自然成了当代环境史研究的重大难题,弄清楚其间的发展脉络和过程机制,也成了环境史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为此,在整合分析来自不同学科资料时,显然需要确保“时间”“空间”“环境”和“文化”4个维度的对接重合,由此而得出的因果分析才可望接近历史的真相.其间的真相又表现为,是人类有意识或者无意识活动的结果,并且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而言都必然会发挥重大影响,若能辨明这样的作用机制,今天的生态维护对策也就包含在其中了.

    环境史研究四维对接法生境

    从战略资源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对20世纪以来橡胶引种的认知与反思

    杜香玉
    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后半叶橡胶作为新物种进行大规模试种与开发,成为具有巨大潜力的经济战略物资,并认为橡胶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认知占据主流,进入21世纪以后,则普遍认为橡胶的种植与利用对生态系统造成了较大的危害.学界开始重新审视与思考橡胶所发挥的价值及其所产生的负面生态效应之间的关联性.立足环境史视角发现,橡胶的大规模引种与开发是在特殊时期被跨文化绑架以及生态扩张的产物,造成了生态恶化的后果.

    巴西橡胶战略资源生态系统本土橡胶植物

    《贵州清水江流域明清土司契约文书》札记五则

    高岩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清水江流域明清土司契约文书》是了解明清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历史、经济、法制、语言等方面的珍贵材料.但由于契约文书多用俗字、书写潦草等原因,整理者在字词释读方面,尚存有一些误识误校之处.结合契约文书的内容及固定句式,对“(帘)”“怌”“(算)”“各”等字词进行深入考辨,并对“出断卖”的句读加以解读.

    清水江契约文书字词考辨

    论贵州清代清水江地区婚姻文书的整体释读——以《九寨侗寨保甲团练档案》为例

    王政李金兰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九寨侗寨保甲团练档案》中有关婚姻生活的档案材料,并结合地方史志,对清水江地区的婚书的释读方法进行探讨,认为清水江文书的释读需要整体的视角,既要看到政府(对)基层的治理,又要看到民间百姓是如何能动地应对政府推行的“婚礼”,同时还要考察婚书在“俗”“礼”“法”三个层面的意义,以达到对婚姻文书深入地理解.

    清水江婚姻文书档案

    人类学的四个基本问题与中国西南民族志探讨的新形式

    张文义
    3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学探讨人类生命的规则和质感,既关心文化和意义,也理解进化与生态.历史上,4位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克里福德·格尔兹,皮埃尔·布迪厄——各自定义了人类学的基本问题.20世纪初,弗兰兹·博厄斯笃信“冰冷的热情”,将人类学定义在科学与人文艺术之间,探讨人的社会性和生物性的合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带着理性的清明与感性的忧郁,追问人类有怎样的统一认知机制,才创造出如此绚烂多彩的文化.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克里福德·格尔兹在破碎、离散、多元、分解的世界中,认可自己和人类学事业的狐狸特性——好动而飘忽,相信混乱是我们的力量所在,探讨人类诠释和想象可能性.后现代以来,皮埃尔·布迪厄综合老年人的睿智与青年人的激情,叩问人心走向与社会趋势.带着这4个基本问题的视野,人类学家该如何理解和应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西南地区多样化人群的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改变了西南地区的社会关系网络、价值理念、信仰、和人口结构,也把当地雨林改造为经济林,调节着当地小生境的气候条件,影响自然灾害(泥石流、火灾等)的出现方式和频率,还改变人和动物的疾病种类.近年来,随着微信、电商等技术的拓展,现代科学和古老宗教、医学体系也密切碰撞交流.在此背景下,西南人群如何理解、应对世界,并与之前行,既塑造自己的生活世界,又与别人的世界交织演变?

