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徐晓光

季刊

1674-621X

Ystxk2009@163.com

0855-8558958

556011

贵州省凯里经济开发区开元大道3号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Original Ecological National CultureCHSSCDCSSCI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立足贵州、推介西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反映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成果,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集产、学、研一体化的试验试点期刊。 读者对象:国内有关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关注民族民间文化事业的国内外科研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们可以这样读族谱

    钱杭
    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濑川昌久通过对新界W氏族谱中最"枯燥乏味至极"的"个人生死等人事信息"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接近于族谱学纲领级别的"根本性问题":"人们在记录族谱内容这件事上发现了什么意义?……被持续记录的构成了所记内容的各种信息具有何种价值?人们如何从族谱中发现宗族?"他"希望通过解释族谱究竟是什么文献,人们记录族谱的目的是什么这类问题,阐明族谱编纂主体以及与成为记录对象的人们关于时间的推移和超越时间的持续性所具有的非显性意识."日本人类学家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方式,是从族谱中看到宗族的实态,使族谱研究回归族谱本身的一次重要实践,值得中国族谱阅读者和研究者高度重视.

    族谱:家族濑川昌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满族家谱文学化叙事

    齐海英胥乃丹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谱既是家族历史的实录,又是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满族家谱在主流性的历史叙事中所融入的文学化叙事内容,包涵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契合的历史意蕴.通过文献研究法,从民族与国家一体、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文化认同等方面探究满族家谱文学化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这对于满族家谱历史文化资源应用于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活动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满族家谱文学化叙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生·共享:中缅边境片马口岸多民族社区和谐互嵌的发展路径探析

    李智环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滇西北中缅边境的片马口岸,虽地理位置相对偏远、闭塞,但在当地政府与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半个多世纪,基本形成了多民族和谐互嵌的社区环境与社会结构.其中,经济共生随着互嵌格局的深化而产生、发展,文化共享则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由地域认同升华而成的精神共同体.经济共生与文化共享的有机结合,是边境多民族社区稳定进步、民族团结局面形成的科学发展路径.

    边境多民族互嵌共生共享

    文化认同视域下海外华人学者对诗言志的现代阐释

    曾旭彤
    4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言志作为生成于先秦时期的文论观念,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同时也广泛引起了海外汉学界的讨论.其中,身处海外的华人学者通过多种西方理论方法对诗言志进行再阐释,揭示了诗言志的和谐美感价值.他们的阐释是对母体文化的寻根,是在文化认同的层面上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同时,通过在西方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诗言志所体现的和谐艺术精神弥补了西方文化思维中自我追索非我世界知识的缺漏,为人类文化共同价值提供中国智慧,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中.

    诗言志和谐美感海外华人学者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社区发展、社会发展到人类发展——一个发展人类学的视角

    张小军萧泳红
    5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战后发展理论的简单梳理,列出发展的基本问题.并从战后的发展实践,介绍了社区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三个阶段,体现出从早期战后恢复和现代化愿景下的经济发展到追求全面的社会发展,再到全球问题下的人类发展,表明发展问题已经深入影响和困扰着整个人类世界.这三个发展阶段也伴随着发展人类学的形成与演变:从早期应用人类学和行动人类学参与发展实践,到人类学对发展主义的批评以及发展人类学的形成,再到走在发展理论的前沿,人类学已经深度参与到人类发展的行动实践和理论研究之中.

    社区发展社会发展人类发展发展人类学发展问题

    农会与乡村"共生"社区建设——基于花莲寿丰乡农会的实地研究

    庄晨燕马润志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台湾地区的农民合作组织——农会为例,以帕特南社会资本理论为分析框架,阐述农会如何建立社团,培育社会资本,以及如何通过社团活动和集体行动,推动社会资本生产,引导村民参与乡村发展,构建"共生"社区.与大陆农民专业合作社专注经济功能不同,台湾农会强调经济与社会功能的有机融合,在培养村民互助合作、公共精神的基础上,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会参与乡村发展的案例印证了全球范围内从"经济发展"到"人类发展"的理念转型.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观正是"人类发展"理念的中国实践.

