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徐晓光

季刊

1674-621X

Ystxk2009@163.com

0855-8558958

556011

贵州省凯里经济开发区开元大道3号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Original Ecological National CultureCHSSCDCSSCI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立足贵州、推介西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反映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成果,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集产、学、研一体化的试验试点期刊。 读者对象:国内有关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关注民族民间文化事业的国内外科研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态文明视野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

    罗康隆杨庭硕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问世以来,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当下,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就其实质而言,乃是重建人类与生态关系的和谐性.生态文明是立足于工业文明之上的人类文明样态,生态文明建设不是要淘汰别的文明,而是要把所有的文明形态整合起来,保证各种文明都能够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各得其所,各得其用,相互协调,在人类面对共同生态问题的时候,能够有协调的行动,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文化生态生态文明

    传统生业结构中的"废物"的循环经济研究

    杨曾辉
    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循环经济理论,核心旨趣是对资源实现多渠道、多层次反复利用,20世纪90年代,循环经济理念被引入到中国.但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往往处于一种"两张皮"状态,传统生业结构中的"废物",在当代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过程中,始终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是被视为"真正的"废物去认知和处置,由此引发传统生业结构处于亚健康状态.但如果突破"人类中心主义"或"自然中心主义"二元分析窠臼,那么传统生业结构中的"废物",实则是循环经济理念实践过程中的重要结构因子,因为它们可以助推经济建设与生态维护这对矛盾体的回归.仅就这一内涵而言,传统"废物"及其利用方式,就足以跻身循环经济理论中,成为循环经济研究的对象,而首当其冲者,是要突破工业文明进化观泛滥下的线性思维定式.

    "废物"与资源传统生业循环经济

    清水江文书词语释义十一则

    肖亚丽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水江文书语料丰富,具有比较重要的词汇研究价值.其中有一些词语,如"栽手、本名、夫手、青红钱"等,不被《汉语大词典》和《近代汉语词典》等大型历史性语文工具书所收录;有的词语,如"典主、义儿"等虽被词典立目,但其释义与清水江文书不尽吻合,体现出民间文献的地方用词特点.对这些词语加以考释,能够为清水江文书的阅读及近代汉语词语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清水江文书词语释义近代汉语

    逝去的繁荣:清水江北岸一个场市的社会生命史

    杨子
    2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初,因地理、生境、经济、人口和政治等因素,剑河大广这个"草根"场市在清水江北岸高地逐渐形成并繁荣.伴随着区域的"王化"和国家化的进程而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一场偶然的火灾之后大广场市被废除.随后"场市"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延续着大广场市的生命.大广场市的社会生命史不仅呈现了当地人群关系与物之流动的历程,还展演了地方与国家权力的相互交织.

    场市社会生命国家与地方偶然性

    刑罚私约化:晚清至民国时期清水江流域民间司法面向

    徐子越程泽时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以往的契约法制研究中,学者们更多把目光聚焦在民事法律方面,而将契约放置于刑事法律方面进行探讨的不多.依据清水江文书材料,将刑罚类契约文书进行类型化分析,发现当发生偷盗、抢夺、犯奸、发塚盗墓等刑事案件时,并未送官依律查办,而是两造一方请得当地"权威人物"主持调解,征得受害人一方谅解,立下戒约、悔错等契约文书,达成"刑事和解".这体现了有限范围内的正当性,可为当下发展和完善刑事和解制度提供历史镜鉴.

    刑罚清水江民间司法

    万物有灵论视角:捕食作为行为和感知的模式

    弗雷德里克·凯克王希言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越自然与文化》(Par delànature et culture)一书提出了一个颇具高度的人类学理论,菲利普·德斯科拉(Philippe Descola)重新审视了一度被当代人类学视作不变式的自然与文化的二元分离,并质疑其普世性.如果我们意图理解,在不同的世界观中,对于人类和非人类的关系的构想是全然不同的,我们必须取径他所提出的介于内在性(intériorités)和物质性(physicalités)的概念区分.4种认同模式由此出现:万物有灵论(animisme),图腾制度(totémisme),类比主义(analo⁃gisme)以及自然主义(naturalisme).现代人类学的社会至上论,假设社会的形成是建立在文化和自然的分离基础之上,围绕着对于本体论的探寻,即对于一切存在物的认同模式.而这些存在物之间的关系随之成为另一种探寻的对象,它令我们得以追溯群体如何形成.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致力于重新探讨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使得群体的建立成为必然,并重新审视一种改变我们思维模式的特殊关系模式,即在万物有灵论的社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捕食(Prédation).

    本体论万物有灵论图腾制度类此主义自然主义

    传统的流动与流动的传统性——以豫西南W乡为例

    李晓斐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河南省W乡的回民葬礼为例,在再现回民葬礼具体场景基础上,分别讨论了"传统"在当地葬礼中所呈现出的3种不同的表述与实践方式:对传统的本真性理解与想象、对葬礼回汉糅合新传统的合理化解释,以及普通村民日常生活意义上对传统背后民间逻辑的朴素表达.传统在日常实践中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说明了传统不仅仅是现代性背景下的瓦解或重构,传统概念本身更成了一种流动性的修辞,其在野的状态与多样化操演赋予普通民众日常实践以意义.因此,从"传统的流动"到"流动的传统性",应是把握传统概念的一个可能方向.

    地方实践日常生活在野流动性传统

    再造传统与消费文化:一个滇西北古城的非遗实践

    杨秋月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日益受到重视,"非遗保护"从一个生僻的概念迅速变成具有重大公众影响的文化观念和社会文化实践.以剑川布扎的非遗实践为例,借用霍布斯鲍姆的"发明传统"和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这两个概念,结合田野调查材料,探讨非遗实践中的传统主义和现代性及其内在联系.传统主义的概念在本文里指有两个面向,在物的层面上指的是布扎创作形象上的仿古和对传统文化的借用;在人的层面上指的是行动者以传统为导向的种种作为.在非遗的语境里,再造传统并不意味着要继续、保护或复兴古老习俗,相反,它标志着传统作为现代文化生产的方式,因而,传统通过现代性变得不仅可及,而且可思考.

    再造传统消费文化布扎非遗实践

    艺术景观"三描"

    彭兆荣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景观"在当代世界热销走俏,却类如幻影,扑朔迷离,言人人殊,需要加以辨析."艺术景观"深陷其中,她是理念、是实景、是设计、是工程,又是作品.而中西方的传统背景赋予其丰富的内涵,意义、意思和意旨都迥然有别.本文借用"白描""素描"和"深描"之三描,对景观之词与物的"知识考古"、艺术景观的基本形制以及内涵旨意进行大致的勾勒,以就教于学界.

    景观艺术景观园林景观田园牧歌

    乡村景观遗产视角的黔东南苗族聚落特征与价值分析

    周政旭严妮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7年"关于乡村景观遗产的准则"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9届大会上公布,为遗产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价值评估框架.文章在对现有世界文化遗产中涉及乡村景观的案例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以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的黔东南苗族村寨为研究对象,对其乡村景观特征进行概述,并认为该区域苗族聚落具有显著的山地乡村景观特征,处于长时段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并且是艰苦环境下山地农耕文明的杰出范例,因而具有乡村景观遗产的价值.

    乡村景观文化遗产苗族突出普遍价值黔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