    人类学中国西南民族志

    动物疾病谱系与社会人类学(1870-2000)

    弗雷德里克·凯克张雨男张盈
    4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捕杀、疫苗接种与疫情监测是现代公共卫生用于管理可能传染给人类的动物疾病的3种主要技术手段.在微生物如何在人类与动物之间建立关系的问题上,这3种技术有着各自不同的本体论理解.因此,动物疾病不仅是一个应用人类学问题,还涉及学科的理论核心,即理解社会因果关系是如何从物理因果关系中产生的.为了澄清这一观点,通过考察赫伯特·斯宾塞对口蹄疫的研究;威廉·罗伯逊·史密斯结合牛结核病所思考的献祭概念;埃米尔·涂尔干是如何将接种天花疫苗作为社会病态的隐喻;以及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对疯牛病的研究.通过他们对动物疾病传播给人类风险的不同理解,即从预防到防治,再到防范,来分析4位学者对社会这一概念的理解.

    哨兵献祭生物安全社会人畜共患病

    向死而生——楚科齐人“自愿死亡”的人类学考察

    齐山德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楚科奇人独特的死亡实践为例,从人类学视角探求其背后因由.西伯利亚东北部楚科奇族群中长期存在的“自愿死亡”①习俗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自杀,而是在达成某种协议的情况下,由亲人协助完成的一种死亡实践.“自愿死亡”通常上被解释为一种因该地区恶劣的生活条件导致的协助自杀行为.这一现象固然与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有关,但自愿死亡实践应源于楚科奇人信仰、世界观、生死观以及对人和自然间关系的理解.

    楚科奇人世界观生死观自愿死亡自杀

    乡土如何触碰旅游一种文化转型视角下乡村振兴人类学的新发展

    赵旭东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文化转型的视角来看,基于乡土社会的开放性而非封闭性,城乡互动呈现出依循着“城-乡-城”与“乡-城-乡”两种模式的钟摆运动,这两种摆动之中的农轴和工轴相互交叉,便成了一种纺锤体模式的交互作用的图形,两个轴向各自形态运行的结果就可能会出现二者之间种种接触或触碰.基于旅游消费业而有的一种文化转型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发生,成为乡土旅游发展的新场域.乡土和旅游这两个有着其各自存在和发生背景的社会文化要素,在此一点上发生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触碰.只有通过这种城乡之间的直接触碰,且这种触碰的原理基于城乡之摆的摆动而发挥出一种接触的效应,城和乡、新和旧、钢筋水泥和青山绿水之间才能发生一种新的交叉,创造和转化出一种新鲜感,乡土和旅游这两个社会文化的要素才能有所沟通以及各自都有所创造性的转化.

    乡土旅游触碰机制城乡关系文化转型乡村振兴

    适应性选择:传统乡村生活的内生性逻辑

    张浩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决定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根本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中原传统乡村社会里,人们都过着一种基于传统农业生产的乡土生活,有着大致相同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并通过人们对于乡村环境、土地、婚姻、手工业等方面呈现出来,在这些看似普遍、毫无特色的乡村生活中,反映出中原乡村要想走出传统、迈向现代应当选择的方向,这也是费孝通先生长期关注并致力于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传统乡村适应性婚姻土地手工艺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在地资源的认知与利用

    杨浏熹SHAO Xiao-fei
    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乡村聚落的形成、乡村社会的建构到乡村社会的运行等着眼来讨论乡村及其发展的根本,都离不开对在地资源的认知与利用.而不同地域的民族认知与利用方式是存在差异的,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本土文化作用的结果.由此看来,乡村的形成、延续和发展不仅是共同地域的聚集,还是文化、行为、信仰等认同的结果;在地资源的认知与利用所形成的聚落生计方式,是对“地”的一种文化凝练.乡村振兴的根本是立足于本土文化之上的以乡村在地资源为核心的各乡村资源的有效组合,绝不能千篇一律套用同一个现代化“发展公式”.深入认识自我生存空间,将现代乡村治理理念、科技与本土文化进行对接完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地制宜建构合理的资源利用机制,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唤醒文化自觉,才能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

    乡村振兴在地资源本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