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徐晓光

季刊

1674-621X

Ystxk2009@163.com

0855-8558958

556011

贵州省凯里经济开发区开元大道3号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Original Ecological National CultureCHSSCDCSSCI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立足贵州、推介西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反映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成果,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集产、学、研一体化的试验试点期刊。 读者对象:国内有关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关注民族民间文化事业的国内外科研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唐宋时期中原田野的水土环境与植被景观

    包艳杰
    7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宋时期黄河频繁改道,所携泥沙在下游平原淤积,从而影响了中原的水体面貌,水面环境呈现逐渐细碎化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与前代相比,水体相对破碎,但地表水的丰水程度远高于后期,大量的水面和水生植物勾勒出一派水乡景观.唐宋小农经济发展及农垦开发,使中原平原、丘陵适耕地区已经几乎开发殆尽,高处的麦黍桑麻与低洼近处的水稻田构成中原田野中主要的植被景观.同时受人类活动影响,森林植被减少,平原地区在住宅、农田周围树木随地势错落散生,官道与堤岸上有精心维护的道旁树,更宏大的自然森林景观聚集村庄以外及深山地区.

    唐宋时期中原农田森林植被景观

    论民间法建设乡村"三治"的优势效能——由《林村的故事》引发的思考

    雷园园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间法并非一个闭合的内循环系统,伴随政策流变、经济发展、社会革新,民间法的形式逐渐多样、内容更加丰富.以《林村的故事》为契口开启纵向研究民间法演变的视角,不仅在于该书以深描笔法刻画民间法在中国乡村的运作逻辑,更重要的是该书的时间切面贯穿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新旧更替、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升华于乡村场域生活交往事实的民间法以极强的韧性、顽强的生命力结构乡村秩序,时至今日仍不乏镜鉴价值.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亟须挖掘达致"善治"目标的本土资源,以增强村庄"向内"的生活面向,民间法沟通历史与现实、情感与理性、经验与信仰,是提升乡村价值再生产能力和秩序形塑能力,实现"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治理格局的重要制度供给.

    民间法法治自治德治

    村寨逻辑与纠纷调解——黔东南州剑河县村寨内纠纷调解研究

    李继扬
    10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目前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新旧矛盾交织、传统调解制度陷于困境,但是在一些基层村寨,调解制度却在运行中显示其独有的魅力.尝试克服传统调解研究路径的弊端,遵循社会结构的研究路径,以剑河县村寨内林权纠纷调解为个案,对新时期村寨内运行精良的纠纷化解机制进行法人类学解读,以期为理论和实务界提供可资利用的经验,推动调解制度的大发展.通过对剑河县调解组织制度及调解过程的深入剖析,感受到该县村寨调解在社会结构影响下的独特运行逻辑:基于经济的低水平发展、国家权力的微弱影响和浓郁民族宗族文化的影响,尽管在纠纷解决中嵌入了大量现代化的因子,调解在纠纷解决中的优势地位日趋式微,但它依然是村民在遇到纠纷时的首选和最主要的纠纷解决方式;村寨调解坚持实用主义调解原则,依靠民间权威和制度权威,运用民风、民俗、村规民约、情与理等地方性知识调解矛盾纠纷,促成了调解制度独特的生命力.

    村寨调解纠纷调解社会结构调解组织黔东南剑河县

    反思、自省与朝向生活——2019年中国民俗学

    林继富谭萌
    115-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年中国民俗学研究以反思70年发展为中轴,以关怀当下民俗学朝向日常生活为核心.民俗学在理论创新、服务社会、跨界合作等方面卓有成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现代转换等领域的研究彰显其应用价值;民俗学研究体现出反思性、自省性和创新性等特征,不仅有利于民俗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促进中国民俗学派的建设不无裨益.

    中国民俗学反思自省理论创新学科实践

    反结构与秩序重建:楚雄彝族倮倮支系丧葬仪式考察

    单江秀
    13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特纳的仪式过程中的"反结构"概念分析楚雄彝族倮倮支系的丧葬仪式,认为丧葬过程是仪式的阈限期,此时社会结构处于空白阶段,仪式主体处于"反结构"过程中,并在该过程中汲取力量,重建社会秩序,开始新的结构性的生产生活.

    "反结构"秩序重建丧葬仪式彝族倮倮支系

    从盗墓者的行规引发的伦理学思考——由河西汉唐砖室墓看盗墓遗风

    蔺海鲲岳丽霞
    139-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在甘肃省武威市城北的雷台汉墓出土,这一墓葬的发掘,为研究东汉河西葬俗的递嬗提供了重要的素材.然而,猖獗的盗墓活动,不仅破坏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习俗,也致使考古工作者无法全面准确的记录、绘图、分析、断代等工作,最终导致获取的历史信息残缺.此外,在陕西唐永泰公主墓的天井处发现的一付直立人骨架,据文管员判断可能为盗墓者死在天井之中,这引发了笔者对于盗墓者行为及其行规的深省,并将河西地区的汉唐砖室墓与伦理学结合来做一探究.

    河西走廊盗墓砖室墓伦理

    把"现产"当"遗产":会不会使中国的非遗保护走上不归路?

    苑利
    145-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弄清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遗保护的第一步.如果这一步出了错,接下来将一错到底.而当下的中国,在这方面真的出了问题.具体症状是: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当代人创作出来的艺术品、文创产品、各种演出,统统当成了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而且这种风气有越演越烈之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及结果是:一是误将"现产"当"遗产",这种做法将直接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心的偏移;二是急功近利的政绩观,会让更多的人放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后坚守;三是职责不清的错误分工,会让我们失去保护祖先遗产的最后契机.这种做法如果持续下去,很容易使中国的非遗保护走上不归路.

    遗产现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记忆·情感·符号——西江苗族服饰文化的文化人类学阐释

    杨昌国李宁阳
    149-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服饰文化是西江苗族文化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作为文化主体的生活模式的摹刻,是穿在身上的史诗和故事,是族群归属、身份地位、社会角色的象征符号,是信仰文化图像表达载体,是人生礼仪的过渡符号,是族群文化传统、集体记忆、历史文化的载体,凝结着西江苗族人的特殊民族情感,反映着西江苗族人的价值观与宇宙观.

    苗族服饰族群记忆象征符号情感表达文化阐释

    乡土中国

    封2,前插1-前插6,封3页