    农民合作组织"共生"社区社会资本培育社会资本生产

    从悬置到加速:近代上海城市殡葬中的用时制度及其伦理意涵

    潘天舒唐沈琦
    7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丧葬用时变迁的梳理,分析地方丧葬向城市殡仪转变的社会成因,以及这一由科学和"进步"理念所带来的变化对现代上海殡葬体系的影响.从近代至今,上海城市丧葬实践的时间系统始终处于加速状态.自开埠以来,现代性的社会结构在上海逐渐形成,人口处于增长与流动之中,社会高度分化,社会组织各擅其事.基于汉人社会的丧葬传统,客死他乡而无力返葬的人,得到了会馆的照料,遗体依然被社会标记,保留生前的个体特殊性与社会文化属性.会馆为死去的人建立特有的社会空间,在客居者漫长的待葬过程中,地方性的文化体系得以重申,发挥着凝聚与整合的道德力量.随着近代西方公共卫生学在日常实践中的介入和社会医疗化程度的加深,关于"死去的人"的理解开始发生显著变化.在都市化进程中,人的生命被视作线性的时间过程,死亡被客观化为生物性的变化,通过技术的干预加以规范.这一在进化论和生物医学双重冲击下发生的观念变化,型塑了现当代城市丧葬实践:在人死后,死亡作为"科学"事实被快速确立,并被纳入到加速的组织流程与控制流程中.人们在快速和精细分割的丧礼过程中,如何排遣恐惧、痛苦、忧虑等面对死亡所产生的复杂情感,将成为一个需要长期观察和讨论的问题.

    死亡城市殡葬时间

    民族旅游社区居民非遗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以雷山县三个苗族村落为例

    吕宛青杨俊宜
    8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民族旅游社区居民非遗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对非遗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扎根理论提炼影响民族旅游社区居民非遗责任行为的关键因素,并构建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影响民族旅游社区居民非遗责任行为的关键因素有综合利益、社会力量、理性权衡、情感联结、道德规范、政策支持和感知行为控制.综合利益、社会力量通过民族旅游社区居民的理性权衡和情感联结间接影响其非遗责任行为,社会力量还通过道德规范间接作用于民族旅游社区居民的非遗责任行为;政策支持是民族旅游社区居民非遗责任行为的强化因素,影响前置因素与非遗责任行为之间关系的方向和强度;感知行为控制直接影响民族旅游社区居民非遗责任行为的实施.研究结论不仅为旅游情境下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民族旅游地区引导社区居民非遗责任行为的实施提供一定的管理启示.

    民族旅游非遗责任行为扎根理论苗族村落

    在关系化与类别化之间:鄂西武陵山区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实践及社会网络重构

    解素蔓
    97-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鄂西武陵山区农村的田野调查发现,熟人社会网络主要依靠传统儒家伦理来维持,呈现出关系化的社会网络状态,这种社会网络呈现单一和发展规模有限等特点.随着人口城乡流动剧增,特别是大批农民工进城以及返乡以后,原本相对单一的重构方式趋于多元化,并呈现着关系化和类别化等多重社会网络并置的状况.多重社会网络并置现象既是城乡流动的体现,也是不同人群基于生存选择而将乡土性和城市性编入日常生活实践的结果.其生成对于重新理解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关系,以及进一步理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差序格局及公私边界等问题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返乡农民工社会网络关系化类别化并置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研究

    徐梦凡张玉坤
    107-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工站建设本是基层现代化治理进程中的重要产物,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通过长期对众多乡镇(街道)社工站的实地调研和对站内社工的访谈,可以看出,当前社工站建设呈现出"急需求、重建设、弱发展"的基本处境.其中,人才管理和服务机制不完善是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中的重要困境,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站点建设中的发展性需求.而在本土语境下,为了更好地推动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保障公共财政制度的经费、通过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站点的专业化和独立自主性、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推动乡镇(街道)社工站跨时空发展是未来可行的重要实践面向.同时,从顶层设计、主体定位、内生动力、培养机制等方面展开路径选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工站建设的现代化转型,达到提质增能的效果.

    乡村振兴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